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注意事项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7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推拿是中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个方法,那么推拿是怎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呢?呢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注意事项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在接受推拿治疗时首先应调整舒适的体位,使身体特别是腰部尽量放松,配合医者的治疗,进行各种扳法时,患者要注意不与医生对抗。若出现腰部下肢不适症状要及时向医生反映,还应注意治疗后与治疗前症状对比,向医生反映以利治疗。治疗期间应睡卧硬板床,佩戴腰围,避免弯腰抬重物,避风寒。

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不一定要使用各种扳法,因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急性发作期,由于髓核水肿、张力较大、肌肉紧张,神经根明显受压,此时强行做扳法可能会增加椎间盘的紧张状态,加重对神经根的刺激而导致神经根水肿等炎症反应。这样治疗不仅难以奏效,反而适得其反,使病情更为复杂化。在缓解期中实施扳法要持别注意解剖、病理、生物力学等一系列的关系,切不可长期反复、过重或无针对性地进行扳法,那样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而且还会使小关节面等部位磨损、神经根粘连而加重症状,甚至影响预后。

2小儿常规推拿方法大全

小儿推拿疗法,亦称“小儿按摩术”,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专门用于防治小儿疾病的自成体系的推拿治疗方法。

推拿治疗小儿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如1973年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记载了古代以勺匙边摩拭病变部位治疗小儿抽搐的推拿治法。

晋唐时期,许多医学名著中也有一些小儿推拿治法的记载,如《肘后备急方》介绍了“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的捏脊法,《千金要方》载述了以膏摩小儿囟门、手足心防治疾病的膏摩方药及操作方法,《外台秘要》也记有摩头按脊治疗小儿夜啼、咳嗽、盗汗等治疗经验。

金元时代,张子和《儒门事亲》载有“揉脾”一法,用以治疗小儿身瘦肌热等证。至明代以降,随着儿科推拿经验的积累,在理论及治疗手法、腧穴应用等方面逐渐形成专科特色,发展成为一门有独特体系的治疗方法。

清代释心禅《一得集?推摩法论》指出:“其法以手五指分主五脏,指尖属脏,本节属腑;热清寒温,实泻虚补,分顺推、逆推、左旋、右旋、右推、左推,以定温清补泻之;法俱有下数,或三百,或五百。不可乱推。又有揉以运气,掐以定惊;面上亦各有所主之部位,肚、腹、手、足,俱可推摩。”对诸如五指经穴与脏腑相通、温清补泻手法操作、特定腧穴分布等小儿推拿特色作了梗概的介绍。

由于小儿推拿疗法具有方便易行,疗效显著等特点,而且不受设备、医疗条件的限制,患儿又可免除打针服药之痛苦,因此深受患儿及其家属的欢迎,成为中医儿科治疗的一个颇具特色的常规疗法。

操作方法

1. 开天门:医者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眉心交互推至前发际,推24次,常作为每次推拿的第一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以治疗感冒、发热、头痛、惊风、神疲乏力等症。

2. 推坎宫: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一般分推24次,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二个步骤。有发汗解表、开窍醒神等作用。可治疗感冒、发热、头痛、目赤痛等症。

3.运太阳:用两手大拇指指腹分别按在两侧颞部太阳穴上,作轻柔缓慢的环形移动,向眼方向运为补,向耳方向运为泻。?般运24次,每运3次后轻轻按一下,常用作每次推拿治疗的第三个步骤。有发汗、止汗、明目醒神等作用。

4. 掐总筋:用大拇指轻轻按掐腕横纹中点,另一手握住患儿手指轻轻摇其腕关节,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四个步骤。有清心火、止惊搐、畅四肢等作用,也可用于口舌生疮、潮热、感冒鼻塞、四肢抽掣等症。

5.分推大横纹:用大拇指指腹自总筋向两侧分推,常用作每次推拿的第五个步骤。有调和气血、止泻痢、除寒热、去腹胀、通二便等作用。可治疗惊风、痫症、昏迷、抽搐、泄泻、痢疾、黄疸、咳嗽、痰喘等症。

6. 拿肩井:一手捏拿小儿的肩井穴,另一手握住小儿食指和无名指,将上肢伸摇数次。不论何种病症进行推拿治疗,都以本法作为结束手法,所以又名“总收法”(收诊法)。拿肩井有畅通一身气血等作用。

