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经常性耳鸣是怎么一回事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72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耳鸣是指人们在没有任何外界刺激条件下所产生的异常声音感觉。

1经常性耳鸣是怎么一回事?

其声响有高低、音调有多样,或如蝉鸣,或如风声,或如流水声夹杂蟋蟀的叫声。实际上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音,也就是说耳鸣只是一种主观感觉。耳鸣可以短暂或持续性存在.严重的耳鸣可以扰得人一刻不得安宁,令人十分紧张。如果是短暂性忽来忽去的耳鸣,一般是生理现象,不必过分紧张,可听之任之。如果是持续性耳鸣,尤其是伴有耳聋、眩晕、头痛等其他症状,则要提高警惕,尽早就医。

耳鸣的病因比较复杂,一般可分为两大类:①耳源性疾病(即与耳部疾病相关).往往伴有听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药物中毒、病毒感染、内耳供血不足等引起。②非耳源性疾病,这类病人除了有耳鸣外,常伴有相应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糖尿病、脑外伤等。由各种耳病如耳硬化症、听神经瘤、梅尼埃病引起的耳鸣,如果任其发展,不及时治疗,则可能导致耳聋。但是,并非所有的耳鸣都导致耳聋。如高血压质血或中医认为的阴虚等病症,可能仅有耳鸣而听力正常,当这些全身病治疗好转,耳鸣会自然消失。

发生耳鸣怎么办?如果耳鸣较轻,有时自己按摩或针灸耳屏前方的穴位,可使耳鸣消失。如果耳鸣明显,持续不退则应到医院检查,找出病因,予以治疗。如因患某些全身疾病所致耳鸣,则应治疗全身性疾病。

预防和减少耳鸣的饮食指南:

1.要减少脂肪的摄入

大量摄入脂类食物,会使血脂增高,血液黏稠度增大,引起动脉硬化。内耳对供血障碍最敏感,出现血液循环障碍时,会导致听神经营养缺乏,从而产生耳聋。

中年人每日脂肪总摄入量应控制在大约40克,应少吃各种动物内脏、肥肉、奶油、蛋黄、鱼子酱、油炸食物等富含脂类的食物。

2.多吃含铁丰富的食物

缺铁易使红细胞变硬,运输氧的能力降低,耳部养分供给不足,可使听觉细胞功能受损,导致听力下降。补铁,则能有效预防和延缓中老年人耳鸣、耳聋的发生。

45岁以上的人群不分男女,天天铁的摄入量不应少于12毫克。

常用食品中紫菜含铁量较多,每百克紫菜含46.8毫克铁,虾皮16.5毫克、海蜇皮17.6毫克、黑芝麻26.3毫克、黄花菜12.6毫克、黑木耳11.9毫克、苋菜10.5毫克,香菜、木耳菜含铁量仅次于苋菜,豆制品平均含铁量约占4至6毫克。

3.多食含锌食物

导致中老年人耳鸣、耳聋的因素很多,缺锌是一个重要原因。耳蜗内锌的含量大大高于其他器官。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耳蜗内锌的含量明显降低,影响耳蜗的功能而导致听力减退。

天天应多吃含锌丰富的食物如,鱼、牛肉、鸡肉、鸡蛋、各种海产品、苹果、橘子、核桃、黄瓜、西红柿、白菜、萝卜等。

4.常吃有活血作用的食物

2淋病是细菌感染而非病毒感染

专访专家: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 陈志和

日前有媒体报道,日本从京都市的一名卖淫女身上发现了一种变异的淋病病毒,该新变种可以抵御现有的所有抗生素,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法。更糟糕的是,这种病毒很易将抗药性传给其他变种,从而使后者的抗药性增强500倍……对此,有皮肤性病科专家认为,该说法纯属概念错误,淋病并非病毒感染,更无所谓“病毒变异”。目前即使是很严重的淋病都有药可治,公众毋须过分担心,但洁身自爱注意卫生才能让淋病远离自身。

专家释疑

淋病是细菌感染而非病毒感染

“淋病属于细菌感染,不是病毒感染。也无所谓‘病毒变异’,纯属概念错误!”针对上述新闻,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科主任陈志和告诉新快报记者,淋病是奈瑟双球菌(简称淋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是一种古老而又常见的性病,多发生于青年男女。从目前情况看,如果是初次发病者及时正确治疗的话,多数淋病只需打一针即可治好,即使是很严重的淋病,也有法可治。

他表示,随着现代人卫生意识和性安全意识的提高,淋病的发病率已经降低了。在性病里面,淋病的发病率也排在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等病后面,目前,生殖器疱疹还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

