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社区康复路径下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的初步探讨

2023-06-2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来源: |邂逅社工 ID:xiehoushegong」

社区康复作为改善和恢复残疾人社会功能、维护和保障其基本权益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一,充分整合社区优势资源,吸纳多方社会力量联动合作,使特殊群体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实现全面发展,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受到特殊人士及其家庭的普遍认可。本文以笔者所在的社会工作服务站所提供的服务为例,探讨从服务对象主观理念、家庭生态系统、政府支持网络、社会舆论导向四个着力点构建残障群体社区康复工作机制的初步构想。

1. 改善服务对象不良认知,防止特殊人群自我“边缘化”。

在与服务对象接触前期,部分残障人士出于种种原因会掩饰自身心理需求,刻意表现出自身优势和积极心态。但随着时间推移,其对自我价值的否定以及对参与社会生活的恐惧等问题便会逐渐暴露出来。部分残障人士会提出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需求,但资源连接到位时,服务对象又往往以没有时间、身体不适等理由推脱。社工与其深入交谈后得知,残障人士具有融入社区环境的愿望和期待,但他们自我评价较低,即使政策信息、教育、职业培训渠道畅通,也极容易产生“退堂鼓”心理。针对其身心特征,社工在初期全程陪伴残障人士参加社区活动,在其适应社区环境后再逐步将权利移交给邻居、家属、志愿者,给予残障人士适当的缓冲期,协助其适应从封闭生活到集体参与的环境变化。

2. 营造家庭良性互动氛围,为残障群体家属注入希望。

残障人士家属由于长期承担照护责任,承受着具大的心理压力。容易产生情绪波动。社工在走访过程中发现,一些家属经常抱怨残障人士给家庭带来的“麻烦”,认为是残障人士导致自己没有精力处理家庭事务以外的事情。社工应创造机会使家属观察家庭成员的活动表现,见证家庭成员的转变,适时引导家属共同参与,使家属意识到家庭中遇到的问题即使风险也是机遇,每个残障人士都具有发展潜能,充分发挥家庭系统的支持作用,营造正向的互动氛围。

3. 构建以政府为支撑的社会支持网络,持续为残障群体发声。

通过政策倡导争取残疾人联合会、街道办事处、心理咨询机构等正式系统的支持,推动福利服务政策精准化、广覆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残障群体在经济、治疗、康复等方面所遇难题,呼吁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力量加大对残障群体的关注力度、出台相关帮扶政策,借助外力创造其社会参与的机会。以家庭医生签约、残疾人精准康复建档等服务为参考,多方合作构建起以政府为支撑的社会支持网络,兜底残障群体民生保障工作。

4. 摒弃主流媒体宣传口吻,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方向。

传统形式的新闻报道中常用“身残志坚”、“坚韧不屈”等字眼概括残障人士。实际上,独立、勇敢、坚强是每个人所应实践和坚守的美好品质,并不是残障人士的专属名词。标签化的描述将残障人士从人群中割裂开来,加剧了人们对他们的区别对待。残障人士同所有人一样有对健康生活的向往,有表达负面情绪的需要,更有平等享有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主流媒体应严格审核新闻稿件内容、改进宣传报道方式、把握舆论导向、引导社会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提升公众对残障人士社会融入的接纳程度。

残障群体的社会融入需要个人、家庭、社会等社会各界力量的持续关注和合力探索,常规工作模式与创新工作方法相结合,打破阻碍残障人士回归社会的环境壁垒,有序推进社区康复路径下残障群体社会融入进程。

作者:朱琳

站点:山泉驻槐荫区西市场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

如果觉得《社区康复路径下残疾人社会融入问题的初步探讨》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