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南怀瑾:修行到一定的阶段 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不要害怕)

2023-05-26 分类:养生资讯

鸟过惊石磬,日出碍金身。何计生烦恼,虚空是四邻。——《鹿门寺》裴说

中国古代便尊崇佛教,古代有很多帝王都极其重视佛教的传承,佛教主张人的修行,主张人在现世中行善受苦,以达到磨砺心志之成。

其实并非佛教的思想传承,包括古代从儒家到道家等一系列的学派里都非常尊崇修行一说,只有平心静气修身养性,才能够治国平天下成为治世界之人才。

古往今来无数大师风流人物参悟其中的哲理,南怀瑾便是这其中非常优秀的一位。

他一生才华出众,对儒家佛学道家三家的理解融会贯通,堪称一代宗师。可是为什么南怀瑾却说,修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身体就会发生变化呢?这些变化又指什么方面的变化?

一、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国人心中尊重的禅宗

悟道是古今的人类都是尤为重视的一件事,只有参悟道法才能够做到万物祥和天地大同。

其实提起南怀瑾,此人大家应该都非常熟悉,他出生于民国时期的浙江乐清,是一名非常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同时也是一名国学大师,在近代具有很强的影响力。

南怀瑾出生于1981年,出生富贵的他从小就接受父母优良的教育被父母送进私塾,尚在年幼时的他就已经了解了百家的思想,同时,自己也隐隐对于悟道有了一定的想法。

而他出生的时期尤为玄妙,一方面民国的新文化运动进行的如火如荼,他受到了大量新文化以及外国文化的渲染。

而另一方面,私塾的教育又极其重视四书五经的传授,新潮与传统思维的碰撞尤为激烈,所以说在这两种文化思潮的碰撞下,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国学大师南怀瑾。

后来的南怀瑾开始学习禅宗,师从袁焕仙,在这期间他又重新对悟道有了很多非同寻常的见解,并在后来成功的进入了国立艺术学院。

虽然说后来的南怀谨就职于当年的民国政府,但是其实在他的心中,自己只不过是一个悟道人罢了,也许政府的工作只是一份工作,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当时的他一直把自己视为一个传道者,一个悟道者,南怀瑾的一生致力于四处讲学宣扬自己的思想,从作家到教育家再到文化传播者,南怀瑾身上确实拥有着诸多身份。

而在后来他跟随国民政府迁移到了台湾,并在台湾政治大学,辅仁大学和中国文化大学成为教授。

名振中外的九二共识,其实也有他个人的参与,无论在两岸三地还是在全球范围内,他都拥有着极大的知名度,受到了很多人的尊重。

他大家心中的禅宗大师,南怀瑾的一生致力于用佛法,研究生命的真谛。

二、大平凡便是大高贵,修行多了便找到了知觉

南怀瑾求知问道的精神确实是改变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我们知道在佛教文化中,修道绝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文化。

但是,在佛教的修炼中却能改变我们身体的感官,这句话又是怎么说的呢?

在普通生活中我们所说的知觉,包括视觉,嗅觉,味觉,触觉,听觉等感官感觉,可是这样的感觉注定是平凡的。

只有静下心来修行,这样的话才能在平凡顿悟,感觉到不一样的境界,所谓佛的最高境界,便是见花是花,见花不是花,见草是草,见草已不是草。

这是一种玄妙的境界,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够感受到,这是修行到一定境界的人才会有的反应。

那么对于普通人来说面对修行,他们最害怕的便是自己身体的劳累,修行是一件极为困苦的事情,同时也是劳心劳力的一件事情。

南怀瑾便对此深有感触,在刚开始接触修行之时,他也没有办法集中注意力,与我们寻常人无异,修行多了难免会觉得乏味。

但是,他却研究出了一套独有的修行方法,把自己的意志力可视化,同时培养自己的自制力,慢慢当自制成为习惯。

悟道成为习惯之后,那么后面的道的到来便是顺其自然,在《南禅七日》中,他便曾经记录过自己曾经的这个观想字轮法。

他在文章里这么写道:所以我自己就用别的专心的方法――观想字轮,有时候观起来,有时候观不起来,即使观起来也稳不住,一下这个念头又跑了,再把它抓回来就难了。可是有一个观念,就是道家的话,“若要人不死,必须死个人”,既然想成仙成佛、想得道,我这个凡夫之命就准备殉道了,

