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治疗中耳炎为什么导致听力下降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8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听力下降困扰着很多人。那么你知道日常生活中,中耳炎治疗为什么会导致听力下降呢?

1治疗中耳炎为什么导致听力下降

有读者来信说他们有耳流脓史,经治疗后耳不再流脓了,并经医生检查说鼓膜穿孔已愈合,中耳炎完全好了,但是他们的听力却比流脓时还差了。这是为什麽呢?

声波是由外耳经中耳传到内耳

声波通过外耳和中耳传导到内耳产生感音,感音变为神经冲动循听神经到听中枢,经中枢分析综合后便作出相应的应答。一般情况下,中耳的传音比外耳更重要。中耳腔是有上下前后内外六壁的、容积仅2立方毫米的小腔,两壁间通过三块人体中最小的小骨分别与内耳及鼓膜相联接,起到传递声波的桥梁作用。这三块听小骨排列成“听骨链”,作用巧妙,使得中耳不像外耳那样单纯传导声波,还有增压扩音作用。

患中耳炎后为何听力下降

患化脓性中耳炎后,炎症可使鼓膜穿孔,在临床上表现为耳流脓和听力减退。炎症累及听骨,使之腐蚀造成听骨链中断,中耳增压和扩音作用完全消失,以致听力下降更明显。长期流脓尤其是胆脂瘤型中耳炎,毒素或细菌进入内耳可导致内耳感音功能减退或消失,听力检查属混合性聋。

为何中耳炎愈后听力比流脓时更差

通过上述介绍,这个问题可以理解了。由于中耳炎症既可使鼓膜穿孔,又可使听骨链中断,或者由于结疤和钙质沉着,使听骨活动受阻或固定不动,经过治疗炎症控制达到了干耳,鼓膜穿孔愈合,但听骨链仍然是中断或固定不动,外界声波无法经愈合后的鼓膜通过听骨链到达内耳,等于人们在听相隔一个空房间外的声音一样,比听一个开着房门的室外声音要低得多。

实际上,听骨链中断引起耳聋的原因远远不止因化脓性中耳炎所致,如非化脓性中耳炎可引起听骨粘连,外伤可使听骨骨折或脱位,先天性听骨畸形或耳硬化症,都可表现为鼓膜存在或完好却听力下降,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聋。李、陈两位同志读了本文后可去当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电测听、声阻抗测听),如示为传导性聋,听骨链中断或固定,可以考虑鼓室探查,进行鼓室成形术以期改善听力。

2怎么正确应对中耳炎方法

很多人认为耳内流脓才是中耳炎,殊不知耳内不流脓的中耳炎也常见。生活中部分患者存在以下方面误区,使中耳炎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治疗。

中耳炎几种特殊的症状

自听过响:即听外界声音很轻,但听自己说话声反而很响,只是欠清晰,吞咽时耳内有响声。

自听过响:即听外界声音很轻,但听自己说话声反而很响,只是欠清晰,吞咽时耳内有响声。

体位影响听力:改变头位时,耳内有响声;或在站立位和坐位时听力下降,而在卧位时听力有提高。

韦氏错听:即在嘈杂环境中,听觉反而比平时好。又称为“闹境反聪”。

本病发作初期可酌情自疗,若未见效,应及早去医院正规就诊,不能拖延,以免转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发生中耳粘连。在治疗的同时,还可采取以下自疗方法辅助,提高疗效。有的中耳炎不化脓,但若不及时治疗任其发展,照样会损坏听力。

中耳炎几种有效的自疗法

滴鼻方法要正确:仰卧于床上,头向后仰伸,悬垂于床沿,使鼻腔低于口腔后滴药4~5滴,然后头转向患耳侧,再做捏鼻鼓气,使药液流向咽鼓管咽口,收敛咽鼓管咽口黏膜,使之消肿。

滴鼻法:用1%呋喃西林麻黄素液滴鼻,或加入适量激素混合后滴鼻。

正确方法:用中指插入外耳道口,轻摇动数次后,突然拔出,重复10次;或以两手掌心稍用力加压于外耳道口后,突然向外侧移开,反复20次。每日按摩多次以引动耳内经气而使窍通。

鼓膜按摩术:早期病例或中耳病变重者,可经常使用。

咽鼓管吹张:方法是闭紧嘴巴,捏紧双鼻孔,用力收缩胸腹鼓气,使气无处可去,经咽鼓管窜入耳内,感觉耳内轰然有声。每日自行吹张多次,有助于中耳通气,排液,防止粘连形成。

正确方法:1.做咽鼓管自行吹张前,应先排清鼻腔、鼻咽腔分泌物,以免将脓液吹入中耳腔,导致化脓性炎症;2.吹张时用力不可过猛,以免损伤鼓膜。

鸣天鼓:将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对称横按在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到,再将两食指跷起叠在中指上面,然后把食指从中指上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此时可闻洪亮清晰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

理疗:可用局部热敷或红外线照射疗法改善中耳血液循环,促进黏膜水肿消退利于消炎止痛。

中耳炎几种常见的处理错误

没掌握正确的擤鼻方法:鼻塞流涕时,有些病人常常捏住双侧鼻孔用力擤鼻,易将鼻涕推入咽鼓管,加重病情。正确的擤鼻方法是:用一指堵住一侧鼻孔,用适度的力气擤鼻,擤完一侧后再擤另一侧。如果鼻塞较重,可先滴1%呋喃西林麻黄素液,待黏膜收敛后再擤鼻。

