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阴性艾滋病与恐艾症的关系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50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1 分钟。

影响艾滋病患者从某种程度来说和恐艾症患者是一样的,他们都对艾滋病充满恐惧,认为自己很可能感染了艾滋病。

1阴性艾滋病与恐艾症的关系

阴性艾滋病、疑似艾滋病与恐艾症到底有怎样的关系?正常人不会认为自己有病,而且即使有病也可能讳疾忌医。但是,为什么有那么一批人,在被定性为“恐艾症”后,在获知美国并没有查出“新病毒”后,仍坚持认为自己患上了比艾滋病更可怕的“阴性艾滋病”?而他们坚持有病的原因,是躯体确实有疾病症状,却不知他们患的是“躯体化障碍”、“疑病症”的“心病”。

HIV病毒不能根据症状判断

所谓“阴性艾滋病”,主要是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过多次HIV检测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这些极为类似的症状为淋巴肿大、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且无法根治。怀疑者均是在网上搜索的艾滋病的相关信息,一一对应进行自我诊治。

HIV病毒只能通过血液等临床检测进行判断,不能从症状上判断,一些综合性症状,比如发烧、腹泻、皮疹等等都可能会有上述症状。艾滋病和其他疾病不同的是,没有明显的症状。艾滋病就是病毒侵犯了身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力低下引发的疾病。而其他一些疾病也可能引起身体免疫功能低下,导致同样的症状。

6个月后做HIV检测即可确诊

一些人在身体出现诸如皮炎、淋巴肿大等症状,便开始频繁检查,即便每次都是阴性,还是不放心。专家表示,“大可不必怀疑艾滋病检测结果”。

高危性行为后马上进行检测,通常不会得到准确的结果,“因为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身体中HIV抗体的产生需要一段时间”。这段时间称之为窗口期,大约是几周至三个月不等,因此,发生高危性行为后的两周内检测艾滋病病毒抗体一般是检查不出来的,通常三个月后进行检测,如真的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百分九十几均可查出,最迟的6个月即可检出。如高危性行为6个月后还查不出有艾滋病病毒抗体,就证明没有染病。

经过初筛和疾控中心的确认,两次检查结果都为阴性,即可排除艾滋病毒感染的可能。“现在国内是先用快速法初筛,后由疾控机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或蛋白印迹实验检测,敏感度超过99%。”目前的两种艾滋病病毒类型,HIV-1和HIV-2的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基本一样,虽然发生变异很快,但目前的试剂和技术都是可以检测出来的。

心理状态影响免疫系统

既然根据调查排除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感染艾滋病毒,也没有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那么,“阴性艾滋病”就只是恐艾症状。

人得了病或担心得病都会有些惧怕心理,四川省人民医院心身医学中心主任说,“这种担心其实是很正常的”。这是一种疑病症,即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症状,比如焦虑、失眠、周身乏力、随之而来的内分泌失调、腹泻、肢体疼痛、咽部异物感等等,都比较常见。性艾疾控专家韩德林也认为,“恐艾”者也会因为长期心理压力导致身体免疫功能下降,“心理上的暗示作用会导致生理上一些病症的出现。”

目前在一些群体中存在的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他们对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现有试剂检测不出来自己的病毒。由于对感染艾滋病途径的一知半解,他们均以为自己感染上了艾滋病,由此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恐惧。对于有这些担心的群体,要相信科学,到正规医院做检测,如检测结果阴性,就要放下包袱,正确对待。

躯体性症状是一种“语言”

心身医学专家说,个体在心理应激反应下,当情绪不能正常地从言语或行为方面发泄时便被潜抑下来,而以“器官语言”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形成躯体化症状。这种躯体不适和症状不能用病理来解释。

这些症状是与外界交流的“语言”,他们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如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或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等。“恐艾”人群绝大部分都有过一夜情的“高危行为”和其他“高危因素”。很多患者起因于不良性行为,在一时冲动之下有了越轨行为,冷静下来后,必然会面临道德层面的自责,而“患病”,在一定程度上会减轻罪恶感。

而他们在“高危行为”和“高危因素”的第二天就出现了躯体障碍,这是为什么呢?周波说,这叫应激性躯体障碍,即应激事件一发生,随之影响到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躯体症状就出现了。此外,“恐艾症”者,也可能是疑病症患者或具有疑病性人格的人,是一种神经症。“恐艾者”大多不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

“恐艾症”如何治疗呢?心病当然要心药治。其治病原则:心理治疗为主,药物治疗为辅。韩德林建议,对这部分人进行心理疏导。

2什么是阴性艾滋病?什么是恐艾症?

据《南方日报》报道,香港有媒体日前报道内地多个省市发现一种“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据说这些患者出现类似艾滋病的症状,但是检验结果却呈阴性,而这个人群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

今天早上,上海市艾滋病防治专家、市(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副主任卢洪洲接受采访时表示,“阴性艾滋病”是典型的艾滋病恐惧症,在他的门诊中,每次都会遇到这样的人。

患者描述症状符合恐艾症表现

根据香港媒体的描述,“阴性艾滋病”患者出现了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和艾滋病患者极为相像的症状,还有免疫力下降、头疼等其他表现。但是,经过多次HIV检查却仍然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因此他们自称是“艾滋病阴性感染者”。

卢洪洲教授说,这些都是典型的恐艾症状。两年前,卢洪洲教授的书《艾滋病及其相关疾病的诊疗规范》,第七章专门就艾滋病恐惧症的表现、诊断、治疗有三页篇幅的描述,此次媒体报道中患者描述的症状全部符合艾滋病恐惧症的表现。

