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健脾祛湿”的赤小豆(有一些注意要点)

2022-12-29 分类:养生资讯

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健脾祛湿”的赤小豆,有一些注意要点。

说到赤小豆,相信很多朋友都有“如雷贯耳”的感觉。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后,对于养生越发关注,“去湿气”这个养生做法也就逐渐深入人心。而说到去湿气,从中医的角度看就离不开健脾,一般都是健脾利湿同时提及的。

而谈及健脾利湿,就不得不熟悉赤小豆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熟悉一下它。

在更多人的认识里,赤小豆其实更是一种“粗粮”,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也能作为粮食的替代者。

但正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赤小豆入药的记载也就很早,在《神农本草经》中还被列为中品,同时还有赤豆、红小豆、朱砂豆等别名。而其中“红小豆”这个别名,正是赤小豆最需要关注的地方,后文详细解释。

从植物属性来看,赤小豆属于豆科植物,是赤小豆的干燥种子,此外,它植株的叶、花和芽也都能入药,在全国各地几乎都有出产,现在基本都是栽培品。

从外观上看,赤小豆种子为圆形而稍扁,长在5到7毫米左右,直径大约3毫米,种皮为暗紫色,表面平滑略微有光泽,有白色线形的种脐,背面有一条不明显的棱脊。

赤小豆的质地坚硬,不易破碎,除去种皮后能看到两瓣乳白色子仁。没有什么气味,咀嚼有豆腥气还粘牙。入药者以身干、体实、饱满、色紫红发暗者为佳。

现代科学发现,赤小豆主要含有蛋白质、钙、碳水化合物、粗纤维、以及少量脂肪,之外还含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等维生素类物质。

这些物质决定了赤小豆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传统中医认为,赤小豆性味甘酸而平,能入心与小肠经,主要就是能除湿利水、消肿解毒、和血排脓,历代医家将其广泛用于各种水肿脚气、泻痢下血、热毒痈肿之证。

赤小豆的炮制很简单,洗净后生用,最多就是在使用的时候杵碎一下,以便更容易煎煮。

《本草纲目》认为:赤小豆性善下行,内能通利水道,使水湿下泄而消肿,为滋养利水消肿良药,治水肿、脚气偏于虚胜者,尤为适宜;外可清血分热毒,因其性寒入血而能降火行血,故可治疗热毒疮疡之症。

这段话的意思,归纳起来大概有如下几方面:

1、湿热黄疸:湿热黄疸之证,会出现身黄,发热、无汗等表现,赤小豆可与麻黄、连翘等配伍,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2、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这基本就是养生家所说的“健脾利湿”,一般常与薏仁米、冬瓜皮等配伍,也可和鲤鱼、红枣之类熬汤,用于调理体虚浮肿,但一般需要较长时间进食,如赤豆薏苡汤。

3、疮疡肿毒:疮疡初起可见明显的红肿热痛,如果是内痈还可能出现大便下血,这时候,赤小豆单味浓煎,或者和当归、冬瓜仁、桃仁、薏苡仁等配伍。

4、抱耳风:也就是现代科学所说的腮腺炎,古代中医用赤小豆捣细末,并用鸡蛋清调敷。

5、腹水:一些肝硬化引起的腹水,赤小豆和活鲤鱼炖汤,有一定的消肿行水利尿之功。

需要注意的是,赤小豆虽然是一味平和的中药,但其“性善于驱逐津液,久食能令人枯燥”,所以也需要谨慎一点。

最后强调一下赤小豆的“红豆”别名。

现代人说到去湿气,最常用的就是“红豆薏米粥”,里面的红豆指的就是赤小豆。

但从字面意思上来看,“红豆”在中药里本指的是“相思子”,那才是真正的红豆。而相思子有小毒,更不能去湿气,如果看到“红豆薏米粥”这个名字,就直接用相思子去熬粥,显然是缪之远矣。

其实,两者的外观还是很好区分的。相思子外形较圆,而赤小豆外形长椭圆形,相思子颜色鲜红,赤小豆颜色暗红。

如果觉得《走近中药:认识一下“健脾祛湿”的赤小豆(有一些注意要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