误将滴鼻药滴耳:常有患者未记住医生的嘱咐,配完药后也不看说明书,认为耳朵有病应当滴耳,误将收敛鼻腔、鼻咽部黏膜的滴鼻药滴耳,非但未起到治疗作用,还延误了治疗时机。

误认为是耳屎:本病初期,患者有耳鸣、耳闷塞感等症状,有些人自以为休息几天就会好的,不必看病。有些人曾经有过耵聍(耳屎)栓塞病史,认为本次也是耵聍栓塞,不必着急去看。无视孩子的鼻塞:小儿由于贪玩、耐受性相对较好,不如大人那么在意耳部的不适。等到小孩看电视要把音量调到很大、学习成绩下降时,才发现问题。因此,家长和教师都要加强对儿童听力的观察,及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一旦出现耳部症状,2~3天内症状未消除的,必须立即去耳鼻喉科就诊,不能拖延。

3怎么应对分泌性中耳炎方法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鼓室积液及听力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中耳非化脓性炎性疾病。中耳积液的性质可为浆液性漏出液或渗出液,亦可为粘液。本病可分为急、慢性两类,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因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未能及时与恰当地治疗,或由急性分泌性中耳炎反复发作,迁延转化而来。本病以冬春季多见。小儿及成人均可发病,在小儿为常见的致聋原因之一。目前认为本病的主要病因有:

(1)咽鼓管咽口受压阻塞,如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鼻咽部肿瘤或淋巴组织增生,鼻咽部填塞物时间过长等,均可直接堵塞咽鼓管咽口,影响咽鼓管咽口的开放。

(2)头颈部放射治疗后因鼻咽部及咽鼓管粘膜肿胀,以及局部静脉及淋巴回流障碍,致使管腔狭窄,亦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

(3)支配小儿咽鼓管开闭的肌肉如腭帆张肌收缩无力,影响了咽鼓管的开放功能;加之小儿咽鼓管的软骨弹性差,当鼓室处于负压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易发生塌陷。此为小儿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高的解剖生理学基础之一。

(4)分泌性中耳炎常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故可认为本病可能与细菌或病毒感染有关。

(5)变态反应可引起咽鼓管粘膜的水肿,导致咽鼓管阻塞,造成中耳负压,引起渗出或分泌机能亢进。

(6)急性中耳炎时抗生素使用不当,如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或细菌对药物有抗药性等,使炎症迁延不愈。此外,单纯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鼓膜切开亦为产生分泌性中耳炎的原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主要是当咽鼓管功能不良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吸收,腔内形成负压。此时,中耳粘膜肿胀,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鼓室内出现漏出液。久之中耳粘膜化生为分泌性粘膜,固有层血管扩张,杯状细胞增多,分泌增加,病理性粘液腺形成,固有层血管周围圆形细胞浸润。至疾病的恢复期,腺体退化,分泌物减少,粘膜逐渐正常。

4中耳炎对孩子的影响

中耳炎这种疾病的易患人群是很广的,其发病率非常高,小孩也是其发病对象之一。给小儿患者带来严重危害。那么,中耳炎对孩子的危害大吗?

中耳炎的发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其中慢性中耳炎按患病时间、病情轻重不同又可分为三种:单纯性,脓疡性和胆脂瘤性。它们共同的表现是均有耳流脓,反复不止,有时脓液中还混有血性分泌物;另外,有耳鸣及听力下降,如果出现并发症,会有眩晕和头痛。

如果是急性化脓性中耳炎不及时、不彻底治疗的话,就可能转为慢性中耳炎,另外,如果有慢性鼻炎、慢性鼻窦炎及慢性扁桃体炎存在,细菌可能反复侵入中耳腔,并中耳炎潜伏下来导致慢性中耳炎。

中耳炎的早期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父母知道他们的孩子患中耳炎的呢?化脓性中耳炎往往伴随着疼痛,脓,或发热更容易了解。非化脓性中耳炎的儿童,听觉导致最常见的原因损失。中耳炎的类型往往是耳痛的情况下,没有脓,只有耳朵恶心,耳鸣,听力丧失等症状,因为儿童是难以捉摸的,听力也逐渐下降蔓延,往往难以及时确定被拒绝适当的治疗。

如果小孩患上了中耳炎,家长们可以仔细观察孩子在生活中的表现,比如看电视,如果量非常大的父母的讲话,是同类产品中响应可以听到老师讲课的内容。如果老师总是反映儿童往往不能集中,所以小,成绩差,与上述表现耦合这是必要的,及时向有条件的医院,看看是否由中耳炎的痛苦。如果你错过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耳聋可能是由一个孩子的生命,身体和心理发展,儿童的陪同下将导致严重的伤害。

中耳炎对孩子的危害大吗?以上已经为大家详细介绍了,相信大家对其都有了一定的了解。

5如何应对航空性中耳炎

有些人乘坐飞机的过程中,尤其是飞机起飞和降落时,会感到两耳发闷、疼痛,有鼓膜就要穿破和感觉,听到的声音变小和头晕等症状,实际上这就是发生了航空性中耳炎。

当飞机起飞后,乘客可通过频繁的吞咽动作或咀嚼口香糖来预防航空性中耳炎的发生。如果这一方法无效,乘客仍感到双耳发闷,疼痛。甚至下机后仍无法缓解,这说明咽鼓管的功能不正常了。须到五官科医院检查治疗。如果乘客随身带有“鼻通”、“麻黄素滴鼻液”等滴鼻药水,将其滴入鼻孔内,向后仰头,以使药液流近咽鼓管,若听到“咔嗒”一声说明咽鼓管已恢复正常,一切症状将瞬间消失。

如果觉得《治疗中耳炎为什么导致听力下降》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