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尿毒症患者选药应慎之又慎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403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尿毒症为各类肾病病情恶化的终末阶段。伴随尿毒症的发生,病人在临床上表现有很多并发症,肾功能损害也极为严重。

1尿毒症患者选药应慎之又慎

如此导致尿毒症的治疗非常困难,而尿毒症病人为了控制这些并发症状和肾损害的进程,不得不每日服用大量治疗药物。那么,对尿毒症病人而言,在服用尿毒症治疗药物期间需要注意些什么呢?这是尿毒症患者需要高度注意的问题,一旦不小心服用药物不慎将会导致意外的发生。

尿毒症治疗用药关键在“慎”

相当多的尿毒症患者在肾病医院治疗时,本来在专家的指导治疗下,再配合饮食、控制血压等措施,是可以慢慢恢复的。但却同时非要服用以前一些药物,以为多药并进,可快速见效,结果反而欲速则不达。

实际上可以肯定的说,服用了很长时间而不起作用的药,在有专业医师指导治疗时,应完全依据医师的治疗就可以了。

最教人捏一把冷汗的情形是尿毒症患者把以前领到的旧药依自己的判断,照以往的剂量服用,殊不知他所需的药量会随着肾功能的变动而不同,例如糖尿病肾病的病人使用胰岛素会随着肾功能衰竭的变坏而逐渐减少需要量,如果仍照半年前的剂量使用就会导致低血糖昏迷甚至成为植物人。所以说尿毒症病人用药关键在一个“慎”字。

尿毒症治疗药物产生的反作用

尿毒症病人几乎天天需要服用药物,可是尿毒症病人的药理与一般人大不相同,如肾功能不全病人吃降尿酸药而全身皮肤脱落而致命,注射青霉素而引发癫痫,吃肌肉松弛剂变成昏迷不醒,不但使非肾脏专科的医生视尿毒症病人为烫手山芋,病人自己也常常无所适从。

实际上由于肾脏衰竭,尿毒症用药药物的吸收因为口服后胃的排空延长,肌肉注射时的吸收不良,都使得药效不容易掌握。即使顺利吸收后由于尿毒症病人会有水分堆积在体内的情形,使得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变的不足,再加上反复的透析也会使得某些药物从人工肾脏过滤掉。

由于尿毒素会使得药物不易与蛋白质结合,很多药物便会在正常的剂量造成尿毒症病人的中毒,例如注射正常剂量的麻醉止痛剂以及抗癫痫药物时导致呼吸停止。

即使一些经由肝脏代谢的药物其排泄不经由肾脏,但基于患者的肝脏功能也有功能低下的情形,还是需要小心的斟酌药量,如普拿疼不减量则常会使尿毒症病人肝功能异常。

尿毒症如何治疗?尿毒症患者在选择治疗药物需要注意写什么?以上做了一些介绍,总起来说,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方案要根据医生的医嘱来执行,不能擅自加减药物使用量或增减药物使用类型,毕竟患者不是医生,易发生意外情况。

2青霉素“怕酸”

临床上联合用药非常普遍,特别是社区和农村医生喜欢联合用药,比如将几种药放在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但其潜在的毒性反应或者减低药效的作用值得引起警惕。选择何种药物配伍使用,还是先看看各种常用药物的“口味”如何再作决定吧。

青霉素“怕酸”

青霉素在社区应用非常普遍,但是有些社区医生把青霉素和酸性药物配伍,导致药效减低或者毒性反应发生。

前几天,小张得了急性扁桃腺炎,咽喉痛得厉害,他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王医生给予生理盐水加青霉素800万单位和维生素C静脉滴注。3天过后,小张病情稍有好转,但是没有痊愈。

小张很纳闷:“上一次我也是这种病,用的也是800万单位青霉素,3天后就好了,这次怎么不灵验呢?是不是给我用了假药?”小张赶忙到市医院就诊,医生详细询问病情,并查看病历后发现了原因。

原来,导致这次用青霉素没有效果是因为王医生画蛇添足,本来急性扁桃腺炎用青霉素就够了,可是他加用维生素C,减低了青霉素的药效,因而延误了病情。

此外,青霉素最好单独应用,尤其注意不应和酸性药物同时应用,比如维生素C、氨基酸、谷氨酸钠等,输液时也不能用葡萄糖注射液溶解,否则会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减低药效或者发生毒性反应。

3青霉素

青霉素它不能耐受耐药菌株(如耐药金葡)所产生的酶,易被其破坏,且其抗菌谱较窄,主要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青霉素G有钾盐、钠盐之分,钾盐不仅不能直接静注,静脉滴注时,也要仔细计算钾离子量,以免注入人体形成高血钾而抑制心脏功能,造成死亡。

