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我不是药神》热映(这些医药骗局就在我们身边)

2023-06-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我不是药神

近日《我不是药神》火爆各大院线,上映当天就取得了3.81亿票房的好成绩,除了票房数据可观外,观众口碑也大爆,有粉丝评论称:“哭完了一包纸巾”,主人公之间的故事,令人心生感动。

大家在荧幕前喟叹电影中人物命运多舛时,更多的是心痛生命在“病魔”斗争中的脆弱。而在电影中高频出现的“假药”,同样困扰着现实中患病的人,很多患者因久治不愈乱投医反而中了骗子的圈套,不仅病情没有好转更丢失了“看病钱”。

围绕“医药”诈骗的套路有哪些?今天小猎就跟大家揭晓几种常见的医药骗局,提醒大家要注意辨别、规避寻医问药风险,保障财产安全。

假冒名医讲座

片中组织讲座贩卖假药的“张院士”让人气的牙痒痒。不久前,在宝山区的一座商务楼里也出现了类似电影中的情节。骗子以“学习座谈”的名义邀请老人参会,一边组织学习重要讲话精神,一边卖力推销昂贵的保健品。

来参加讲座的大多是接到通知的退休老人,很多老人在“精神感召”下,都买了一大堆“神药”。实际上据警方调查,这些“专家学者”全部由一些只有初中学历的社会闲散人员冒充,声称“能够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风湿骨痛、癌症”的神药,其实只是普通的糖,完全不具备特殊药效功能,如果是患有糖尿病的老人食用后,还会产生不良反应。

提醒

建议老年朋友可以多渠道了解学习健康知识,避免因医学知识不足而受骗上当;如果患有疾病,应该到正规医院或药店购买药品;年轻人要重视中老年人身体保健的心理需求,多关怀陪伴,引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虚假安心义诊

为了及时发现病情,一些三甲医院或者社区医院会不定时组织“爱心义诊”,帮助居民做定期的身体检查。但有些不法分子却趁机假借医院的名义,走进社区进行违法活动。

嫌疑人穿白大褂冒充医生护士进行虚假诊断,另外安排年龄稍大的妇女冒充过路群众,诱导过往群众“免费检查身体”,并宣传虚假医生医术水平,待体检结束后,就称这个指标异常,需要购买药物治疗。

提醒

大家在参加线下义诊活动时,一定要认清主办机构,对趁机推销产品的“义诊”提高警惕,不要轻易购买。当对所购药品质量存在质疑时,可将相关物证,如收据、药品内外包装、药品等,一并送到药品监督管理局鉴定,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电视“名医”出售神药

很多老人家老年无伴或者没有家人陪同, 最大的娱乐方式就是看电视。而老人家到了一定的年纪,身上多多少少都有些健康问题,不法分子就抓住了这点,利用电视购物广告等渠道,故意夸大药效,忽悠用户购买。

去年就曝光了一位虚假“名医”,名叫刘洪滨(“滨”有时写作“斌”),多次出现在各卫视的“健康医药”节目中,有时是苗医传人,有时是蒙医传人,偶尔还会客串一下北大专家和医院退休的老院长……经查,刘洪滨身份造假,所推销的药品也被认定为假药。调查显示,在3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仅其“代言”的一个产品就曾卖出近两百万的销售额。

提醒

实际上,此类广告背后都是团伙作案,有人负责包装“神医”、有人负责制假药、有人负责宣传假药、还有人充当客服,用话术迷惑病患买药。在这样一套完整的医药品诈骗流程中,病人非常容易被迷惑。事实上,所谓的“特效药”非但不能治病反而会产生副作用。在此提醒患者,务必通过正规渠道买药,切勿轻信电视上假冒的特效药广告以及网页上不明来路的专家问诊。

“康复患者”现身说法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外,假药贩子还深入各种贴吧、病友群中,发送各种治疗成功的图片及转帐截图、现场研制药品视频,以此来骗取消费者,有些病人病急乱投医,看到了效果这么好,就会忍不住想要加微信了解情况,恰好中了骗子的圈套。

提醒

许多骗子知道,现在的病患者对医生有很大的抵触情绪,认为医生并不了解他们的痛楚,转而与病友抱团取暖。

他们正是抓住了病人们的心理,请来一大批“康复患者”现身说法,生动活泼地出现在同样患病的病人面前,病人仿佛找到了能共同分享苦痛病史的挚友,只要这些“患者”声泪俱下地推荐一番,病人们便乖乖上当。

假药贩卖者不仅骗取病人的钱财,更有可能因为虚假的药效与副作用,耽误最佳治疗时机。那么应该如何识别假药呢?

1.最简单的是看外包装的印刷质量,正规厂家出厂的药品包装盒或标签上,字体印刷清晰,不会出现字迹模糊的情况。

2.购买药品切记注意药盒或说明书上是否有“国药准字”字样,购买药品请到正规的医院药店。

3.切勿盲目相信各类微信、贴吧中的医药广告,现身说法的“康复患者”也有可能有假。

来源:猎网平台

如果觉得《《我不是药神》热映(这些医药骗局就在我们身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