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饮食和养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2022-11-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15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中医无疑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而养生又是中医独具特色的创造。在几千年的时间里,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预防保健理论,这种理论不断的发展、完善,直到今天便形成了我们中医的养生观。这种观念强调变化,因人、因时均有不同。本文则通过对古代文献中养生因四时而异的观点的整理,从四时养生入手,从而探讨养生的精髓。 第一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天人相应观。在古代的众多著作中都透露着一个观点,那就是“天人相应”。古代学术百家争鸣,各家说法不一,我们主要从儒家的天人合德、道家的天人合一以及医家各家学说来分析,说明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古代哲学观点。 第二部分为中国传统医学里对自然的认识。自然这个大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气”构成,而“气”又是不断的运动。

而自然界的各种这些基本物质的运动带来的是一种叠加效应,四季更替的变化也不外于此。“运气学说”便是对这些变化的理论解释。既然天人相应,那么我们要养生就要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 第三部分为中国传统的养生观。古代的文献里记载了众多的养生观点和方法,这些论述主要可以分为儒家、道家、佛家及医家四个流派,这些流派众说纷纭,可是他们均不约而同的主张运动养生。所以运动的养生观可以说是养生的精髓所在。 第四部分为顺应四时的养生观,第五部分是四季养生的现在和将来。这两部分就养生的具体指导和操作进行分析,结合运动养生观对现在乃至将来的养生提出建议。 专家的建议是大众化的,可是就个人而言养生必须具体化。然而专家是无法就各个方面给出具体建议,所以我们自己必须学会指导自己的养生。其关键就在于把握其精髓:运动养生观,选择出自己的灵动状态。中医药学是我国科学技术中具有独立知识产权、能经受漫长的岁月洗礼,至今没有被现代西方医学所完全取代和融合,仍独立显示出盎然生机和神奇效用的应用科学。

当前,中医药学正值发展提高、以真正走向国际之时。为了帮助人们进一步穷源竟委,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医养生理论的渊源及其发展脉络,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中医养生理论的精髓,并自觉运用中医养生理论指导日常生活,以护卫身体健康,有必要全面、深入探讨和研究先秦思想文化与中医养生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其不断推陈创新,为捍卫中华民族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贡献。 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用积极的措施和方法保养身体,护卫健康。 中医养生是指通过保养精气、调节饮食、活动形体、谨行房事、调适寒暑等多种方法或手段,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医养生理论是中华民族融合多学科知识、探究如何保持身体健康,指导人们养生益寿实践的实用性生命科学。 为探讨和研究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极其发展脉络,采用收集整理法、比类提取法和对比分析法,将《十三经》、《诸子集成》和《四库全书》中的先秦文献中有关自然与人体和养生与摄生的内容进行一次系统的收集、筛选、整理,并将其与中医养生理论进行比类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中医养生理论与中华思想文化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先秦思想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文明一切科学技术成果的思想母体。中医养生理论在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孕育而成,并在其滋润和哺育下不断完善。较之于现代西方医学,中医养生理论中的天人相应整体观、形神共养的全局观、保气养气的护身说及治未病的预防学思想更符合以人为本、强身健体的人文理念。

先秦思想文化及方法论与医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使中医养生理论在探讨生命、研究养生的问题时始终将人置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中加以考察和认识,高度重视天地日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等自然规律,提倡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恬淡虚无、精神内守,食宜有节、起居有常,养气保气、调节阴阳等科学的养生理念,从而造就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发达与辉煌。 作为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周易》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和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哲学土壤。其中:“易”的理念催生中医运动养生观;“阴阳相对”思想启迪了中医养生理论的健身养生运动平衡观;“天人相应”的思想引导人们尊重自然,养气调神;“潜龙勿用”告诫人们“动静适度,不妄作劳”;“居安思危”“提醒人们“治未病”;“反身修德”奠定“情志养生”的理论基础;“损益理论”是“饮食养生”、和“房中养生”的理论源泉。 以孔子为代表的圣人贤者强烈的尊生意识与丰富的养生实践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中: 孔子“慎于衣食,多项不食”的言论,是中医饮食养生的开山语录;“寄情山水,愉悦养生”的实践为中医“情志养生”提供了成功范例;读书立志、音乐怡情是其对情志养生的补充和完善。调适心理、以德养生是其“情志养生”的最高追求。中庸思想是中医“中和”养生理论的思想母体。 战国纵横诸子纷争的思想文化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开辟了广阔的理论来源;诸子百家的生命探微为中医养生理论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其中: 老子的生命哲学为中医养生理论中道法自然、四时养生、以静养生的理论提供了思想源泉;其“道法自然”是四时养生理论的根本;“致虚极,守静笃”则把以静养生的理论推向极致;“反者道之动”蕴含物极必反的哲学含义,提炼出“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的精神摄养理论。 庄子的“逍遥无待”将人与自然浑为一体,为超然物外、“静以养神”的理论创造了意识形态氛围;“吐纳导引”把“动以养形”的理论简单化、通俗化;“聚气养气”提出了中医养生理论的重点。 秦汉时期,生产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中医养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外在环境。《黄帝内经》的问世为中医养生理论铸就了医学科学的灵魂。 中医养生理论在丰厚而肥沃的先秦思想文化土壤基础上应运而生,并随着中华民族思想文化的发展日趋完善,与中医治疗学一起,为护卫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饮食和养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 无论是老年、 中年、 还是少年, 在追求健康的同时, 饮食营养就是追求健康的必要条件。 毋庸置疑, 大学生作为优秀的青年 群体, 祖国未来的希望, 其素质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 营养是高素 质人才的物质基础, 因此大学生具有健康的饮食行为与良好的营养状况, 是适应未来社会竞 争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中医将养生的理论称为养生之道,而将养生的方法称为养生之术。养生之道 :“养生”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灵枢·本神》:“故智者 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 不至,长生久视。”传统的养生观点首先强调了“调和阴阳”,在《黄帝内经》 说“生之本,本于阴阳”,又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其次为“填补元气”, 人的元气源于父母,藏于体内,为生命之本。而人之一切活动无不消耗元气,故 而用药食填补元气。

养生之道, 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 饮食、 宗教、 民俗、 武术等文化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顺其自然、形神兼养、动静结合、审因施养。我们都知道 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 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养生是 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养生之术 :养生的方法可以概括一下几个方面:1.神养。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中 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2.行为养。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3.气养。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 “ 内养功 ” ,多涉及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 文化内容。4.形养。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 容。5. 食养。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

如果觉得《饮食和养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也越来越重视)》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