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父母应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偏差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3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早教要从婴幼儿时期就要重视。接下来小编给大家讲解下父母应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偏差,懵懂的父母们赶紧看过来!

我从小充满了忧虑。有一天,我正在帮助妈妈摘樱桃,不知怎么的,忽然就哭了起来。妈妈问我哭什么,我哽咽着告诉她:“我怕被活埋了。”我总是忧虑,暴风雨来了,我怕被雷电击死;家境不佳时,我怕会饿死;到学校去,我怕被大孩子割掉耳朵…,孩子身体健康是父母日夜关心的事,孩子的心理健康却往往被父母忽略。通常他们说“我的孩子多健康啊”,自然是指身体健康而不是心理健康。然而,孩子的心理更容易出现偏差。父母如不及时发现和纠正,孩子的心理偏差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孩子的心理偏差有以下一些类型和表现:

恐惧。遇事遇人恐惧,畏缩不前,父母劝导无效。

说谎。说谎成为一种习惯,即便真相大白,也要坚持说谎。

郁。无缘无故忧郁,总担心发生不测之事。

暴怒。遇有不顺心的小事也大发雷霆、恣意妄为。

嫉妒。对人对事一味不满,心理阴暗,处事小气。

心烦意乱。无所适从,晕头转向,乱发脾气。

情绪波动强烈。做事不顾后果,采取极端方式来处理事情。

懒散。没精打采,有气无力。

破坏欲。有意捣乱,有意破坏东西,缺乏自控能力。

违拗症。大人让做的事情偏偏不做,无论什么事,开口就说“不”。

孩子的心理偏差也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恐惧、愤怒使孩子的胃液分泌量和胃酸上升,抑郁、烦躁则可使胃液分泌量和胃酸下降,这反映在孩子的胃口上则表现为厌食、挑食。情绪波动强烈的孩子容易得心脏病,说谎的孩子容易患脑部的疾病,嫉妒的孩子容易内分泌失调。心理偏差还可能发展为变态的心理行为,甚至成为精神病诱因。有些走上离家出走和自杀的道路。

既然孩子心理偏差不能小觑,父母就应担当起保护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责任。

大多数孩子心理偏差的产生与父母有关。

一个女孩老爱撒谎,专家询问这个女孩:“你为什么撒谎?”女孩吐露实情:“我怕挨打。”原来,只要女孩子做错事就要挨父母的打,女孩不得不撒谎以避免挨打——是孩子的父母在逼孩子撒谎。

有个孩子学习成绩本来就不错,父母却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得了98分就算你不及格”。孩子生怕自己有所失误,便终日抑郁、恐惧。父母期望值过高,孩子望而生畏。还有孩子被父母逼着练琴、学画,孩子神经高度紧张,不能自由玩耍,苦不堪言,最后不得不爆发出破坏欲,把气发泄在钢琴、画笔上。有些孩子的破坏欲则是从父母那里继承的。父母一吵架便摔东西,弄得惊天动地,孩子很快把这些举止学过来,甚至体会到破坏才是快乐。

孩子的心理偏差总有与之相应的环境,比如压抑的环境、焦虑的环境、恐惧的环境、懒散的环境、唠叨的环境。孩子无法把握自己同环境的距离,不知该怎样反抗环境,就会产生心理偏差。

孩子交际能力低下也会带来心理偏差,不善于和人相处的孩子很容易有嫉妒、胆怯、猜疑心理。

家庭中的重大事件也会影响孩子心理,比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父母的工作变动、继父(母)进入家庭等。

当发现孩子存在心理偏差时,父母应该尽力帮肋孩子摆脱困扰,提高孩子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避免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的行为,创造有利于孩子心理健康的环境:热情、乐观、上进、友爱。父母可以这样做:

了解孩子存在心理偏差的原因,尽可能改变环境。

消除孩子的某种心理偏差,寻找多种解决方案。

要给孩子提供发泄情绪的机会,这对孩子很有好处。

读者徐先生来电:我儿子今年4岁半,半年前他犯了个小错,我让他自己打自己,自我惩罚一下,当时我也是无意识,就想让他知道自己不对。结果之后,碰到一点点事情,他就马上打自己。和小朋友玩的时候也会这样,稍微犯了点小错就自我惩罚。今天,他和一个小女孩骑自行车,不小心碰倒了小女孩,小女孩哭了,我们让他道个歉,结果他又开始打自己的脸。我看了烦都烦死了。请快报帮帮忙,能不能找个儿童心理专家给我们指点一下,孩子再这样我们该怎么办?

可能是第一巴掌打坏了

徐先生的儿子周岁4岁半,上幼儿园中班。半年前上小班时,爱上了少儿频道,每天放学回家看2小时左右。

有天放学回家,徐先生和孩子妈做饭,儿子在客厅看少儿频道;饭吃好,接着还是少儿频道。妈妈叫儿子换成新闻频道,儿子不想换,把遥控器往地上一摔。徐先生火了,批评儿子后罚他站在墙边,随口说了一句:“知道错了,你就自己打自己一下!”