青霉素类抗生素的毒性很小,由于β-内酰胺类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而人类只有细胞膜无细胞壁,故对人类的毒性较小,除能引起严重的过敏反应外,在一般用量下,其毒性不甚明显.是化疗指数最大的抗生素。但其青霉素类抗生素常见的过敏反应在各种药物中居首位,发生率最高可达5%~10% ,为皮肤反应 ,表现皮疹、血管性水肿,最严重者为过敏性休克,多在注射后数分钟内发生,症状为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昏迷、肢体强直,最后惊厥,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各种给药途径或应用各种制剂都能引起过敏性休克,但以注射用药的发生率最高。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剂量大小无关。对本品高度过敏者,虽极微量亦能引起休克。注入体内可致癫痫样发作。大剂量长时间注射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毒性(如引起抽搐、昏迷等),停药或降低剂量可以恢复。

使用本品必须先做皮内试验。青霉素过敏试验包括皮肤试验方法(简称青霉素皮试)及体外试验方法,其中以皮内注射较准确。皮试本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约有25%的过敏性休克死亡的病人死于皮试。所以皮试或注射给药时都应作好充分的抢救准备。在换用不同批号青霉素时,也需重作皮试。干粉剂可保存多年不失效,但注射液、皮试液均不稳定,以新鲜配制为佳。而且对于自肾排泄,肾功能不良者,剂量应适当调整。此外,局部应用致敏机会多,且细菌易产生抗药性,故不提倡。

【英文简介】Penicillin (sometimes abbreviated PCN) refers to a group of beta-lactam antibiotics used in the treatment of bacterial infections caused by susceptible, usually Gram-positive, organisms. The name “penicillin” can also be used in reference to a specific member of the penicillin group Penam Skeleton, which has the molecular formula R-C9H11N2O4S, where R is a variable side chain.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

按其特点可分为 :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等。 青霉素分子结构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

抗绿脓杆菌的广谱青霉素:如羧苄青霉素、氧哌嗪青霉素、呋苄青霉素等。

氮咪青霉素: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

4尿酸高到什么程度需用药?

高尿酸血症是嘌呤代谢性疾病,尿酸(UA)结晶沉积到软组织所致的急性或慢性病变称为痛风。国际标准定义男性血尿酸水平>7mg/dl,女性>6mg/dl即为高尿酸血症。我国目前至少有高尿酸血症患者1.2亿。患高尿酸血症时,尿酸微结晶容易析出,沉积于血管壁,直接损伤血管内膜。另外,尿酸会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还可通过对小动脉的影响而加快脑梗死的发生。

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组织了相关领域专家就高尿酸血症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展开充分讨论,起草了我国首部《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疾病诊治建议专家共识(草案)》。《共识》指出:

理想的血尿酸浓度应控制在6mg/dl以下,高尿酸血症的治疗应包括改善生活方式、控制正常的血压、血脂和血糖,避免应用易使血尿酸升高的药物,以及降尿酸药物治疗。尤其对于高尿酸血症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并且血尿酸>471umol/L的患者以及无合并症但血尿酸值>530umol/L的患者,应接受降尿酸药物的治疗。

降尿酸药物主要有促进尿酸排泄和抑制尿酸生成两大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促尿酸排泄药物是立加利仙。

其起效和疗效均优于抑制尿酸生成的常用药物别嘌呤醇,一般服用6~8天后多数患者的血尿酸值可恢复正常。

坚持服药可使血尿酸水平维持在稳定状态,安全性良好,与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之间无药物相互作用,不会干扰体内核酸代谢和蛋白质合成,长期服用对血细胞没有影响,更适合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

5中风“害怕”青霉素?

加拿大专家的一项研究初步显示,65岁以上患有高血压的人群服用青霉素有可能使患中风的危险性降低50%。

加拿大传染病专家保罗·布拉萨德教授通过对近30000名65岁以上高血压患者的资料分析后发现,其中1888人患过中风。研究人员调查了他们的服药史,结果发现,那些服用青霉素的被调查者中风的几率大大降低。

研究人员解释说,青霉素预防中风的效果之所以明显高于其它抗生素,可能是因为它的抗感染范围更广,但上述研究结果还需进一步得到证实。因为导致中风的原因有很多,除高血压外,中风与吸烟、过量饮酒、家族病史等因素也有关。

如果觉得《尿毒症患者选药应慎之又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