天天百科

立冬之后怎么养生呢?

2022-04-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51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昨天是“立冬”的节气,是二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节气,是代表着进入了冬天,告别了秋天。立冬的到来,预示着寒气会越来越重、阳气内藏。如何养生呢?

昨天晚上,《医生说》节目邀请了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疼痛门诊主任、主任医师赵俐黎,为听众普及相关知识。

冬季易引起的问题

立冬的到来,预示着寒气会越来越重、阳气内藏。按照中医理论来解释寒气属阴,寒邪称为“阴邪”,阴邪易伤阳气,进入冬季后,自然界的阳气相对偏弱(冬季阳气收藏),加之天气的转寒更容易伤及阳气,阳气不足,不能运转推动气血的运行,从而使全身怕冷,尤其是四肢末梢、手脚冰凉,从西医的角度来讲,寒凉的季节容易导致周身血管痉挛,供血不足,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这就是冬季为什么心血管、脑血管疾病增多的原因。

再一个因为阳气的不足,致使一部分人群免疫力下降,中医认为的正气不足,不能抵御寒邪而出现咳嗽、气喘、胸闷、支气管炎、鼻炎、肺炎的病人增多 。

第三个由于阳气的不足,不能温暖肌肉、骨骼,部分人群会出现周身关节、肌肉僵硬、疼痛的症状加重,甚至不能活动翻身,比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制性脊柱炎、风湿性疾病、产后病及颈肩腰腿痛等。 第四进入立冬以后,还有一部分病人容易出汗过多,有的是白天喝点热汤、热水就大汗淋漓,有的是夜间睡着后,出汗过多,枕头都湿透了。如果出汗时间过长病人会出现周身乏力、视物模糊、口干舌燥、急躁易怒、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精力不足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因为进入冬天阳气偏弱、固摄减弱引起来的。

如何科学过冬?

第一:吃。老百姓有一句名言“秋冬进补春来打虎”说的意思就是进入冬季就要开始吃一些调补脾肾,养心补肺、调畅情志的食物,比如山药、大早、南瓜、百合、婴儿、大枣、鸡蛋、连肉、芡实以及黑色食物。肉类:海参、海虾、牛肉、羊肉、老鸭肉、老公鸡等等,烹饪以清炖为主,尽量少煎、油炸。

吃好了,下一步就应该睡得好,要抓住“早睡晚起”的特点,充足的睡眠是补气最好的方法,尽量不熬夜,但有的人出现失眠、难以入睡,或者说睡的不扎实,那就要在这个季节里注意调整了,自己在家调整。当调整不到位的时候,就要借助中医的方法到医院进行治疗调理。比如艾灸疗法,在家可以经常艾灸肚脐、涌泉,治疗、调理双管齐下。

临床常用的隔物灸、火龙灸、督脉灸、归元灸等等,尤其是火龙灸,为“补阳之大法”它完完全全的继承了传统艾灸的所有优点,同时又避开了传统艾灸的大多数缺点。在我们医典里有一句话:“保命之法、灼艾第一”。可见采用艾灸疗法是治疗阳虚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以上讲了,一个人在吃好、睡好的基础上,再锦上添花,那就是运动。在冬季运动尽量不要起太早,尤其是天气不好,雾霾过重的时候,建议在室内做一些活动,比如站桩、八段锦、太极以及室内行走,掂足后跟等活动,但冬季运动最应该注意的是不要剧烈活动,控制出汗。

最后一个注意事项就是保暖,尤其是有心、脑血管疾病的、哮喘、关节疼痛僵硬等病人,一定要注意保暖,不能让四肢、手脚冰凉。另外补充一点冬季在五脏里边应肾、五色里边应黑、五味里边应咸,在饮食里边适当增加一些黑色、咸味食物以辅助调补肾气,但是高血压病、肾病的病人还是要按照控盐的要求去做。最后强调,不管在哪个季节,我们都要遵循着“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规律进行养生。平时注意保持情绪稳定舒畅,尽量不要发怒、过多忧思,肝气舒畅了,更有利于补肾气。

988医生说微信公众号

互动留言哦

编辑:彭程

统筹:岳翔、马如潇、尚书

【来源:郑州新闻广播】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如果觉得《立冬之后怎么养生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