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吃粥 有谁吃得过两广人(有谁比两广人会吃呢)

2023-06-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38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粥在我国的饮食历史上出现的非常之早,

早到什么程度呢,从种植五谷杂粮开始就有了。《周书》中就有:'黄帝始烹谷为粥'的记载。考古人员在磁山人遗迹中更是找到了当时人种植小米的痕迹的证据。

距今约8000年前,古人就已经开始实现了粥和饭的分化。当时的人用一种叫做鬲的炊具来煮粥,又用一种叫做甑的炊具来蒸饭。除了工艺的差别外,在古人眼里,粥和饭最大的区别就是粮食与水的比例,水多粮食少,就是粥。

为什么要吃粥呢?最开始的原因只有一个:粮食的缺乏。由于生产力的问题,粥在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都被人们用来与贫穷和饥饿相提并论的。

看很多古装片或者明清的戏都会听到这样一个名字:施粥赈灾。就是在大旱或者天灾或者大水之年,或由寺庙僧人,或由大富人家,自发的慈善行为(叫积德行善或者乐善好施)。从文献来考究,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灾荒之年给饥民施舍粥来赈济灾民的案例了。

那为什么不施舍米饭而是粥给灾民呢?主要就是灾荒都是地域性大范围的产生,时间长,导致受灾人数众多,消耗粮食巨大,以致粮食不够,因此全都给饭吃是不可能的。所以才熬粥。至于熟耳能详的腊八粥,那只是人们在特定的日子里赋予它特别的美好愿望和含义而已,也算是白粥的一种吧!

到了汉代以后,逐渐有官府介入,一般叫开仓放粮(是地方官员上奏朝廷经批准后实施的行为)。到了明朝时候,官府施粥赈济的做法已经固定程式化了,而且规模也非常大,会每隔一定距离,或者一个地方,都会设置一个或者多个粥厂,形成巨大规模,并且沿用了金朝开始的舍粥时段,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青黄不接时期(大致从每年农历十一月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农历四月)。因为这段时间里太缺乏粮食了,对于广大穷苦老百姓来说,没有存粮,饥寒交迫是真的会死的,这种粥场给了他们续命的机会。这种粥厂既有民间的士绅筹办,也有官府设置,还有官府与士绅联合办。到了清代,这种灾年舍粥更加细化,管理也更加规范。因为朝廷也知道,人是第一生产力,没有人,社会就发展不了。管理好人口,就是保证社会稳定的根基稳定。

而对于贪官污吏来说,这是一个肥差!那时候施粥,都是有数量的,成人半斤一天,古代是十六两一斤,换算成今天的斤两也是半斤,吃不饱,也饿不死。因为利益巨大,往往有往米里掺沙掺石子的行为,更甚者掺石灰也时常有之,以至于发生灾民吃完粥之后当场死亡的惨剧。所以到了清朝中期,大约在嘉庆年间,开始规定,一些地区开粥厂的时候,不仅要求粥厂第一责任人要当众吃第一口粥,而且要第一责任人的全家在整个施粥期间都得吃这个粥,以示公允!

所以说,吃粥就是古人的一部苦难史。

郑板桥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中描述冬日里吃暖粥的生活情景:“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形象而生动刻画出人吃粥的情形。穷人大部分时间里,有粥吃已经是很不错的事情了。更不要说有存粮吃干饭。清光绪年间黄云鹄写了本书叫做《粥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药粥大全,但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大家很多时候不愿意说自己吃粥这个事情,因为普遍都很忌讳自己吃粥被人视为贫困。

当然了,古人也发现粥类比较好消化,《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到:齐王有疾,医家淳于意诊断后让齐王服'火齐粥',服后齐王病愈。所以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就流行给年纪大的人或者有病之人提供粥类食品,这就不是因为粮食少不给吃饭了,而是因为粥类相对比较好进食而且好消化,对老人和病人来说是不错的食材,那个时候,粥是一种药,或者一种特定的食物。“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之饮食之妙诀也。”《本草纲目》中“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之饮食之妙诀也。”这把吃粥上升到养生的层面了。

但是直到现在,在北方很多地方对于吃粥还是很排斥的,一般都说喝粥。对于他们来说,粥就是碗底几颗米粒,然后满满一碗水状的米汤,清亮得可以当镜子使用。只有“喝”,没有“吃”。又不是穷到吃不起饭,所以吃粥是上不了台面的,更不能作为待客之道。只有吃干饭才是满满的诚意!

而对于两广人来说,吃粥是一种文化!

