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吃历史:唐朝兴起的中国第四次饮食革命

2023-05-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23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剧,在内容上还原了不少历史细节。尤其是唐朝饮食文化的一些东西,让很多观众津津乐道,其中包括胡饼、羊肉、水晶柿子等等。

其实,这部戏涉及的美食品种并不多。但从这些少数的美食,我们就可以管中窥豹,粗粗领略到唐朝人在“吃饭”这个大事上的时代特点。从历史发展看,唐朝正处于中国饮食历史上的第四次大变革阶段。

中国前三次饮食革命

中国的饮食历史源远流长,几千年的时间里发生过很多的演变和进步。这些演变大多是局部的、细微的、缓慢的,但每隔几百年就会产生一次巨大的变革。这种大的变革,主要是依托于烹饪器具、食物种类的变化,以及文明的交流。

中国历史上称得上第一次饮食革命的,应该是夏商时期开始出现的“鼎食文化”。随着青铜器的发明,传统的烹饪和食用习俗上升到了“礼”的层次。新石器时代就出现的蒸、煮、烹、炙等食物制作方式,被重新赋予了等级的烙印。通过更复杂的烹饪做法,以及饮食过程中的繁琐规定,特定的美食和器具成了王侯贵族专属的东西。

进入春秋战国时代,随着“礼崩乐坏”,又开始中国第二次饮食革命。饮食的等级性被逐步打破,食物和器具的垄断不复存在。同时,诸侯国之间的交流和兼并,让不同地区的饮食文化融会贯通,北方的饮食文化被南方的楚国、吴国所效仿,南方的一些食物也向北方传播。这个时代,人们对食物的追求就是“新意”。随着秦始皇统一天下,中国的饮食文化最终形成了“地理差异虽大,交流却永不停止”的格局,甚至直到今天也是如此。

进入秦汉时期,各种农业、烹饪新技术实现全国推广,加上丝绸之路的打开,大量新物种被引进中原,中国又开始第三次饮食革命。石磨的发明,诞生了各种面食。对匈奴、南越、西域的远征,促进了各种饮食文化的传播,葡萄、黄瓜、胡萝卜等水果蔬菜大大丰富了中原的美食品种。这种演变发展过程,一直持续到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最终在隋唐时期进一步升华,又开始了中国第四次的饮食革命。

唐朝开始的第四次饮食革命

唐朝开始的第四次饮食革命,并不单纯地是唐朝东西方交流的结果,而是从汉朝开始的几百年各地文化交流、技术进步的集大成,以及唐朝时期更深入广泛的改造。

以面食为例,小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广泛种植,在战国晚期出现石磨后,到了汉朝才有了真正的面粉。因此,汉朝就有了中国最早的面饼、面条。随后的几百年里,中国面食的进化一直非常慢,但进化的步伐却不曾停止,各种面食做法一个一个被发明或被引进。到了唐朝终于迎来了中国面食的爆发期。

唐朝史料记载:“世人皆嗜啖饼。”这可以说是当时中国人喜好面食的一个证据。唐朝最流行的饼,主要是西域做法的“胡饼”,通过烤制而成,类似现在的馕。最重要的是,唐朝对面食的改造十分丰富,在饼里添加各种佐料和馅料,不断推陈出新。现在的馅饼、烧饼、酥饼、煎饼、烙饼、泡饼等等各种样式,在当时都已经出现了原形,甚至不亚于当代的产品。

说到面食,唐朝自然也有面条。但唐朝的面条尚不发达,种类也没有后世那么多,但做法和吃法已经给后世做出了样板,从而为宋代的进一步变革打下了基础。

唐朝饮食另一个特点:对传统的扬弃

唐朝在饮食方面,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对传统的扬弃。扬弃,不是放弃,而是对旧传统的选择性继承和改变。由于西方、南方、北方都传播来不同的美食,再加上技术变化,新的美食种类对旧种类造成了冲击。

例如猪肉在唐朝的衰落,就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北朝时对羊肉的推崇影响了整个社会风气,同时道家养生学说也不利于肥猪肉的口碑。再加上养猪方式和烹饪方式的落后,导致猪肉不仅不卫生,而且味道也不佳,所以唐朝的高层和民间对猪肉的热情远不如羊肉。

养猪,原本是中国从八九千年前就开始发展的重要养殖技能,甚至“冷猪肉”还成为祭祀和身份的象征。但是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向,猪肉在中国一度遭到冷遇,直到明朝才真正重整旗鼓。

唐朝的烹饪方式也出现了扬弃现象,最典型的就是生食传统。生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食用方式之一,地位不亚于烹、煮、蒸、炙,而且各种肉类和蔬菜都可以生食。然而,三国两晋时期瘟疫肆虐,以及两晋南北朝养生理论的发展,使得肉类生食传统在中国逐渐被放弃。尽管如此,唐朝人在“生鱼脍”这道菜上依然保持热情,尤其以鲤鱼最佳。在健康和美味两者的选择上,唐朝人放弃了多数的肉类,却顽强保留了鱼肉的生食。

在食物种类上,唐朝似乎也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分界线。唐朝以前和唐朝以后,能够明显看出一些传统蔬菜、谷物的衰落,以及新的品种的扩散。在唐朝以前,最流行的蔬菜是葵菜,今天却非常少见。唐朝以前不太流行的大白菜(菘),在唐朝以后由于味美、量大,种植得到迅速发展。

唐朝时期,有一种重要的谷物——菰米神秘消失,然而同时却诞生了一种新的蔬菜——茭白。事实上,这两者是同一种植物。

李白曾诗曰:“跪进雕胡饭,月光照素盘”,说的就是菰米(雕胡米)。然而在唐朝时期,和稻子一样在浅水种植的菰,却遭遇了严重的真菌传染事件。这种病灾令菰无法开花结实,导致这种植物完全丧失了作为粮食的能力。然而戏剧性的是,遭真菌感染的菰在底部根茎发生病态膨大,这些膨大的茎味道十分鲜美,酷似嫩笋,迅速变成了一种新的蔬菜——茭白。

可以说,唐朝的饮食文化是对此前一千年的整理和升华,同时也是为后来的一千年发展拟定了方向,或者埋下了新变革的火种。

在宋元、明清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还会出现多次大变革,有些文化风俗甚至重新复苏。饮食历史的演变,并不是单纯地奔往一个方向,符合大众的生活需要,满足人们对口味的追求,才是真正的时代规律。(作者:陶慕剑)

如果觉得《《长安十二时辰》背后的吃历史:唐朝兴起的中国第四次饮食革命》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