案例1

8岁男孩游泳染上淋病

不久前,一名8岁的小男孩童童(化名)被送到了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皮肤性病科。家长告诉医生,童童最近喜欢在一家私家游泳池玩耍,前几日他就叫着尿痛,一看还有尿道口流脓。分泌物涂片镜检后发现童童竟染上了淋病,打了针后,童童的淋病很快好了。

案例2

陪老板东莞放纵 小伙被淋病缠上

前几天,25岁的广州小伙阿聪(化名),应老板要求一起去东莞玩乐。没想一夜跟卖淫女放纵过后,竟染上淋病。刚开始尿痛和流脓时,阿聪想着自己买点药对付过去。直到两天后,忍无可忍的他来到陈志和的诊室看病时,症状已经很严重了:一脱裤子,生殖器上的脓液都滴到了地上。

3病毒研究发现 H7N9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早有发生

管轶

截至本报记者发稿前,全国已确诊7例H7N9禽流感病例,包含上海2例,安徽1例,江苏4例。而官方称,“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以往仅在禽间发现,未发现过人的感染情况。”

被美国《时代》周刊称为“禽流感猎手”的香港大学管轶教授在2013年4月2日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专访。

“H7亚型病毒感染人的情形已有发生”

《21世纪》:听到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在内地感染人的病例,你觉得惊讶吗?

管轶:关于H7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人的病例已有发生,我不惊讶。H7亚型感染人的情况,在别的地方也发生过。

历史上发生过H7感染哺乳类的病毒有H7N7、H7N3和H7N2。我记得,最早的一例H7亚型感染人的情况是在1993年的英国,一个农妇打扫鸡舍,后来她发现眼睛肿起来了,去看医生,就发现是H7亚型病毒感染的。还有2003年的荷兰,那次是很多人一起去扑杀感染的家禽,很多人做了防护的手段,但有个兽医的防护手段没做够,他就得了重症肺炎死了,另外还有100多人感染了眼睛的结膜炎。

《21世纪》:H7亚型,公众似乎比较陌生。

管轶:对于我们这些做流感病毒研究的,H7一点都不陌生。

实际上H分成H1到H17共17个亚型,对于禽鸟来讲,这里面只有两种亚型的病毒会变成高致病性的,一个是H7,一个是H5。我们为什么提到禽流感就会想到H5呢?因为从1996年以来,H5N1亚型一直在我们国家存在。而H7在世界各个地方、各个种群里都有,一般来讲,它不致病,所以,H7这个亚型的病毒,比较常见。

我们讲的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有特殊的基因结构,有的禽流感病毒虽然对禽类是低致病性的,但有时对人类也有很高的致病性,这个致病性是一个特殊术语,主要是针对鸡类来定性的,而不是针对人类来定性的。

针对这样的所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现在发现的仅见于H5和H7这两个亚型,它们是从水禽传给陆禽,经过几代的传播以后,从低致病性病毒演变成高致病性病毒,别的亚型现在还没发现。

《21世纪》:我看过的一份资料是,近几年来,在人身上发生的H5与H9亚型流感病毒,也都在猪身上分离到,比如,印尼已从猪身上分离到了H5N1流感病毒。

管轶:对,这个我也知道,在印尼的猪身上分离出H5N1流感病毒,是Yoshihiro Kawaoka教授做的。

H7亚型在马身上分离到过,H7N7病毒在马里面流行了很多年,最早是1956年从马身上分离出来的,H7N7病毒在马里面流行,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后才慢慢消失的。

“达菲对于早期使用效果很好”

《21世纪》:来自北京的消息称,他们初步决定用达菲(Tamiflu)治疗H7N9感染者,你认为达菲对于H7N9病毒有敏感性吗?

管轶:对,达菲应该有敏感性。达菲是一种新型的抗流感药物,它是神经氨酸酶(即N)抑制剂,它的原理是:因为病毒最重要的糖蛋白就是血凝素(即H),这是负责跟细胞碰撞、融合在一起,是感染细胞用的,神经氨酸酶则是把病毒像摘长熟了(的果子)一样,从细胞里游离出来的,如果将神经氨酸酶的活性抑制了以后,病毒可能可以(在这个细胞里)生长,但它没法出来,不会去感染新的细胞,也就限制了流感病毒的再发展的一种可能,所以达菲对于(H7N9感染者)早期使用效果很好。

达菲是可以应对一些情况,但我觉得,现在政府重视,能够把发热门诊和各种肺炎的病人都搞清楚,我觉得是个好现象。

《21世纪》:一些科学家说,目前针对H7N9禽流感病毒,还没有相关疫苗,是这样的吗?

管轶:类似的疫苗如果要做的话,挺快的。也不要太担心。

感染源在哪里?

《21世纪》:目前有没有可能判断出来这个H7N9病毒的来源?就是说,H7N9病毒是来源猪还是来源自禽类?

