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祭祀 孝道(贫穷 中国先秦时期为何会形成素食观 荤菜不香吗)

2023-01-2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03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餐桌上已不乏鸡鸭鱼肉,从前逢年过节就大鱼大肉的吃法已经不能吸引人们,取而代之的是代表更高水平、更精致生活的素食主义。“素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其中有云:“彼君子兮,不素食兮”,但此素食非彼素食,意思是“白吃饭”。

我们今天的素食是指以蔬菜、果品、食用菌、豆制品、植物油等为原料制成的食品。一般人认为“素食”这个传统是由佛教引入中国的,实则不然,素食之说之于中国,并非源于佛教。

早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先秦古人就形成了自己的素食理念。素食观在先秦的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孔孟思想”,是儒家祭祀礼仪和孝道思想的影响,同时也受到道教养生理念和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由此形成了先秦时本土的素食观。

一、先秦国之祭祀,须行斋戒

《左传》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古时候是件举国上下都非常重视的事,先秦也不例外。春秋战国时期,每当举行国家祭祀,主祀者都要求斋戒,也就是吃素一段时间。因为祭祀这项活动就是请求上天显灵,在古人的看法中,只有心地虔诚、内心仁慈的人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

所以圣人孟子云:“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讲的就是仁慈的君子是不忍杀生的。

在祭祀时或向上苍祈祷时,参与祭祀或祈祷的人要食素。例如《礼仪·丧服》中“饭素食”的记载。另外一则典型的例子是大名鼎鼎的周公,史书记载周武王病重时,周公向上苍祈祷,希望可以用自己代替哥哥周武王去死。

在向上苍祈祷时,周公的重要行为之一便是斋戒,史书中称周公“祓斋,自为质,欲代武王”。先秦祭祀礼仪中,要求人们在祭祀时严肃对待,斋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并且唯有斋戒的人才有资格与神沟通。

《孟子》中讲:“斋戒沐浴,则可以祭天。”意思是说通过斋戒洗涤心灵,通过沐浴以使外身洁净,才有资格祭天。

斋戒的目的是为了人祭祀者从身心内外都清净,而肉被视为污秽之物。在斋戒这段时间里,祭祀者夫妻不能同房,不仅不能吃肉,连气味强烈的蔬菜(比如韭菜、蒜、芸薹、胡荽等)也不能吃,总之就是要保持身心的清净。

后来道教吸收了先秦的祭祀礼仪,也要通过吃素来修行,只不过换了一种说法,叫斋醮。《大戴礼易本命》称:“食气者神明而寿,不食者不死而神”的看法,出现了辟谷等修行方法,亦是素食主义的其中一项内容。

二、素食,源于儒家“孝道”

中国是一个极其讲究孝道的国家,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孝顺与否,不仅影响到他在家里的地位,甚至关系到他在外的名声和今后的仕途。在官场里面,忠孝也是衡量一个人的重要标准,“丁忧”制度便最能反映这一点。

在古代,如果一个人的父母去世了,他便要主动守孝三年,即使是官员也如此,张九龄当年正当上宰相,就碰上父亲去世,也要暂时离职回家守孝,宰相尚如此,更别说普通人了。如果有人不按照规定戴孝,严重的甚至要被弹劾,丢掉职位。

在为亲人守孝的三年内,吃素是必然的。子女服丧期间应断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与之意义相似的概念出现于《礼仪·丧服》:“既练,舍外寝,始食菜果,饭素食”,是指父母之丧一年后才可以吃水果,饭中仍不能有肉。

《红楼梦》里,贾珍在贾敬去世的时候,理应吃斋念佛,戒荤戒色,然而他却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守孝期间呼朋引伴,夜夜笙歌,留下了“不知礼义廉耻”的千古骂名。从这点可看出,戒荤可是古代守孝的“死命令”,谁也不能违背。

三、人民穷困,无肉可食,加之道家提倡素食养生

1、先秦人们生活贫困,吃不起肉

先秦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生活仍然贫困,所以被迫选择食素。被迫食素的不单是普通百姓,一般小贵族也同样包括在内。孔子曾令颜回斋戒,颜回回答说:“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

