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寒露的砭石养生秘诀

2022-07-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6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2021年10月8日是寒露节气。寒露的气温比白露更低,雨水也逐渐减少,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过渡。此时无论是大自然还是人体自身,阳气都慢慢收敛于内。因此寒露养生的基本原则就是避免受凉,饮食上则要少辛增酸。

滋阴润燥 少辛增酸 润肺益胃

秋季的饮食原则是“少辛增酸”。在五味对应五脏的关系中,辛味对应的是肺,即燥金。秋季本就燥气当令,如果再食用过多的辛味食物,会使肺气太盛而致病。而过食辛辣还易伤阴,所谓的阴也就是精气津液。那么寒露节气适合吃什么呢?“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可多食芝麻、蜂蜜、乳制品等柔润食物,同时增加鸡鸭鱼肉的摄取以增强体质。

脚部保暖 添衣防寒 保持通风

民间有“寒露不露脚”的说法,过了寒露就不应再赤足了。中医讲“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足部是足三阳足三阴流经之处,一旦遭受寒邪侵袭就会影响脏腑的功能。所以足部的保暖非常重要,可以穿上泗滨砭石粉袜,保暖的同时还能起到加速肢端血液回流的作用。

此外,秋冬季节是流感的高发季,而每天保持室内通风是预防流感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风时间不应少于30分钟。通风时要记得及时添加衣物以免受凉。

从立秋开始,身体的阳气逐渐收敛于内,因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到了寒露有些人则会出现阳气不足的情况,最典型的就是脾阳不足。所以寒露节气的砭术保健,主要针对脾阳不足的情况来介绍。

梁丘穴温补脾阳

有些人从寒露开始会出现手脚冰凉的症状,现代医学的说法是因气温下降使血管收缩造成肢体末端血液循环不畅;而从中医角度看,手脚冰凉与脾阳不足是有一定关系的。中医讲脾主四肢、主肌肉,脾的阳气就像太阳一样温煦着四肢。如果脾阳不足,“日光”不够强烈,那么四肢自然就会发凉。

除了四肢发凉外,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等都是脾阳不足的表现。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可通过梁丘穴来调理。梁丘穴在大腿正面,前外侧膝盖骨上方三横指的位置。梁丘穴是足阳明胃经的郄穴,可以调节胃经深部气血,给予病位适当的阳气补给;同时脾胃经互为表里,胃经的阳气补上来了,脾阳自然就恢复了。

拔罐法:调理时可将泗滨砭石真空负压拔罐预先置于热水中加热,温度以自身耐受为宜。建议使用中号或小号拔罐。在梁丘穴留罐不要超过10分钟。

平擦法:将泗滨砭石按摩砧加热,在两侧梁丘穴同时反复摩擦。注意动作要轻、速度要快,直到感觉到有热力渗入皮下即可。每天可以平擦多次。

足部穴位保养

黄帝内经中提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养阴的目的是为了阴液充足,这样第二年阳气升发才有“源”。与食补或药补养阴有所不同,刺激身体的经络穴位进行保健是对身体的一个“泛调节”,从整体上看属于以点带面的形式,刺激局部的一个或几个穴位,以引起身体自身的调节。这种保养方式由于不入口、不破体,更适合我们对疾病的预防。

下面给大家介绍常用的三个滋肾阴的穴位:

太溪穴:足少阴肾经原穴,位于踝后内侧,内踝尖与跟腱的凹陷中。这个穴位是滋阴要穴,可以实现阴阳双补。

然谷穴:肾经荥穴,位于足内侧,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然谷穴滋阴清热,是治疗消渴症的主穴之一。

复溜穴:肾经母穴,位于小腿后内侧,内踝尖上2寸处。复溜穴行气化水,温补肾脏,对人体的水液代谢具有调节作用。

日常保健可以使用泗滨砭石按摩锥点揉然谷穴,每次1-3分钟,以穴区有酸麻胀的得气感为宜;复溜穴到太溪穴可以选择划法,至两穴区发热即可换至另一侧,每天不限次数。

如果觉得《寒露的砭石养生秘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