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食宜有道 不时不食(今天你吃对了吗)

2023-06-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16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人类有两个大脑,一个叫智慧大脑,负责思考、语言等复杂的活动;另一个叫蜥蜴大脑,又叫动物大脑,只对三种原始欲望有反应,分别是危险、伴侣、食物。这就是为什么,每一天,我们可以笑得很开怀,每一刻,忘不掉小时候的味道。因为舌尖味蕾的记忆,紧紧跟随一辈子。人类的悲欢是不相通的,各有各的吵闹,但唯有一个趋同的聚合点,就是对吃的食物要求安全、味美和健康。

历史即是营养,营养印证历史。纵观中国饮食文化几千年,这种诉求无数次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并分享和传承了下来。儒学大家,孔子有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宜有道,不时不食。”说的是食物不要追求太精致,不要做太深的加工,不要添加太多没有必要的东西,保留它原本的滋味最好。对吃食物的时间有严格的要求,过季过时的不吃,变色变味的不吃,不是产地的不吃。

中医中药,可谓是华夏之瑰宝,同样做了深刻的总结:自然万物,药食同源,讲究四气五味,升降沉浮,归经,十八反,十九畏。简单可理解为,食物和药物一样,是有脾气的,分为寒、热、温、凉,不要去干预它的生长环境和生长过程,否则它就会失去本源的功效。

而什么时候吃什么,吃得对不对,吃对味了吗,都有严苛的标准。如果吃的东西相冲,就会引起不适,对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有损害。中药材有道地药材和普通药材之分,“道地”的意思是指某个地方特有的,其他地方没有,即使有,也不可能比得上那个地方出产的品质。一般来说,道地药材的品质最高。

食材也讲究原产地,比如苹果,为什么陕西的洛川苹果首屈一指?原因是洛川的地理风貌和人文匠心铸就了它的品质,千百年来不催熟、不早收,人工干预极少,保留了苹果最高的品质,即原本味。

养生之道更多次强调,仁者爱人,敬畏生命。孔子在吃一块肉之前,要把肉切成四四方方,因为中国礼仪之邦讲究天圆地方。天,代表精神世界;地,代表物质之母。这是对自然界馈赠食物的感恩,更是对四季养生的一种仪式感。

养生不在于补,而在于养,讲究自然吐纳,作息规律,适量运动,呼吸新鲜的空气,多吃一些新鲜、应季的蔬菜瓜果。

节,既有欢庆之意,又蕴含对饮食的节制。中国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不仅是对气候变化的一种归纳,更是祖辈先人对饮食文化的寻根问道。

一句简单的谚语: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民间也有这样的风俗,春天适合吃鸡,可以提高免疫力,夏天适合吃鸭,性凉利水去暑气。由此可见,饮食也需顺应节气、季节、地域。

有哪个时代,比我们现在吃得更丰富?又有哪个时代,比我们更不相信放进嘴里的食物?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花在减肥上的钱比赈济灾荒更多!更不清楚,面对如此多的化肥、农药、和反季催熟,我们该选择谁?

追寻原产地,是对优鲜食材的一种热爱!追寻原生态,是对永恒记忆的一种渴望!追寻原本味,是对分享传承的一种喜悦!今天,你吃对了吗?

大米

如果觉得《食宜有道 不时不食(今天你吃对了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