3阴性艾滋病来源于恐艾症 偏执人格是真病

所谓“阴性艾滋病”是指自称染上病毒者普遍都有与艾滋病感染极为类似的症状,但经多次HIV检查却仍显示阴性,临床报告显示他们是“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艾滋病恐惧症 (俗称恐艾症)

获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综合恐惧症,是一种对艾滋病的强烈恐惧,并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心理障碍。

4月4日

香港媒体称,患者感染“阴性艾滋病”后会出现淋巴肿胀、皮下出血、舌苔生绒毛等症状,且无法根治,内地至少有六个省市发现该病毒。

4月4日

广东媒体就此调查时发现,很多医院都曾接触过这样病例,患者大多有过高危性行为。

4月5日

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透露,“阴性艾滋病”只是恐艾症状,并无未知病毒。

4月6日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海华通报,中美两国实验室对上述人员的检测均显示艾滋病抗体为阴性,且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99健康网消息 针对近日媒体报道称有部分人员自述疑似感染“阴性艾滋病”一事,昨晚,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新闻发言人邓海华通报,中美两国实验室对上述人员的检测均显示艾滋病抗体为阴性,且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59名自述疑似患者均未查出病

据邓海华介绍,2009年6月以来,陆续有群众向卫生部反映称自己出现了类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状,认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或未知病毒。卫生部对该人群反映的问题高度重视,立即组织有关机构积极开展接访、调查和咨询等工作,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和要求,解答他们的疑问。中国疾控中心专家还通过信函、电话、网络等方式解答他们的疑问,介绍了相关知识。

2009年7月,中国疾控中心开始启动相关调查工作,但因匿名的原因,该人群基本情况不甚清楚。2009年9月-2010年1月,中国疾控中心专家通过网络与该人群取得联系,并招募了59名自愿接受调查的“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进行了第一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该人群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考虑到调查对象自述症状与XMRV病毒(异嗜性鼠白血病病毒相关病毒)导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症状相似,59名调查对象均检测了XMRV病毒,结果均为阴性。中国疾控中心将检测结果和初步结论向该人群作了说明,但未得到该人群认可。

后中国疾控中心又将采集的血液标本送美国相关实验室进行病原学检测。目前美方反馈称,已经检测的样本艾滋病抗体均为阴性,尚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

仅2人一年内因扁桃体疾病住院

在第一次调查的基础上,卫生部又组织专家制订了“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人群”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案,并于2011年2-3月在北京、上海、江苏、浙江、湖南和广东6省(市)开展了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目前共调查了40人,其中包括曾参与过第一次调查的15人。结果显示,调查对象分布于不同的市、县,未呈现聚集性,也未发现调查对象之间存在共同的体征和互相传染的情况。

实验室检查结果发现,调查对象血常规结果基本正常。大部分调查对象及密切接触者均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一年内仅2人因扁桃体疾病住院,未出现因其他严重疾病而住院或死亡的情况。

综合两次调查结果,卫生部专家认为,目前可排除该人群感染艾滋病病毒,没有证据表明该人群所述疾病具有传染性和聚集性,没有临床、实验室和流行病学证据支持该人群患有某种传染性疾病。

4阴性艾滋病 如何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虽然外表和正常人一样,但他们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皮肤粘膜破损或炎症溃疡的渗出液里都含有大量艾滋病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乳汁也含病毒,有传染性。唾液、泪水、汗液和尿液中也能发现病毒,但含病毒很少,传染性不大。

已经证实的艾滋病传染途径主要有三条,其核心是通过性传播和血传播,一般的接触并不能传染艾滋病,所以艾滋病患者在生活当中不应受到歧视,如共同进餐、握手等都不会传染艾滋病。

5阴性艾滋病是艾滋病吗

病友到底是否患病?

[网事聚焦]不少网友发帖质疑,如果不是艾滋病,也没有“阴滋病”,那么病友身体上的那些症状如何解释?会不会感染别的病原体?这是目前病友们最大的困惑。

[检测结果]包括林军在内的59例“自述疑似艾滋病”感染者曾于去年1月在北京地坛医院进行了临床体检。体检结果显示,59例体检者出现不同程度的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如低热、乏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并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但艾滋病相关检查无1例阳性。

卫生部再次组织的调查表明,未发现调查对象有与感染相关的器质性病变,主诉症状与临床体征不相符合。大部分调查对象及密切接触者均能正常工作和学习,一年内仅2人因扁桃体疾病住院,未出现因其他严重疾病而住院或死亡的情况。

[权威回应]专家指出,他参与调查的病友初步诊断认为是精神因素导致的疾病,由于长期的紧张造成免疫力降低,因此可能出现一些生理反应。

从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的助手黄医生了解到,他们已接诊个别病友,少数病友身体客观上有一些症状,但没有主观上认为的那么重。至于是否存在致病因素,还有待进一步的检测研究。

但专家指出,不管是精神因素还是别的什么原因,病友们有客观的痛苦,他们还是病人,对他们应该给予帮助和关心。

中国疾控中心除自筹经费资助病友来京检查外,还积极与病友沟通,减轻病友心理重负。专家曾先后致病友5封信,并通过网络发布,让他们正确认识传染病;从2009年10月至今,已多次接待病友来访,倾听病友的诉求。为与病友交流,回答病友关注的问题,中华医学会公共卫生分会还专门开通了网站。

曾光说,在他们的干预下,已有5位病友主动回信告知自身症状已消失,其中有2位是曾接受检测的59名病友中的成员。

卫生部提醒,公众要相信医学科学结论,如出现症状建议到正规医院就诊。

如果觉得《阴性艾滋病与恐艾症的关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