3有哪些推拿美容方法

中医传统的推拿手法对肥胖患者的脏腑经络进行推拿按摩,并对重点穴位进行刺激,以调节体内脂肪代谢,有效地消除饥饿感和疲劳感,使食量明显减少,过剩的体内脂肪逐渐消耗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适宜人群:精神压力型肥胖。精神压力过大,生活作息不规律,也是导致发胖的因素。

1、推拿减肥可以消除饥饿感。是不是十分符合很多JMS的需要啊?怕饿肚子,真的是减肥难关,推拿瘦身就是个懒人减肥法。

2、瘦身方法这么多,选个自己最喜欢和方便的方式才能帮助持之以恒,推拿减肥一直是我喜欢的,成效快不快对我来说不是最首要的问题,舒服和放松才是最重要的。

3、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心宽体胖”,精神压力过大,也是会发胖起来的。放太松不行,太紧张也不行,发胖的危险真是无处不在,请放松放松再放松啊。

4、推拿明显瘦得慢,但稳定性好。

医生世家小偏方:

手法:主要用泻法

取穴:曲池、天枢、阴陵泉、太冲等穴位上用按压手法,每穴3-5分钟。

腹部取穴:下腕、中极、中腕、关元等穴,在以上穴位用推压手法进行反复治疗,用逆时针按摩8分钟,再斜推两侧少腹。

在家做做小推拿吧!

办法:睡觉前摩擦腹部进行按摩,用手掌环绕肚脐由右至左,上而下重复摩擦。

每天身体里产生的毒素都要赶紧在睡觉前排出哦!这是“无毒美人”的最基本小招数啦。

4小儿腹泻的推拿方法

小儿腹泻的推拿方法

1.补脾土:脾土穴位于大拇指桡侧边。医者用拇指桡侧缘沿患儿的左拇指桡侧缘从指端推向指根100~300次。

2.补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桡侧缘。医者以右手拇指桡侧缘沿患儿的左食指桡侧边从指端推向指根100~200次。

3.清小肠:小肠穴位于小指尺侧边。医者以右手拇指桡侧缘沿患儿的左小指尺侧边从指根推向指尖100~200次。

4.顺运内八卦:内八卦位于掌心内劳宫穴周围。医者以左手扶住患儿左手,用其拇指前端遮盖住患儿中指指根处,以右手拇指指尖端在患儿的内劳宫穴周围作顺时针方向运转50次左右。

5.摩腹:腹位于肚脐周围。医者用掌面作逆时针方向摩腹100~200次。

6.按揉中脘:中脘穴位于剑突下至肚脐的中间处。医者用右手中指按揉30~50次。

7.分推腹阴阳:该穴位于两侧季肋缘处。医者以两手拇指自剑突下沿两侧季肋缘分推10~20次。

8.按揉足三里:该穴位于膝下3寸胫骨外侧缘约一横指处。医者以拇指分别在两侧足三里穴上各按揉30~50次。

9.推箕门:箕门穴在股内侧,自膝上至腹股沟成一直线。医者以右手食、中指指面自膝向上直推50~100次,只推左侧适于水泻严重者。

10.推上七节骨:七节骨穴位于第二腰椎至尾骨间的中间区。医者以右手食中指指面自尾骨向上直推100~150次。

11.揉龟尾:龟尾位于尾骨远端。医者以中指指端按揉30~50次。

以上治疗中患儿可正常进食,也可停用药物。每日推拿1~2次,可根据病情增加穴位。如呕吐者可下推天柱骨穴(医者右手食中指指面自上而下推颈椎正中区),有热者可清天河水(医者用右手食中指指面自患儿腕部正中直推向肘部),也可加“捏脊”保健穴,该穴位于第7颈椎到第5腰椎正中线两旁旁开1.5寸处。医者以双手拇指食指相对而捏自下向上捏3~5遍。

5小儿便秘推拿的方法

现在很多妈妈都非常给孩子推拿,只要家长掌握好穴位,根据孩子的体质来给孩子推拿,给孩子治病。小儿便秘摩腹该如何按摩呢?怎样为宝宝推拿呢?