这一打坏了。过了一段时间,有天早上儿子不想上学,被徐先生批评后感觉犯了错误,抬手打了自己一巴掌。徐先生被吓到了,赶紧制止,告诉他不能这样打自己,爸爸妈妈看了会伤心的。

那以后,只要徐先生批评严厉点、语气重点,儿子就会打自己,制止很多遍都不听。徐先生变得担心起来。

还不算心理问题只是行为偏差

省儿保儿童心理科主任李荣医生说,这位小朋友的问题不一定就是心理问题。学龄前儿童,在心理结构不断成熟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行为表现偏离正常,这种暂时的心理偏差是比较普遍的。李医生说家长很在意纠正孩子暂时性错误,其实是反应过度了。

杭州市第七医院儿童心理研究室主任朱晓华医生说,四岁多的小朋友正处于模仿年龄段,没有正确判断力,容易听从别人。家长开始的行为误导了他,使他养成习惯性动作。小朋友如果再打自己,家长不要大声训斥,可以把他的手轻轻拿下,慢慢淡化他的意识。

“这是行为习惯,不能说就是心理问题。”省立同德医院的徐方忠博士说。小朋友知错后,引起了焦虑反应,所以会自我惩罚。这时候,父子应当好好沟通,父亲帮孩子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

幼儿园孩子的心理问题多是“分离焦虑”

杭州市第七医院周一到周六都有儿童门诊,每天都有二三十个孩子就诊。省立同德医院的徐方忠博士,每周六的门诊专看儿童,一个月也有三四十个孩子就诊。

前来就诊的小学生最多,其中中年级比例最大,还有一些三四岁、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

小学生主要有注意力障碍、多动障碍等行为问题,幼儿园的孩子多是情绪问题,不愿离开亲人、不愿意上学、焦虑等。

杭州市第七医院的朱晓华医生提供的几个典型案例

案例一:3岁女孩,入托半年,平时爷爷奶奶带,周末妈妈才来接。小姑娘离开妈妈就哭闹,上课、睡觉和吃饭都不能安静下来,老师怎么安抚都没用。哭累了,小姑娘停下来,注意力也难以转移到别处,别的小朋友在玩游戏,她也从不加入。

解析:这是典型的分离性焦虑。

妈妈平时上班,母女之间交往少,孩子自然依恋妈妈,妈妈一离开,孩子就焦虑,表现为哭闹。这是亲子接触太少,要赶紧弥补。而且妈妈有轻微焦虑症,孩子也因此受到影响。

妈妈要和孩子多做“亲子接触”,多抱抱孩子,亲亲孩子,赞赏孩子。有条件的话,妈妈最好经常带孩子一起睡觉,这样,孩子会慢慢克服焦虑。

案例二:7岁男孩,一年级,上课时老发呆,眼睛盯着黑板,脑袋不知道在想什么。说话不经大脑思考,随口而出。小手东摸西摸,拉拉男生衣角,揪揪女生辫子。下课很冲动,冲撞同学,抢别人玩具。

解析:了解后得知,男孩幼儿园时已有这些症状,属于注意障碍和多动障碍。

因为时间持续很长,必须介入药物治疗。据医生了解,男孩父母的教养方式不良,有时过分溺爱,有时过分粗暴,这些给孩子造成的心理影响会慢慢显现。

家长要用适合孩子的语言,给孩子讲正确的行为方式,和孩子多做亲子交流。最后是游戏治疗,在对应的游戏培训中,锻炼孩子相关行为能力等。

案例三:三年级女孩,每次走到校门口就紧张、心慌,全身发抖,开始哭闹。不能进校门,家长送不进去,老师也接不进去,但这些症状一回家就没了。女孩内向、敏感,喜欢胡思乱想:明天出去玩,东西收拾好没有?妈妈还没回来,是不是出事了?

解析:这是焦虑障碍。就像有些孩子一到考场就浑身出汗、肚子疼。

父母要对孩子理解宽容,告诉孩子爸妈知道她不是故意的,同时鼓励她去学校。同时用脱敏疗法,比如今天在校门口待一会儿,和老师隔着栏杆说说话,明天就跨进大门,和老师拉拉手,逐步克服障碍。必要时,配合一点药物治疗。

本文来自健康网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 。

早教相关推荐

如何对新生儿进行早期教育?

从新生儿开始教育成效显著

孩子早期教育别进雷区

教育宝宝的五大国学经典故事

如何教育孩子学会遵守诺言

低声语调教育儿童效果更好

3-6岁幼儿的成长教育指标

成功父母多用三无原则教育宝宝

如何对宝宝进行地震安全逃生教育

教育娃娃5件事做不得

应随时对孩子进行情商教育

道德品质教育应从儿童抓起

如果觉得《父母应积极关注儿童的心理偏差》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