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是如何用阴阳调理身体疼痛(答案原来这么简单)

2022-11-2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09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何为阴阳

阴阳,作为原本道家哲学思想,它本身就是一个简朴而博大的道家哲学。

易经有言,“一阴一阳谓之道,”万物皆有阴阳。古人仰观、俯察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采用取类比象的方式,将自然界中各种相互对立又相互联系的事物与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水火等抽象归纳出“阴阳”的概念。

在中医基础理论中,便有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促成了事物的发生并推动着事物的发展与变化。

阴阳的概念

对于中医学习者而言,阴阳是每个人都必须要掌握的。那么,阴阳看似玄之又玄,我们又该如何理解和辨别呢?

首先教会大家迅速辨明阴阳的玄机。

如《说文》中提到的:“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这时的阴阳是原始的、朴素的,仅仅是指日光的向背。古人随着观察的深入,把阴阳的含义逐渐进行了延伸。就比如,向日光处温暖、明亮;背日光处寒冷,晦暗。

于是,古人就以光明、黑暗、温暖、寒冷分阴阳了。

物物皆有阴阳,不可割裂,阴阳必相互依存,万事万物中都包含阴阳的特性。事物的阴阳属性中,阳中之阴、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阴中之阳,即属阴阳的两分法。

《周易·系辞上》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也是以阴阳两分法说明八卦的生成及其阴阳属性。以阴阳三分法表示事物的阴阳属性,是将一阴分为三阴:太阴、少阴、厥阴,一阳分为三阳:阳明、太阳、少阳,主要用以阐释自然界气候变化的规律、经脉及脏腑的阴阳属性和伤寒病的六经辨证体系。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一般理解阴阳具有四大要素——阴阳对立、阴阳转化、阴阳消长、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如上与下、左与右、天与地、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等。“阴能制阳,静则制动。”阴与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促使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便是自然界中阴阳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表现。

阴阳转化和阴阳消长

比如说:一天12个时辰,中午为午时,为阳之极,这个时刻同时也是阴生的时刻,随着时间的推移,阳在不断的消,而阴在不断地长,阳转化成了阴,而自己在不断的消失,到了子时为阴之极,从这个时刻开始,阴趋于消,阳趋向于长。

阳中涵阴,因而阳依存阴而存在,阳以阴为源而生;阴中寓阳,因而阴依存阳而存在,阴以阳为根而化。若阳中无阴,阴中无阳,就变成“孤阴”、“独阳”,其相互依存关系也就被破坏。

如以四时气候变化而言,从冬至春及夏,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这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阴长阳消”的过程。四时气候的变迁,寒暑的更易,反映了阴阳消长的过程,但从一年的总体来说,阴阳还是处于相对的动态平衡状态的。

阴阳互根

阴阳的互根,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个方面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是以相对的另一方而存在。

如春夏阳气生而新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就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基本物质的精与气而言,精静藏而属阴,气运动而属阳。精能化气,精是气的化生本原;气能生精,气的运动促使精的产生;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阴阳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处处体现着阴阳学说的思想。阴阳学说被用来阐释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并用于指导疾病的诊断和调理。

指导疾病的诊断

在中医辩证当中,表里、寒热、虚实都是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一组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对这些正反现象,中医用阴阳来加以概括,具体证型表现如下。

阴证:面色暗淡,精神萎靡,身倦肢冷,气短懒言,口不渴,尿清便溏,舌淡,脉沉细无力。

阳证:面红身热,神烦气粗,声大多言,口渴饮冷,尿赤便干,苔黄,脉数有力。

此外,临床上还有阴虚和阳虚、亡阴和亡阳等证。这些病证的名称中虽然都有阴阳,但实质上都是以虚证为主,应属阴证。

阴虚:由于阴液不足,“阴虚生内热”所致。主证为低热颧红,手足心热,盗汗,口燥咽干,尿少而黄,大便秘结,舌红无苔,脉细而浮有力,重取则无脉。

阳虚:由于阳气不足,“阳虚则生寒”所致。主证为畏寒肢冷,疲倦乏力,自汗,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苔白,舌质淡,脉细无力。

亡阴:烦躁不安,口渴欲饮,气喘,汗出如油而热,四肢温和,舌红而干,脉洪实或躁疾,按之无力。

亡阳:冷汗出,恶寒,手足厥冷,气息微弱,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中医认为,上热下寒其实有更确切的表述方式:“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

《黄帝内经》里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

这句话指出“寒为热病之因”,体内寒邪过盛,就会把阳气排斥在外,阳气上浮外散,就会表现为上部热象,人就会出现上火症状。也就是说,体寒是上火的根源!

实火虚火,如何区分?

有些朋友上火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用败火药,却常常陷入越吃越严重的怪圈,这种情况八九不离十都是上热下寒。因为上热下寒是体寒所致,而败火药属寒凉之物,服用它们只会让你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所以,在对付上火之前,你得先分清楚到底是实火还是虚火?