虽然颜回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的贤人,但其身份也属于贵族中的士,那么普通老百姓恐怕吃饱一顿饭都很难,更不用说食肉茹荤了。孟子在描述自己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时候也说“七十岁者可以食肉矣”,在理想社会中的人到很老时才能食肉,可见肉类食品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

吃不起肉,只能吃素来补充身体的能量,所幸素食的确能满足人们的身体需求。先秦时候,大豆就出现在了人们的餐桌上。淮南王豆腐的发明让大豆更进了一步,到了后来,豆腐和豆腐的衍生品就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必备品。吃不起肉的先秦人,就靠这些仿荤食品里的“假肉味”来解馋了。

当时吃素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行为,或者说是囿于经济原因不得不吃素,但直到中国素食宣传大师南朝梁武帝出现后,素食真正成为了全民性的运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和中国本土的一些思想观念相结合,掀起了食素的风潮。

梁武帝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推广素食当然首当其冲。他颁布了《断酒肉文》,明文规定天下所有的和尚尼姑都不能吃肉,而且气味辛辣,有碍人心清净的“五荤”和“五辛”也要通宵禁食,从此,食素便成为普遍的社会风尚,被人们所接受。

2、道家提倡以素食养生

出于一种蒙昧的养生观念,人们认为素食在饭食中应该占有相当的比例。例如《黄帝内经》中就说要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蓄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补精益气,颐养天年”。

在《道德经》中,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观点,意思是说“肉”归根到底只是人的一种欲望,并不是必不可少的营养元素。如果放任自己吃肉,便是一种“纵欲”,不仅对健康有害,还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性,使人变得昏庸寡断。

夏王桀被商汤所灭,商纣又自焚而死,造成这两大悲剧的根源便是“纵欲”二字,后来人们修建“朔望斋”,正是人们意识到要斋戒修心,节俭寡欲的表现。

《道德经》云:“斋食者,洁净身心,涤除邪秽。”“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吃素能保持身心明朗,身体少了吃肉的负担,也就越活越精神。王常月祖师亦云:“心不持斋,神性若不能改,则本心不定;本心不定则元神不归,元神不归,真性必不能见矣。”

如果连戒荤都做不到,说明这个人心还不定,则其他事情也做不好,因为他的“真性情”已经被各种欲望掩盖了。

道教是一个重生、乐生的宗教,认为世间之物皆由天地精气所化,随意杀生便是造孽,人也失去了慈悲之心。素食者则是对戒杀的具体表现。如“勿食蛇兽等肉,食则令人折算寿,神气不安,慎勿杀生”。“仙道记十败,七为勿食一切肉”等,都强调了因果循环的道理,杀生者最后都会得到报应。

从前圣人作《易》,乾上坤下日《否》,讲天地不交,万物就不通;乾下坤上日《泰》,讲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所以叫“天地交泰”,米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

人和天地参,使我的一身,火不下降,水不上升,这是天地不交的“否”,万物尚且不通,何况对于我的一身呢?可以使浊气下降,清气上升,这就是天道下济,地道上行,天地还可以财成辅相,何况对于我的一身呢?

古人有云“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是说每个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很少有人能真正地品尝其中的滋味,又很少有人能讲清饮食中的道理。对于素食而言,能“知味”的人就更少了。

总之,出于经济基础的原因或礼仪的需要,素食在很早的时候就成为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四、总结

素食观自先秦到今天,已经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了。虽然今天人们素食主义的原因并不是先秦时祭祀和孝道的要求,而且也不会因为生活拮据吃不起肉,但道家的养生理念直到今天仍被人尊崇。

先秦的素食观,既是国家秩序的要求,又包含儒家的人伦道理,更重要的是,素食比起肉类,对我们的身体有更长远的好处。无怪乎食素才是饮食的最高境界了。

参考文献:

《心经》

《左传》

《庄子》

《孟子》

如果觉得《祭祀 孝道(贫穷 中国先秦时期为何会形成素食观 荤菜不香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