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苏轼的才华完全是因为天赋吗(浅谈“偶像诗人”养成记)

2023-06-23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43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没想到在黄州迷恋上了种地地生活,有一次他打听到,郊外有一片地正在出售,苏轼就想把这块地买下来,于是带着三两好友,一起去郊外去看这片地。

由于出来的匆忙,几个人没有带雨具,途中下起了雨,几个人都淋得特别狼狈,而唯独苏轼,一点也不在乎,乐乐呵呵的,天放晴之后,悠哉悠哉的走在泥泞的路上,苏轼一时兴起,便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定风波》。

《定风波》是苏轼的代表作,他承载的不仅仅是苏轼的才华,还有苏轼放荡不羁,潇洒坦荡的人生态度。

论才华与气度,苏东坡都可以用超凡脱俗来形容,而且他也是大宋时期偶像级别一般的人物,如果放在现在,那绝对是点击率最高的一个公众人物。

那么这样一个天才,究竟是如何炼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苏轼的“天才炼成记”。

从长江逆流而上,经过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然后进入中国西南第一大省四川,在沿江而上,过重庆,便见到一尊大佛,就是有名的乐山大佛。

在乐山以北大约40英里之外,就是眉山镇,这就是苏轼出生的地方,所以这个小镇,也被誉为文学世家的养成地。

苏轼的家族可以从汉朝开始说起,在武周时期,苏轼家族出过一个宰相,叫苏味道,他后来被贬官到眉州当刺史,然后就定居在眉山,这才有了苏轼这个家族的存在,也有了后来苏轼的诞生。

当苏轼诞生之前,苏轼的母亲就生下一个男孩,但是不幸夭折了,所以苏轼的出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很多欢喜。

苏轼家中虽然不算富裕,但是也不算贫穷,算上小康之家,自己家有田产,甚至比当时的中产家庭还要稍微富有一些,这给苏轼的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苏轼刚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还健在,当时是63岁,长得高大英俊,身材健壮,而且有一个极大的爱好,就是喜欢喝酒,而且慷慨大方。

关于苏轼的爷爷,有这样几件有趣的事情。

老人家不识字,但是人品不错,自己家丰收之后,不像别人家,直接把粮食藏起来,而是用米去换谷子,然后存了3 4万石,别人不知道他到底想干嘛,但是有一年荒年的时候,他爷爷直接把这些谷子发放给同村的贫民,大家才知道为什么他之前存那么多谷子,而这足可看出苏轼爷爷的人品何等不凡。

或许正是因为苏轼爷爷积德行善,这一份善报实现在了苏轼的父亲和弟弟三人身上,所以说人还是要及时行善,给自己的儿孙积累阴德。

苏轼的爷爷性格不仅善良,而且极其豁达洒脱,比如苏轼的叔叔进京赶考高中,收到朝中寄来的官衣官帽和上朝用的东西之后,他爷爷正醉醺醺地喝酒,手里攥着一块牛肉,看见这个行李之后一下子就明白怎么回事,当时也没有遮掩,直接拿起喜报跟朋友们高声宣读。

读完之后一高兴,把那块还没吃完的牛肉还扔进行李袋里,和那些官衣官帽都装在一起,直接找村里面的小伙子帮他背着行李袋,他骑着驴,后面小伙子背着行李,就这样回家了。

很多人看了都不禁大笑,但是苏东坡的爷爷却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而有其爷也有其孙,苏轼虽然没有从他爷爷身上继承什么文化特质,而苏轼身上的那一股洒脱劲,却是完全随了他的爷爷。

和他的爷爷相比,对他影响最大的则是父亲苏洵,很多人提到苏洵时,都知道这样一件事,那就是苏洵27岁才开始读书。

《三字经》里有一句话,叫:“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这句话说的就是苏轼的父亲。

苏轼的父亲天性沉默寡言,但是喜欢游山玩水,而苏轼的爷爷呢,又是天生大大咧咧的性格,儿子上不上学也无所谓,所以不怎么管他。

很多人见苏洵不好好上学,就对苏轼爷爷说:“你看看你家儿子,管管他呀,别老是让他玩儿,再不管就成熊孩子了。”

而苏轼的爷爷笑呵呵地说:“非优其而不学者也”,意思就是说我呀,不担心儿子不学习。

其实这并不是说苏轼的爷爷不重视对于苏洵的教育,而是他明白儿子的性格活泛,想象力特强,擅长自我发挥,不喜欢太约束的表达方式,所以科举考试这种套路不太适合自己的儿子。

而一晃苏洵27岁了,有一天,苏洵回到家里就跟自己的老婆说:“我现在想回去重新读书,不知道能不能来得及,我还担心没有人照顾家里。”

而苏轼的母亲,特别爽快就说:“我本来想劝你呢,但是我怕你心里有压力,既然你开口说了,那就放心去吧,家里有我呢。”