管轶:我在猪里面没看到有这种病毒。在水禽里面我是看到过有这种病毒;在岸禽里面,我暂时没看到这个病毒,极个别有。CDC现在也讲不清楚这个来源,这个是归农口管的。我也告诉过你,猪圆环病毒绝对不可能是黄浦江死猪的原因。

现在这个病毒你叫它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但病毒有个特性:流感病毒自然宿主是水禽,很多动物都是它的宿主,人只是其中很多宿主之一。但人的病毒肯定是来自动物,这是早有定论的。

H7亚型病毒感染人的情形已有发生,但一般都可以找到它的感染源在哪里。

我们讨论半天的问题是:首先,为什么讲它是禽流感,因为以前它是在禽鸟中发生比较多并长期存在,所以现在第一个问题是,禽里面有没有?如果有,是在哪种禽身上?我们才可以避免接触并防治它,一定要防止禽流感才能避免传播到人。第二个问题是,这个肯定是动物性病毒,就叫它动物流感吧,不是禽流感就是猪流感,或者狗流感、马流感,总不是人流感,现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动物中,它到底藏在哪里?大家会问,是哪种动物造成病毒传播?既然把它叫做禽流感,那可能禽(是传染源)的可能性比较大,那别的动物呢?而如果是猪,是哪里的猪?有没有引起猪的死亡再爆发传染到人?如果是猪的话,那将更可怕,猪是哺乳类,这个病毒在猪体内适应后可能传播给人……现在是这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都不是卫生部门能够回答的,这要农业部门去回答。

《21世纪》:科学家的大量研究表明,猪在“禽-猪-人”的种间传播链中,充当禽、人、猪流感病毒重组和复制的“混合器 ”,猪既可作为禽流感和人流感的混合器,也可以作为禽流感和人流感地贮存宿主。会不会有一种可能是,H7亚型在水禽和岸禽中已存在多年,但在猪体内与其他流感病毒基因重排,最后再传染给人?

管轶:完全不能排除这种可能。所以当时(流感)爆发的时候去检测,应该能够在猪群中检测得出来;而爆发完了能不能检测出来,我就不知道了。死猪上很可能是检测不出来的。比如,我们能在死禽身上检测出禽流感病毒,这主要跟它死亡多长时间有关系,不能一刀切,如果禽类死亡24小时以内而没有出现高度腐败情况的时候去做检测,那是很有可能检测出这个死禽体内有没有禽流感病毒的。因为我们香港经常做死禽研究。

《21世纪》:猪死亡以后是否也跟禽类一样呢,需要在死亡后一段时间内做检测才能检测出是否有猪流感?

管轶:我跟你讲老实话,我没检测过猪。但我们在香港做过很多猪流感的调查,刚杀的猪我们是能检测出来的。

《21世纪》:按照目前的情况H7N9病毒的毒力和人际传播的能力,现在能判断出来吗?

管轶:这个暂时判断不了。我也希望帮你的忙,帮大众的忙。我们实验室也是世卫的参比实验室,我们到时候肯定也会参加讨论。我觉得,从3月8日开始就大量死猪,往江里抛,出现这种情况,老百姓自然会联想到这次的情形。但是你不能排除有这种可能性。

担忧病毒的人际传播能力

《21世纪》:对于H7N9病毒,你现在担忧的问题是什么?

管轶:我现在担忧的是,这个病毒如果获得了人际传播的能力,就是蛮大的事件了,那意味着我们就面临着一次死亡率很高的新型流感病毒的爆发。但现在还没有直接证据认为它可以人际传播。

《21世纪》:按照病毒的变异规律,你认为H7N9病毒大概多久会变异?

管轶:像H5N1是1997年开始有人感染,现在已经16年了,它一直在变,变得更容易传人了,但它没有马上人传人,还是要经过下一步的变异。现在的问题是,我们鉴定出一个病毒很容易,但这个病毒在不断演变,但到底在哪种情况下会造成人际传播?这是个世界难题。而且你看前一株病毒是这个条件,而下一株病毒就不一定是这个条件了。所以这是个蛮难的问题。

现在爆发出来的病例,每一个都是重症,这说明病毒对人的毒性很高。这就是特别吓人的东西。但愿这个病毒还没有获得人传人的能力。

《21世纪》:我们担心会不会有更多的人面临生命危险。

管轶:老百姓是有这种担心,我也有这种担心。但政府现在在积极做这个事情,也要给他们时间。现在,卫生部能通报出来,这很好,应该鼓励,毕竟它面临着一种新东西。既然能在几个省同时发现,这证明它这个(应急)机制已经启动了。

本报记者 贺莉丹 上海报道

4人类乳突病毒疫苗可能使艾滋病毒感染的妇女受益

一项研究发现,尽管已经接触到病毒,但是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可能会受益于人类乳头状瘤病毒疫苗。根据国立卫生研究院的网络研究,虽然许多人可能已经接触了不太严重的形式的人类乳突病毒,但是超过45%感染艾滋病毒的性活跃的年轻妇女似乎从来没有接触过最常见的高风险的人乳头状瘤病毒。

