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佝偻病的发病有什么特点

2023-06-09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36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佝偻病是一种高发的骨科疾病,那么佝偻病是如何发病的呢?佝偻病的发病有什么特点呢?

1佝偻病的发病有什么特点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初期(早期)

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rosary);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Harrison’s groove)。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可能因为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4]

2婴幼儿佝偻病有哪些特点

在我国小儿中大约20-50%患有此病,即两、三个小儿中就有一个病儿,严重威胁着儿童的健康成长,故被列为我国重点防治的小儿多发病人体可从食物中获得维生素D,但大多数食物中含量较低,不够用,主要靠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皮肤合成维生素D,因此,如果维生素D摄入不足,户外活动又少,小儿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婴幼儿佝偻病有以下特点:

第一,36个月以内的小儿患病率最高,平均为53%以上,这主要与该阶段婴幼儿的生长发育速度快和维生素D、钙等营养素的供应不足有关。

第二,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率高、夏秋季发病率低的季节特点,这和夏季紫外线强度大、户外活动多、衣服穿得少使皮肤产生较多的维生素D有关。

第三,由于南方地区日照时间长,小儿患病率显著低于北方。

婴幼儿佝偻病的特别预防措施包括:

1、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富含维生素D及钙、磷比例适当的婴儿辅助食品。

2、多晒太阳,平均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应在一小时以上,并多暴露皮肤。

3、对体弱儿或在冬春了季节户外活动受限制时,可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国际单位。

3佝偻病有什么发病特点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致使钙、磷代谢失常的一种慢性营养性疾病。

以正在生长的骨骺端软骨板不能正常钙化、造成骨骼病变为其特征。维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矿化不全则表现为骨质软化症。

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生长快、户外活动少,容易发生维生素D缺乏,故本病主要见于<2岁婴幼儿。近年来,随着我国卫生保健水平的提高,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发病率逐年降低,且多数患儿属轻症。因我国北方冬季较长,日照短,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

4小儿佝偻病有什么疾病特点

佝偻病,是小儿常见的营养不良性疾病。病因主要是缺乏维生素D,导致骨骼发育不良所致。轻症小儿可见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睡眠易醒,夜啼,汗多,头部可见枕秃,囟门迟闭、方颅等。重者,除有上述症状外,出现鸡胸、下肢呈“O”形或“X”形腿、脊柱弯曲等表现。

(一)颅骨软化:表现囱门增大边缘变软,或颗枕部按之呈乒乓球样弹力性软化(乒乓颅)。

(二)方颅:额骨、顶骨向双侧对称性隆起,头颅似方形或鞍形。

(三)出牙迟缓:生后10个月未出牙。

(四)囱门晚闭:18个月后前囱仍未闭合。

(五)枕秃:因多汗刺激枕部经常摩擦形成环形脱发区。

(六)串珠: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上下排列如串珠状。

(七)肋软骨沟:肋骨软化受隔肌牵拉向胸壁内陷形成横沟,检查时以仰卧位为准。

(八)鸡胸:胸骨软化向前突出如“鸡胸”。

(九)漏斗胸:剑突内陷呈“漏斗”状。

(十)脊柱畸形:会坐者脊椎骨向后突起或明显侧弯,检查时应注意体位以免误诊。

(十一)手镯:腕部骨样组织增生呈钝圆形隆起。

(十二)下肢畸形:会走者两下肢因重力牵拉形成“O”或“r’型腿。O型腿:立体时两足靠拢,查两膝关节距离,3厘米以下为轻度,3一6厘米为中度,6厘米以上为重度。调型腿:立位时两膝关节靠拢,查两踩之间距离,轻、中、重度判定标准同0型腿。

5佝偻病的发病都有什么特点

多见于婴幼儿,特别是3~18月龄。主要表现为生长最快部位的骨骼改变,并可影响肌肉发育及神经兴奋性的改变,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本病在临床上可分期如下:

初期(早期)

见于6个月以内,特别是3个月以内小婴儿。多为神经兴奋性增高的表现,如易激惹、烦闹、多汗刺激头皮而摇头等。此期常无骨骼病变,骨骼X线可正常,或钙化带稍模糊;血清25-OH-D3下降,PTH升高,血钙下降,血磷降低,碱性磷酸酶正常或稍高。

活动期(激期)

当病情继续加重,出现PTH功能亢进和钙、磷代谢失常的典型骨骼改变。6月龄以内婴儿佝偻病以颅骨改变为主,前囟边缘软,颅骨薄,轻按有“乒乓球”样感觉。6月龄以后,骨缝周围亦可有乒乓球样感觉,但额骨和顶骨中心部分常常逐渐增厚,至7~8个月时,头型变成“方颅”,头围也较正常增大。骨骺端因骨样组织堆积而膨大,沿肋骨方向于肋骨与肋软骨交界处可触及圆形隆起,从上至下如串珠样突起,以第7~10肋骨最明显,称佝偻病串珠(rachiticrosary);严重者,在手腕、足踝部亦可形成钝圆形环状隆起,称手、足镯。1岁左右的小儿可见到胸骨和邻近的软骨向前突起,形成“鸡胸样”畸形;严重佝偻病小儿胸廓的下缘形成一水平凹陷,即肋膈沟或郝氏沟(Harrison’s groove)。

患儿会坐与站立后,因韧带松弛可致脊柱畸形。由于骨质软化与肌肉关节松弛,1岁后,开始站立与行走后双下肢负重,可出现股骨、胫骨、腓骨弯曲,形成严重膝内翻(“O”形)或膝外翻(“X”形)样下肢畸形。可能因为严重低血磷,使肌肉糖代谢障碍,使全身肌肉松弛,肌张力降低和肌力减弱。

此期血生化除血清钙稍低外,其余指标改变更加显著。X线显示长骨钙化带消失,干骺端呈毛刷样、杯口状改变;骨质稀疏,骨皮质变薄;可有骨干弯曲畸形或青枝骨折,骨折可无临床症状。

恢复期

以上任何期经治疗或日光照射后,临床症状和体征逐渐减轻或消失。血钙、磷逐渐恢复正常,碱性磷酸酶约需1~2月降至正常水平。治疗2~3周后骨骼X线改变有所改善,出现不规则的钙化线,以后钙化带致密增厚,逐渐恢复正常。

后遗症期

多见于2岁以后的儿童。因婴幼儿期严重佝偻病,残留不同程度的骨骼畸形。无任何临床症状,血生化正常,X线检查骨骼干骺端病变消失。

如果觉得《佝偻病的发病有什么特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