在两广,粥是“吃”的。岭南的纬度低,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尤其在气候炎热的夏天,日常水分消耗大,而粥则是水居多,吃粥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既补充水分,又填肚皮。再说,吃粥喝汤是最易人体吸收的,用当地话来说就是“吊住条命先”,其实天气热的时候,大家胃口都是不怎么好的(都不怎么想吃米饭,尤其是热米饭)所以大多选择喝粥。

在以前,吃粥只是果腹,跟饥饿和命运抗争需要而已,现在吃粥,是一种文化。简单点说,凡是能做菜的食材,在两广人手上,都可以入粥。慢火靓粥甚至成了粥档的招牌用词。粥档,或者说粥摊,粥店遍布街头巷尾,或者人流量大的车站和商圈,都会看到粥的身影。粥,已经融入到两广人的一日三餐里!

粥分白粥,咸粥和甜粥

最基本,也是最受欢迎的就是白粥(最高档的算是山泉粥了吧),包括苞粟粥,杂粮粥。在两广,无论是衣冠楚楚还是衣着平常,或者时尚靓丽,又或者是朴素大方,粥摊坐下,丝毫没有违和的感觉。“老板,一碗白粥”。一碗白粥,一碟咸菜,或者萝卜干,蒜头豆豉辣椒,“酸嘢”(广西风味小吃),那就是六月夏至里最顶级的美味!粥摊上餸粥的小菜琳琅满目,随便一样搭档都是绝佳的美味,吃得人百般舒畅!

北方人吃粥,那只是早餐的N多选项里不起眼的一个选择,更多时候是万般无奈,迫不得已时候的选择而已。而对于两广人,早中晚三餐皆可!著名的粤式早茶里,粥品多得那是让人眼花缭乱,第一品就是“皮蛋瘦肉粥”。这应该也是北方人唯一可以接受的咸味的粥吧。其他什么猪红粥,鱼片粥,淡菜粥,蚬仔粥,沙虫粥等等,他们听都没吃过,更不要说吃了。

真正的两广人,更钟情的是“食夜粥”。吃夜粥由来已久。比如,民初学者丁福保,于1923年发起粥会,一粥一夜,邀挚友开怀畅聚共进白粥,云:有清粥以裹腹,有老友足以倾谈,余实爱此淡泊生涯。吃粥成为人们交际的一种需求载体。如今,每家粥档都有自家的招牌粥以揽客。夜粥一般都以砂锅来上桌,“滚粥”,一窝一份,里面包罗万象,海鲜粥,猪骨粥,黄鳝粥等等,讲究鲜,浓,香,“滚”(烫的意思),舀碗中,洒些胡椒粉,搅拌匀,那叫一个鲜香。

“食夜粥”还有典故。清末时期,广东的武馆里总有一些学得比较好的师兄晚上要替师傅教初入门的小师弟练基本功。师母则每晚会煲粥给他们当宵夜。因此但凡在武馆里食过夜粥的人,都有一定的武术根基。在广州俚语里,“食过夜粥”也引申为有两下子的意思。也有表扬其努力的成分在里面。

可以说,咸味的粥在两广人的饮食世界里是最热闹的。

每个地方都会有自己的特色粥,不去到当地,是品味不到那种风味的,从简单的芥菜粥,生菜粥,到丰盛的海鲜粥,都得到了人们的精心料理,绝对不只是食材和粥的单纯组合。这份细心,如同他们对生活的态度,笃定,从容,有条不紊!最后的精彩都融入到一份醇厚鲜香,滚烫的粥里!

食材可以不同,但是,粥底是一样的,就是慢火熬出来的靓粥-白粥。白粥的好坏决定了这一份粥的成功与否,粥档的师傅通常会早上5点起床,烧开一锅水,把淘好的香米倒入,顺时针慢搅,至米开汤稠如二流芡,都一个小时过去了。这份耐心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坚持下来的!在家庭里做,一个高压锅足矣!

在两广,如果您想吃粥,一日三餐变化,一个月下来,粥都可以不重样!花样百出,风味不同的粥品,绝对让您流连忘返。就是不知道您还觉得吃粥是一件难过的事情吗?

风靡两广的粥品里,有一类更是广受欢迎,就是甜品糖水店,

甜品店里的甜品里,甜粥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打着美容养颜或者风味特色的旗号,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比如银耳羹,燕窝粥,八宝莲子羹,绿豆粥等等,这些都是爱美人士,尤其是女士们的最爱,夏日里,很多甜品店都挤满了一些小资和年轻的人们,可能是甜蜜的诱惑吧!其实它们都不放一粒米,也被划分到粥的范畴里。北方人不好理解,但是,本地人就习以为常了,甜而不腻,香甜浸心,不爱都难!至于八宝粥,黑米粥这些更就常见了,还做成罐头,成为旅行必备品了。

一碗粥,饱含着家的味道,家乡的味道。好不好吃,也饱含着对生活的态度。只是离乡已久,有没有想念那碗回味悠长的粥呢?

谢谢阅读关注!

如果觉得《吃粥 有谁吃得过两广人(有谁比两广人会吃呢)》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