这记录了自己心智上的变化,另外其实他在身体上也有很大的变化,打坐的时候腿需要保持同一个姿势,膝盖与下巴的接近导致了身体的弯曲。

这个时候想挺直身板极其困难,需要保持极强的意志力,南怀瑾也记录过自己曾经的困顿,但是当他在脑海里想起菩萨慈善的面容与挺直的腰板的时候,突然悟到了道的一种信念。

从此他的腰板挺了起来,这可能就是修行为他带来的身体变化,这样的感触他同样在书中有所记载。

“这个时候身体是寂然不动。可是呢!有一点我自己也晓得,八触里头的涩,八触跟你们讲过的对不对?涩触,就是身体枯僵了,要想把手拿开,拿不开了,就是这个姿态,我也不怕。心境是专一了,要观想凝定,一念专一得很,不动了,我原本只坐三十分钟,这一坐就三个半钟头不下座。”

为了修行,为了盘腿,他有时发现自己的腿不能动,腰也不能动了,浑身都是僵直的,而在一定的过程中,他拿不住手里的纸也使不上力气。

但是南怀瑾并不在意,他知道这是修行过程中必将忍受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对于自己身心的磨练。

三、从体肤到心灵,从修行中找寻生命的意义

以南怀瑾的观点来看,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如果没有修行,那么人的存在毫无意义,人生将不再完整,甚至会步入失败。

只有修行才能够完善人生的理想,完善人生对道的顿悟,困乏了自己的身体,那么心灵层面才会得到另一种升华,才会让自己的人生在修行中不断得到感悟和提高。

由于早年的流离经历以及一生对道的极致追求,南怀瑾个人确实在一生的实践中融会贯通修道之法,并成为了一代宗师。

一个人修行到一定阶段,他便明白了修道的真谛,实际上一个人必须要把生命投入到修道过程中,才能够取得永生。

他曾经说过若要人不死,除非死个人,如果冲着佛学所说的永生之道去进行修行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存在一个心理,便是下一秒可能就会死去。

有的时候太过追求永生反而会困乏自己的肉体,阻挡自己的修道之路,这确实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年轻人太过浮躁太过急于求成,看不见这世间永生的道理,同时也看得到永生的价值,这便是天地之道,这便是阳极阴生万物相辅相成的道理。

有的时候修行不一定要在生前完成,在死后才能够感觉到修行的意义,也能够感觉到顿悟,如果不能顿悟到这个道理,那么一生的修行也许将毫无意义。

道家的修行所讲究的便是气脉变通,所以说除了找到身体真实的觉知之外,改变自己的气脉通畅,同时在修行中达到脱胎换骨的成果,便是修行的过程。

而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生活的真谛,体会到生与死的辩证关系,才算是达到了修行的真正目的,也不枉在这人世间走一遭,这样的话同样出现在他曾经写过的《我与参同契中》。

总结

南怀瑾这一生看过太多事物,领略了太多书,所以说他对道法自然已经有了极大的追求与顿悟,所谓天地大同。

其实如果要说什么是道,没有人能够用准确的语言说出来,因为它太过深奥难懂,只有切实的困乏自己的身体,改善自己的身体,疏通经脉才能够真实的精神层面上的意义。

肉体有的时候真实的是一种灵魂的束缚,南怀瑾深知此理。

所以说他才在修行之后,感觉到了自己身体的变化,身体的变化随之而来的其实也是一种精神上的日益完善。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如果觉得《南怀瑾:修行到一定的阶段 身体会有些变化(但是不要害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