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王兆然医师谈:秋季养生应注意哪些事?

2022-06-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26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医师简介:王兆然

丹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医学硕士,毕业于辽宁中医药大学。从医6年余,努力学习传统中医和现代医学先进技术,从事中医内科疑难杂症、慢性病的诊疗。擅长望诊、脉诊,运用中医思维,采用传统中医古方、古法诊治慢性病,调理亚健康状态及虚证养生保健。

特色诊疗具体包括:如水肿、手足多汗、盗汗、便秘、湿疹、带状疱疹、月经不调、痛经、心慌、头晕等,疗效显著;慢性病:慢性气管炎、哮喘、骨关节炎、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等;亚健康状态:如易疲劳、失眠、疼痛、情绪波动、恐惧、胆怯、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虚证养生保健:对阴虚烦热、怕冷、血虚烦躁、气虚无力等。

立秋养生很重要 应辨病施治

气候温差大 “温燥”“凉燥”皆有

谚语说:“立秋之日凉风至”,说得就是,立秋是凉爽季节的开始。立秋后,气温逐渐下降,雨水逐渐减少,空气湿度逐渐减小,因而秋高气爽,天气变得凉爽宜人。但早午晚温差大,养生须注意气温变化的特点,应辩病施治。

中医认为:立秋是由热转凉的过度,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过程,人与自然相应,故而人体也会出现阳消阴长的变化。当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变为“秋老虎”时,就会形成“温燥”。当秋末冬初之时,天气由燥变寒,则会形成“凉燥”。当燥邪为患,中病之人会表现为口干、舌燥、咽痛、目涩,皮肤干燥,干咳少痰,口渴欲饮等症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古人告诫我们,要顺应四时节气,才会达到去病延年的目的。

秋季养生应遵循“养阴防燥”原则

秋季养生要遵循“养阴防燥”的基本原则,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注意:

一、注意饮食调养,要多喝温水,少吃葱、姜、蒜、辣椒,油炸食品等;

二、适当服用时令水果,还可食用百合、莲子、银耳、雪梨、川贝等滋阴润肺之品。

三、秋高气爽,应做到早睡早起。

四、不要贪凉饮冷,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里或直吹电扇;

五、由于昼夜温差增大,要及时增减衣物,防止受凉感冒。

六、有基础性疾病的老年人,秋季养生要做到内心安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避免因为不良情绪影响身体健康。

七、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应在中医指导下,予以中药汤剂调理,可增加免疫功能。

丹东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 王兆然提醒:

俗话讲“春困秋乏”。正当秋高气爽之时,许多人却感到四肢无力,昏昏欲睡,干什么都提不起劲儿来?这种秋乏的现象是人体为了弥补夏天过度消耗的一种自我保护,具有节律性的变化。要克服秋乏,顺应自然界规律变化,必须从调整人体节律着手。

首先是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秋天是由热转冷的过渡时期,此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一方面弥补夏天的过度消耗,一方面为迎接冬季严寒做好准备。

其次是心理上克服秋乏,要振作精神,心态平和,每天保持心情愉快。

▍内容来源:钟晓燕 记者 宋娜

▍图文编辑:刘小某 summer慧敏

【来源:丹东广播电视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如果觉得《市人民医院中医科王兆然医师谈:秋季养生应注意哪些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