人乳头状瘤病毒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性传播感染的病毒。该病毒可感染男性和女性的肛门生殖器区,嘴和喉咙。高风险的形式的病毒可以导致癌症,包括子宫颈癌。

研究人员指出,早期的研究发现,许多感染艾滋病毒的妇女比没有艾滋病毒的女性更有可能感染人乳头状瘤病毒,如宫颈癌前条件,以及宫颈癌。

辛辛那提大学医学院、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学中心、公共卫生硕士、医学博士、研究第一作者杰西卡·康说,“在女孩发生性关系后,卫生保健提供者可能犹豫推荐人类乳突病毒疫苗。然而,我们的结果表明,对于很多年轻妇女来说,疫苗仍然可以提供好处。这一点在他们的艾滋病毒状况方面,尤其重要,这会使他们更容易受到病毒的影响。”

疾病控制中心和预防建议女孩疫苗接种的年龄是11到26岁。如果一个人没有接触到该病毒,批准的疫苗可以防止四种类型的病毒。2种人乳头状瘤病毒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 16,人乳头状瘤病毒18,造成70%的宫颈癌。另外2中,人乳头状瘤病毒6和人乳头状瘤病毒11,造成90%的生殖器疣。

当时参与这项研究的妇女都进行了第一次疫苗接种,研究人员发现,12%的女性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16和5%的女性感染了人乳头状瘤病毒18。研究人员说,因为他们的艾滋病毒状况,这些妇女更有可能发展成宫颈癌,而且发展的癌症是难以治疗的。

尤妮斯甘乃迪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青少年、孕妇艾滋病部门的研究发起人之一、医学博士Bill G. Kapogiannis说,“宫颈癌筛选性活跃的年轻妇女在临床上占有非常重要的优势,但是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特别是对妇女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6个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支持了这项研究。

康和kapogiannis博士和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艾伯特爱因斯坦医学院、纽约市、托马斯杰弗逊大学杰佛逊医学院、费城、纽约大学医学院、维思达特公司、马里兰的罗克维尔,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同事进行了合作开展此项研究。

这项研究是在 国家儿童健康和人类发展研究所资助的青少年医学试验网络艾滋病毒/艾滋病干预附属医院的网络下进行的。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国家心理健康研究所,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国家癌症研究所和国家研究资源中心也支持了此项研究。

5法国第2例新冠状病毒感染者曾接触首例感染者

世界卫生组织12日发布公报称,法国确诊第二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这名感染者曾与该国首名被确诊感染者有接触。

世卫组织在公报中并未直接指出新型冠状病毒能够通过接触在人际间传播,而是援引法国卫生部向该组织的报告内容说,本月7日法国确诊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与首例被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有接触的120人中,巴黎巴斯德研究所发现5名疑似感染者,其中4人病毒化验结果呈阴性、1人呈阳性,这名感染者上月27日至29日曾与法国首例被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同住在该国北部城市瓦尔谢纳的一家医院病房接受治疗。

世卫组织建议该组织成员对出现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患者进行监控,对任何异常病例进行仔细检查。医护人员尤其要对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地区的以及从那里旅行归来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者提高警惕,尽可能将其下呼吸道分泌物样本送检,确定是否感染新型冠状病毒。

世卫组织称,去年9月至今,全球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共有34例,其中18人死亡。该组织强调将继续跟踪疫情发展状况,建议该组织成员及时通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世卫组织同时指出,目前该组织不建议针对这种疾病实施入境筛查,也不建议采取任何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于去年被发现,与SARS(非典型性肺炎)病毒同属冠状病毒,感染者多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综合征并伴有急性肾衰竭。

正在沙特考察的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福田敬二12日说,新型冠状病毒有可能在密切接触的人与人之间传播。

福田敬二对此间媒体说,截至目前,还没有这种病毒可能在社区中大面积流行的征兆。但他强调,因密切接触该病毒感染者而可能被传染的问题还是令人担忧。

今年以来,沙特已有15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其中7人死亡。这些病例主要出现在沙特东部地区的两家医院中。

为查明该病毒的致病原因和研究如何采取恰当的预防措施,世卫组织日前组织专家前往沙特东部这两家医院进行考察。

新型冠状病毒于去年在沙特首先被发现,它与非典病毒同属冠状病毒,感染者多会出现严重的呼吸系统综合征并伴有急性肾衰竭。

自去年以来,世卫组织共收到全球通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33例,其中18人死亡。在死亡病例中,13人来自沙特,2人来自约旦,2人来自英国,1人来自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如果觉得《经常性耳鸣是怎么一回事》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