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心城区如何开展养老服务(“杨浦模式”了解一下)

2023-05-22 分类:养生资讯

东方网记者朱贝尔5月8日报道:为老人提供安全、舒适、健康的环境,主动回应老人诉求,不断满足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多层次、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是全社会的责任。今天上午,东方网记者从杨浦方面获悉,至“十三五”末杨浦区户籍老年人口可能达到43万人,老龄化比重可能超过40%。另据预测,至2025年杨浦区户籍老年人口将达到峰值46.7万人。

杨浦区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明依介绍,杨浦区正紧紧围绕“9073”养老基本格局,以科学构建“五位一体”养老服务体系为总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完善,努力推进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政企合作:“闯”出一条旧厂房改建养老院的新路

光大汇晨长白老年福利院成立于2018年4月,位于民治路15号,拥有养老床位440余张,属公建民营的区级保基本养老机构。主要为半自理、不能自理及失智长者提供生活照护、文体娱乐、医疗护理、康复理疗、养生保健等全方位、高品质的照护服务,现有住养老人154名。

用公司副总经理周黎明的话来说,“我们硬是‘闯’出了一条旧厂房改建的逆袭之路。”从筹建到诞生再到发展,一路走来,福利院受益于杨浦独有的区位发展优势,也因各方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持续助力杨浦养老事业迸发新动能。

光大汇晨长白老年福利院所在地原为良友物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仓库,作为工业旧厂房,改建养老机构要面临土地性质变更、建设审批、消防安全等诸多制约。2014年,上海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整合和改造企业厂房、商业设施和其他可用社会资源兴办养老机构。在这一背景下,杨浦区政府明确良友集团所属8个地块后续合作处置方案,其中,将福利院所在的民治路15号地块明确用于养老设施建设,并由良友集团于2015年起投资建设,建成后交杨浦区民政局承租运营。

“我院具有独特的‘混血’基因,机构性质属于区级公办保基本,这决定了我们的公益属性和公共服务职能。同时,我们不仅在建设环节完全由国有企业出资建设,在日常运营环节也引入优质社会力量扶持实际运营管理。”周黎明表示,运营管理方北京光大汇晨养老服务有限公司也是首次与上海合作,希望通过将优质、专业的养老服务理念与杨浦独特的养老文化相结合,共同打造杨浦乃至上海的机构住养服务品牌。

“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但杨浦百年工业积淀下了不少老旧厂房资源,成为我们独有的发展优势。”明依表示,杨浦区民政局会同区规划资源、建设管理、生态环境及消防等部门采取“重点项目个案研究、审批环节跨前协调”的工作机制,破解社会力量利用老旧厂房改建养老机构时,经常面临的土地性质变更、结构加固、消防安全等瓶颈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杨浦区已先后完成延吉耆乐园、光大汇晨长白、辽源西路等6个工业厂房改建项目,今年还将继续推进平凉路综合养老项目建设。

医养结合: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需求

五角场街道辖区内共有1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家敬老院、1家护理院、1家长者照护之家、3家综合型助餐点、3家单一型助餐点、3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2个标准化老年活动室、7家睦邻中心、3家养老便民小屋,形成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辐射片区、居家养老设施服务社区、基础照护指导进入家庭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为老服务网格化供给体系。

街道探索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满足社区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

五角场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孙为民介绍,街道利用现有为老设施,例如老年活动室、睦邻点、综合体设置医养结合服务点。在服务点配备必要设施,提供各类专业支持,同时定期开展中医理疗、运动指导、生活介护、专题讲座、健康咨询、康复器具使用等针对性强、老人需求迫切的项目。在加大社区宣传的同时,增强项目对老人的黏性,努力达到赋能授权、助人自助的目的。

同时,引入专业医疗、护理机构、区级公办养老机构的社会优质服务资源,开展护老者之家、健康检查、预防失智运动干预、康复辅具租赁、医疗康复等项目,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家庭照护的能力,以此为失能老人家庭照护提供持续性支持服务,同时在养老院和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内设医疗机构、护理站。

“在福象新江湾城养老院及五角场卫生中心新建项目中,将养老与医疗功能同步规划、合并建设,是杨浦‘医养结合’模式的标杆建筑。”福象新江湾城老年福利院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毗邻设置,于2017年投入运营;五角场卫生中心新建项目于2018年底正式开工,其中有三层为养老院。

养老院通过与二级医疗机构合作共建,开展“养老—医疗—养生”三位一体服务,把日常照料、长期护理及医疗服务无缝融合,探索建立健康老龄化的新型养老服务模式。比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通过与中医医院合作,由中医医院每周两次派医护人员至院内开展医疗诊治、康复训练及预防保健服务,既延伸了医院的服务半径,也解决了住养老人的就医难问题。

睦邻助餐:促成设施数量及供餐能力两个“翻番”

于2015年12月正式注册成立运和源健康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致力于解决老人“吃好饭”的问题。公司2017年起与定海和长白街道合作开展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公司董事长顾晓宇告诉记者,从最初的日供应40客发展到如今的为500多户老年人就餐服务,产能提升的同时,我们更欣慰的是积累并形成了一套市场化、社会化的为老助餐服务理念和经营模式。

运和源健康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是杨浦区探索推进“睦邻小厨”行动方案的其中一家企业。杨浦区围绕设施数量及供餐能力两个“翻番”的核心目标,全面启动杨浦老年人助餐服务升级版。

杨浦区落实设施建设全覆盖、餐食选择全口味、服务对象全人群(重点服务老年人,适当兼顾其他人群)、用餐时间全天候的“四个全面”要求,推进重点设施布局。

其中,社区长者食堂主要集膳食加工配置、外送及集中用餐等功能为一体,供餐能力在150客/餐以上,2019年计划新建6家,至2022年底总数不少于25家;老年助餐点强调助餐服务“睦邻元素”,以就近集中用餐或中转外送等功能为主,供餐能力在10客/餐以上,2019年计划新建17家、至2022年底总数不少于90家;中央厨房主要整合杨浦园区、营区、校区等优势资源,通过构建从中央厨房→老年助餐点→老年人家庭“的三阶功能布局,探索建立以中央厨房为核心的餐食物流配送体系。2019年计划认定中央厨房1家至2家;至2022年底全区供餐单位达到3家。

明依透露,目前,全新的“睦邻小厨”形象logo已经出炉,接下来将在全区广泛推广。根据食品安全管理相关要求做好日常监管,每半年向社会通报一次监管结果。对社区长者食堂开展定星定级,探索建立合格供应商制度,培育一批优秀助餐服务品牌。

据悉,杨浦区对保基本套餐实施政府定价,做好其他套餐及自选菜品价格指导;落实市级一次性建设补贴政策,并对新建社区长者食堂给予区级配套补贴;计划对享受助餐的困难老人给予餐食补贴,对行动不便老人给予送餐补贴;每年给予优秀中央厨房、社区长者食堂及老年助餐点一定数额奖补;鼓励街道镇因地制宜加强创新。

(杨浦区新闻办供图)

如果觉得《中心城区如何开展养老服务(“杨浦模式”了解一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