1、乳旁

【位置】乳头外侧旁开0.2寸。

【操作】用中指端揉,称揉乳旁。

【次数】30~50次。

【主治】胸闷、咳嗽、痰鸣、呕吐。

【临床应用】揉乳旁能理气化痰、止咳,常用于治疗胸闷,喘咳等症,临床上多与揉乳中同时使用,以增强其治疗效果。

2、天突

【位置】在胸骨切迹上缘,凹陷正中。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按揉天突,用双手拇、食两指对称挤捏,称挤捏天突。

【次数】按揉 15~30次,挤捏 1~3次。

【主治】咳喘胸闷,恶心呕吐,咽痛等症。

【临床应用】按揉、挤捏天突,能理气化痰、降逆止呕,对因气机不利、痰涎壅盛或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痰喘、呕吐有效,若配合按揉膻中、运八卦、揉中脘等效果更佳。

3、中脘

【位置】脐上4寸,位于剑突与脐连线的中点处。

【操作】用指端或掌根按揉,称揉中脘。用掌心或四指摩,称摩中脘。自喉向下推至中腕,称推中腕。

【次数】揉或推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呕吐,泻泄,食欲不振等症。

【临床应用】揉、摩中脘能健脾和胃、消食和中、对腹胀、腹痛、泻泄、呕吐、食欲不振等有效,多与按揉足三里、推脾经合用。推中脘能降逆止呕,常用于治疗胃气上逆、嗳气呕恶等症。

4、胁肋

【位置】从腋下两胁至两髂前上棘。

【操作】用两手掌从两胁下搓摩至髂前上棘处,称搓摩胁肋,又称按弦走搓摩。

【次数】50~100次。

【主治】胸闷,胁痛,痰喘气急,疳积等症。

【临床应用】搓摩胁肋,能顺气化痰、除胸闷、消积滞,对小儿因食积、痰壅气逆所至的胸闷、腹胀、气喘等有效。

5、膻中

【位置】胸骨正中,两乳头连线中点。

【操作】用中指端按揉、称揉膻中,用两拇指从本穴分推至两乳头,称分推膻中,用食、中两指自胸骨切迹向下推至剑突,称推膻中。

【次数】100~300次。

【主治】胸闷、痰鸣、喘咳、呕吐、呃逆等症。

【临床应用】膻中穴为气之会穴,居胸中,胸背属肺,推揉之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胸闷、吐逆、喘咳均有效。治疗呕吐、呃逆、嗳气常与运内八卦、横纹推向板门、分腹阴阳等合用;治疗喘咳常与推肺经、揉肺俞等合用;治疗痰吐不爽常与揉天突、按弦走搓摩、按揉丰隆等合用。天突

6、腹

【位置】腹部

【操作】自剑突下到脐,用两拇指从中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用掌或四指沿脐周围摩,称摩腹。

【次数】腹胀,腹痛,疳积,呕吐,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分推腹阴阳能消食理气且降气,善治乳食停滞或胃气上逆引起的恶心、呕吐、腹胀等症,多与推脾经、运内八卦、按揉足三里等合用。

7、脐

【位置】肚脐

【操作】用中指端或掌根揉,称揉脐。用掌摩称摩脐。

【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胀、腹痛、泻泄、便秘,疳积等。

【临床应用】此穴能补能泻,补之能温阳补虚,治疗因寒湿、脾虚、肾虚引起的泄泻、消化不良、痢疾、脱肛等;泻之能消能下,治疗因湿热引起的泄泻、痢疾、便秘等。

8、天枢

【位置】脐旁 2寸。

【操作】用食、中二指揉、称揉天枢。

【次数】100~200次。

【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

【临床应用】揉天枢能理气消滞、调理大肠,多用于治疗因急慢性胃肠炎及消化功能紊乱引起的腹泻、呕吐、食积、便秘等症。临床上多与揉脐同时使用,以中指按脐,食指和无名指各按两则天枢穴,同时揉动。

9、丹田

【位置】脐下2.5寸。

【操作】用掌揉或摩,称操丹田或摩丹田。

【次数】揉100~300次,摩5分钟。

【主治】腹泻,遗尿,脱肛,尿潴留。

【临床应用】揉、摩丹田能温肾固本、温补下元、分清别浊,多用于小儿先天不足,寒凝少腹及腹痛、遗尿、脱肛等症,常与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等合用;用于尿潴留,常与清小肠、推箕门等合用。

10、肚角

【位置】脐下2寸,石门穴旁开2寸大筋处。

【操作】用拇、食、中三指,由脐向两旁深处拿捏,一拿一松为一次,称拿肚角。

【次数】3~5次。

【主治】腹痛,腹泻,便秘等。

【临床应用】拿捏肚角是止腹痛的要法,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腹痛均可应用,特别是对寒痛、伤食痛效果更佳。

家长可以平时经常给孩子做推拿的,要注意上面的方法,及时推拿,增强宝宝的体质,让宝宝身体健康。

如果觉得《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哪些注意事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