实火:从来不上火,但吃了一些东西后,突然上火了,多半是实火;虚火:经常出现口腔溃疡、舌疮、青春痘、失眠之类的上热症状,喝了凉茶之后会好一点,但不喝的时候又不行了,并且反复发作,一定是虚火。

火的属性不同,治法自然也不同。一句话:实火用泻法,主要是清热、降火,建议服用败火药(如牛黄解毒丸);虚火用补法,主要是补阳、滋阴。

并且,针对虚火,补阳与滋阴并不矛盾。因为阳气越弱,体寒越重,脾胃越虚,而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气血津液就会不足,身体就会燥热。所以,常年虚火的人,身体往往都是阴阳俱虚。

上热下寒,最宜艾灸!

上热下寒的本质在于“真寒假热”或“阳不归位”,这就提出了两点要求:一要补阳,二要潜阳(就是把阳气拉下来)。

有些上热下寒体质的朋友服用补品后,往往加重了上火症状,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就是因为单纯地补了阳,但没有把阳气拉下来,阳气没有归位,不但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反而会坏事儿。

既能补阳又能潜阳的方法非艾灸莫属:

一则,上热下寒出现的火是虚火,说明体寒,而艾灸最擅治疗虚寒之症,最为适合;二则,把阳气拉下来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多灸腿;三则,艾灸可以阴阳同补,既能补阳,又能滋阴,还能祛除寒湿瘀,消除中焦瘀阻,同时补足中气,帮助脾升胃降……这些都在推动心肾相交。

这样艾灸:补阳潜阳,双管齐下

第1步:打通中焦

打通中焦,祛除湿寒,补足中气,让上下气路畅通,这样火才能下行。否则,艾灸之后,火全堵在上面下不来,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

方法如下:

首先,如果上火症状严重,先艾灸,将阳气引到胸腔;

接着,重灸关元——关元为元阴元阳之气闭藏之门户,艾灸关元能使命门真火充盛,元气得到补充,真元就会恢复“藏而不泄”的功能,会主动将散在外面的热量收回来,上火的症状就会逐渐消失(将关元和中脘一起艾灸,还可加快驱除阴邪的速度);

再次,中焦不通重在调脾胃,像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太白等都是常用穴,脾气虚,可加灸气海;脾湿重,可加灸阴陵泉、丰隆、解溪等。

第2步:引火归元

对于上热下寒引起的虚火来说,需要把它引到该去的地方——下肢。

这时可通过灸下焦及腿上的穴位来引火,常用的有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涌泉等。腿部暖了,经络通了,上焦的火就下来了。

需要注意的是:脚心的涌泉穴应当放在最后灸,而且不可缺少,这样做才算是让“引火归元”这个过程彻底完成。

另食疗降火安全保障

研究表明,蒲公英可清热解毒,去火消炎,消痛散结,清肝利胆,在春夏时节,很多人都是因其“败火百”的功效,而选择吃蒲公英,或者用蒲公英泡水喝。同时蒲公英性寒凉,所以阳虚外寒、脾胃虚度弱者不宜食用。

甘草性温,微凉,能调和多种药物的药性,在临床上主要被用做止咳化痰,在我国民间有很多人喜欢在夏季饮用甘草茶,不仅仅能预防风热感冒,也有清热解毒降暑的作用,因此甘草具有一定的去火功能,但是不是很强效,所以如果上火症状比较严重,最好不要依靠甘草茶来去火,可以吃一些清热性质的药。

胎菊

胎菊,性微寒;味辛甘苦,能疏散风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胎菊是杭白菊中最上品的一种。是在杭白菊花朵未完全张开的时候摘收下来的为胎菊,经干燥加工制成。特级花选用的是头采花蕾初开的嫩芽,精心的蒸制,烘焙而成.具有独特的味道.以它的稀少而颇为珍贵。

蒲公英金银花茶,采用蒲公英根、枸杞、红枣、金银花、甘草、胎菊6种药食同源的食材,经过专家精心研制。

喉咙不适,泡一杯、喉咙里吐不出咽不下的难受、刷牙干呕,嗓子发炎…...怎么也清理不完鼻子里的异物感、别提有多难受了……喝一杯蒲公英金银花茶喉咙仿佛被甘露滋润、别提多舒适了。

炎症上火,泡一杯、上火了,呼气像是在喷火、眼睛干涩、发痒、小便发黄、牙齿、嗓子都在疼、以前上火都是喝菊花茶、现在有了蒲公英金银花茶、既能下火又能排毒、每天都要泡一杯

指导养生

养生,又称“摄生”,即保养生命之意。养生的目的,一是延年,二是防病。

注重养生是保持身体健康无病的重要手段,而其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依据“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对“能夏不能冬”的阳虚阴盛体质者,夏用温热之药预培其阳,则冬不易发病;对“能冬不能夏”的阴虚阳亢体质者,冬用凉润之品预养其阴,则夏不得发病。这就是所谓的“冬病夏治”、“夏病冬养”之法。

如果觉得《中医是如何用阴阳调理身体疼痛(答案原来这么简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