于是苏洵便放下疑虑,开始专心读书,谁知道参加几次考试均没有被录取,因为他的性格喜欢不走常规,对于那些常规的考试当然应付不了,于是回家思索很久,决定不考试了,回去自由读书,于是回去把那些诸子百家的书拿出来,开始为自己读书。

后来苏轼和弟弟苏辙出生之后,父亲苏洵就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培养两兄弟身上,为了培养两个孩子的读书兴趣,苏洵想了一个怪招,就是假装偷偷读书。

有一天他躲在一个角落里,假装让小哥俩看见,苏轼和弟弟看到之后就特别好奇,问他在干什么,苏洵还故作神秘地把书给藏起来,就这样逐渐引起兄弟两个对于读书的兴趣。

由此可见,苏轼两兄弟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和他的父亲有极大的关系,苏洵对儿子的阅读方向都给了很好的引导,让他们除了儒家经典之外,像一些《韩愈》《司马迁》等人的著作,小的时候就提醒儿子要多读,而且最重要的是读完之后,三个人还在一起讨论历史兴废成败的原因,而那个时候苏轼也就是10来岁左右。

由此也可以看到教育的本质,就是:言传不如身教,用自身行为影响孩子,才是对孩子教育最好的方式。

说到苏轼的父亲,不得不提一点,就是苏轼兄弟两个名字的由来,苏洵给他们两个起名字的时候,都有很深的寓意。

苏轼的“轼”字是车上的一个小部件,装在车子最前面,看上去可有可无,但是这有很重要的作用,父亲的就是想告诉苏轼,能力再大,都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低调一点,但是父亲的寄托却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苏轼很多时候就是因为太过于高调,才招致了横祸。

对于弟弟苏辙呢,“辙”就是车轮印的意思,车轮印是一个完全没用途的东西,但是是车子必须要留下的痕迹,这就是告诉苏哲,既要用功,又不要出什么风头,这样才能避开灾祸,而苏辙则是应验了这个寓意,所以苏辙的性格比较沉稳。

给兄弟两个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兄弟两个快快乐乐,轻轻松松的度过一生。

而提起苏轼的教育,苏轼母亲程氏也是功不可没,程氏是一个大才女,古代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但是苏轼的母亲对于《史记》《汉书》这一类的典籍都是非常熟悉。

苏轼小的时候就被母亲命令抄写《史记》《汉书》,抄了不低于6遍,可见母亲也是一个知书达理,非常有智慧的一个女人。

其中有这样一个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有一天苏轼苏辙两个人听母亲程式读《范滂传》的时候,其中记载了范滂因为得罪朝中势力,被逮捕入狱,范滂的母亲对他说:“你能为国牺牲,死了又有什么遗憾呢?有一个好名声,还想长寿,世上哪有十全十美的事情呢?”

听完这个故事之后,苏轼就仰着头问他的母亲说:“我也想像范滂一样做一番大事,如果被奸臣所害,你能允许吗?”

母亲程氏听了就说:“只要你能做范滂,我就能做范滂的母亲。”可见程氏不仅存在着智慧,而且还有着高于常人的胸怀。

苏轼与弟弟苏辙兄弟两个,有一个善良豁达的爷爷,有一个睿智多才的父亲,更有一个明理贤德的母亲,在这样的氛围下长大,加上苏轼本身的天赋,何愁不会成为一个发光的宝珠呢。

而这也就是苏轼之所以功成名就,成为历史上璀璨的文学巨星的主要原因。

在我看来,人生就是一场谨慎的旅行,所谓的盛大,或者凋零,都是匆忙的过往,如欢歌前行。

就像名垂千古的苏轼,即便生活再困难,境遇再坎坷,苏轼依然是苏轼。哪怕生活拮据到了一家人只能住在驿亭的地步,他依然能够写出“寓居去江无十步,风涛烟雨,晓夕百变。江南诸山在几席,此幸未始有也。”的苏轼。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两个世界。

读苏轼的词,可以医心;品苏轼的人生,让人奋发。

这本《苏轼词传》中不但收集了苏轼的诗,还让我真正了解他的一生,看到了他的豁达。

当我走近这位“性情中人”,再读“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的诗句,便有了一种“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的感怀、豁然与洞明。

难得的是,这本书还以苏轼的词为主题,从当时的社会观念与时代背景出发,对苏轼的生平际遇、诗词艺术、社会活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再现了苏轼以文传世、以官入世的典型宋代文官形象。

东坡仙才,史无二例;稼轩雄才,如鲸吞海。

几顿饭钱,就能读懂6位诗人的名作,并能从中感悟到大家风范的人生哲理,何乐而不为!!!

还在犹豫什么呢?点击下方链接即享特惠 ↓ ↓ ↓

如果觉得《苏轼的才华完全是因为天赋吗(浅谈“偶像诗人”养成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