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艾灸这个穴位 是上好的养胃健脾之法(你试过吗)

2023-05-0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21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俗话说胃病“三分治七分养”,脾胃不好的朋友除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治疗外,日常养护也非常重要。有了胃病,日常饮食要多多注意,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饮食宜清淡、温和。除此之外,用灸疗的方法养胃健脾,绿色又安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艾灸是我国几千年来的中医精粹之一,具有对抗虚汗症、通经活络、散寒止痛的疗效。利用艾灸疗法调脾养胃,效果是极其不错的。

《素问·平人气象论》中说:“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不能饮食,表示胃气衰败,生化之源已竭,故死。”通过艾灸调理脾胃,能够提高人的抗病能力,对整体状态进行调整,还可以延缓衰老。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这个穴位,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太乙穴。由于此穴距离胃非常近,所以对于胃病都有很好地调理作用。下面跟着掌门师兄一起来看看。

穴位释义

太乙穴,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原意为原始、最初。古称太乙神居于北极星。《史记·天官书》:“中官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穴在中上腹,近天枢(对北斗第一星为名)穴,故名。

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通乙。

取穴位置

太乙穴在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一说去任脉三寸(《针灸甲乙经》)。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狂癫疾,吐舌,太乙及滑肉门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心烦吐舌。

《针灸大成》:治癫疾狂走,心烦吐舌。

《备急千金要方》:飞扬、太乙、滑肉门,主癫疾狂吐舌。

穴位功能

主治功效:此穴具有理气和胃、消食导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腹痛,腹胀,心烦,癫狂,呕吐呃逆,胃脘疼痛,食欲不振,腹胀肠鸣,肠疝,脚气,遗尿,胃痉挛,急慢性胃炎,胃痛,急性胃炎,消化不良,肠鸣,泄泻,心烦不宁,吐舌,癔病,癫痫,精神病等。

艾灸太乙养胃健脾

胃经的循行也如肺经的循行一样,先是在关门穴处被截流了汇聚了(肺经是在经渠穴处被汇聚),然后到了太乙穴处开始横向的发散,因此,二者的道理几乎是相同的。

带“太”字的穴位,调血的作用比较强,如果刺激它,可引血向此汇聚。前面肺经上提到过太渊穴之所以有定喘作用(运动之后的喘),就是因为运动之后,气的运行比血的运行速度快,破坏了气血的同步平衡,所以出现喘。

太乙穴中的“太”字,是指大,而这个大,主要是指血量供应足够的大,毕竟它靠近腹主动脉;而“乙”指的是风,其实在人体中主要指的是气,因为离腹主动脉近,温度相对就比较高,所以血被加热后,就容易气化,形成推动血的气,因此“太乙”穴,应该是一个气血都极为充沛之穴,毕竟,消化食物,是需要大量的气血来保障的,艾灸它,可同时引导气血向此汇集,因而它就具有了养胃健脾的作用。

如果觉得《艾灸这个穴位 是上好的养胃健脾之法(你试过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