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6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慢性肾炎怎么办,慢性肾炎要如何治疗呢?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

1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

中医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疾病。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其中以脾肾亏虚最常见;邪实主要以湿、热、瘀、毒为主。若湿热困于腰部,可致筋脉弛缓,经气不通,表现出腰痛。若热邪盛于下焦,脉络受损,血渗膀胱,则可导致血尿。脾虚而后天之本不充,日久及肾,肾虚温煦滋养失职,必使脾气匮乏,两者常相互为患,不能截然分开。无论外邪伤及脏腑或脏腑本身虚损,均可致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

慢性肾炎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慢性肾炎发展的不同阶段,临床症状进行辩证治疗,肺、脾、肾三脏共同调理,使其得到彻底根治。

脾肾阳虚型面色暗黄,腰部冷痛,下腿萎软,倦怠乏力,大便干燥,舌淡苔薄,脉细或细涩。治宜温补肾阳。

脾肾气虚型症见神疲乏力,腰酸腿疼,不喜欢进食,总是感觉想喝水却喝不下,面色萎黄,舌头上甚至有瘀斑,脉弱。治宜补脾益肾,祛瘀活络。

气阴两虚型症见四肢无力,口干欲饮,患者较喜欢喝水,尿色黄赤而少,甚至出现红色,头晕,面色潮红、舌红或暗红少苔,脉细数或弦细数。治宜益气滋阴。

肝肾阴虚型症见口舌干燥,手与脚经常发热,头晕耳鸣,腰以下比较酸,腰如针刺,心烦失眠,小便黄赤,脉细数。治宜滋养肝肾之阴。主要以强肾的重要为主。

2中医治疗慢性肾炎气阴两虚证

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就是慢性肾炎了,此病给无数患者不但带来了身体上的痛苦,还有精神上的折磨,慢性肾炎手术治疗成为了目前医疗界最普遍的治疗方法,不但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术后恢复起来也比较快,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手术作为慢性肾炎治疗的方法。

急性伤阴的成因主要有过热、过汗、过利、过吐、过泻、过耗等。慢性肾炎的成因主要与过热和过耗有关。过热是指高热导致水分蒸发,如外感署热燥火等温热病邪,直接消灼津液,或迫津外泄而致津液损伤。所谓“热之所过,其阴必伤”。亦即“壮火食气”之意。《温热经纬》也说“盖热病未有不耗阴者”。过耗指过服辛温燥热的药物导致代谢过亢而使水分消耗,如大量应用激素等。《金匾要略•肺痰》中将之总结为“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

慢性杂病以正气亏虚为主,且病程长,由于脏腑虚损久虚不复,气血津液生化乏源,所以气阴两伤在所难免。且常与其他虚证并存。慢性虚损所致的气阴两虚也可出现因虚致实、虚实夹杂的情况。因失治误治直接损伤气阴。或因过服辛温燥热之品,或误用汗下之法。长期使用抗癌药放化疗,不当使用抗生素、过用激素等常见气阴两虚证侯。素体气阴不足;或素体阴虚而被劳倦所伤:或素体阴虚而又伤于温燥等,皆可出现气阴两虚之证。因此体质因素不可忽视。气阴两虚证是一种复合证侯,即气虚与阴虚的表现同时并见。慢性肾炎中本证多见,且呈增长趋势。气阴两虚证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凡可以导致正气亏损的均可以成为慢性肾炎病因。

慢性肾炎是引发的并发症种类繁多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多数人选择了慢性肾炎手术作为治疗疾病的最佳方法,但是在手术的同时,患者们也不能忽视手术后的慢性肾炎护理工作,否则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慢性肾炎的治疗亦离不开这一原则。慢性肾炎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期,以邪气盛实为主,当急则治其标,以祛邪为要。慢性肾炎的恢复期以正气虚弱为主,当扶正为先。在慢性肾炎的发展过程中,多虚实寒热夹杂,病机错综复杂,故在其治疗中还当注意标本兼顾。认为着眼于湿与瘀的病理症结,治疗应抓紧时机,及时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以澄源,使邪去而正复。正气已衰时应以驱邪扶正,标本兼顾为法。

人体为一有机整体,《景岳全书》里有久病及肾的论述。乙癸同源,精血互生,肾精不足则肝血难生。肝血亏虚则肾精难养。又肾阳衰则脾阳失煦,脾阳不足,水谷失运,阴寒内生,损及肾阳。慢性肾炎的治疗需运用整体论治的理论指导辨证。整理时振声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经验指出:肺主皮毛,宣发卫气以固护肌表。若肺气虚损,易致外邪侵袭,不能通调水道,水泛肌肤而致水肿;由于金不生水,影响肾的封藏而使蛋白尿加重。因此不应忽视治肺法。慢性肾炎病程冗长,变化复杂,加之患者情志难舒,鲜有不波及于肝者,故治肝之法亦不可忽视。

3慢性肾炎的中医治疗

慢性肾炎因其主要症状不同而属中医水肿、虚劳、腰痛及眩晕的范畴,发病以正虚和标实相兼多见。以正虚为主者,可见肺、脾、肝、肾的亏损,以脾、肾亏损多见;标实为主者,以湿热、瘀血多见。患者常虚实夹杂,故要标本兼治。

常见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如下:

1、肺肾气虚,水湿内聚

主要表现为:面黄浮肿,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活血。方选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药如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泽泻、益母草、泽兰、蝉衣、僵蚕。

2、脾肾气(阳)虚,水湿逗留。

表现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浮肿,遗精、阳痿或月经失调,甚则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以健脾补肾,利水活血为治疗原则。方选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菟丝子、淫羊藿、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当归、川芎。畏寒肢冷者,加炙附子、桂枝。

3、肝肾阴虚,湿热内蕴

表现为: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梦遗或月经失调,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活血。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龙、钩藤、丹参、益母草、当归。

4、气阴两虚,瘀血内阻

临床表现为:面色少华,气短乏力,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伴咽痛,舌偏红、少苔,脉细或细数。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活血。方选参芪地黄汤加减,药如黄芪、太子参、生地、山茱萸、女贞子、丹皮、茯苓、山药、泽泻、丹参、益母草、当归。

治疗慢性肾炎,一定要坚持服药,即使病情完全缓解,也要继续治疗观察一个较长时期。慢性肾炎的疗效评价,不应当只看尿蛋白及血尿的改善,更应当重视肾功能的进退变化。

4慢性肾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慢性肾炎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炎症,而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目前,慢性肾炎的病因还不明确。可以确定的是,感染可能引起慢性肾炎的急性发作,如泌尿系统感染、呼吸系统感染等。

慢性肾炎会导致肾炎综合征,如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等。蛋白尿和血尿可能单独出现,也可能合并出现。蛋白尿的泡沫较多、尿液混浊、颜色较深,严重的血尿则可能肉眼就能看见尿液中的血色。

慢性肾炎患者可能出现双下肢或眼睑水肿,严重的还会出现全身水肿的情况。如果水肿程度严重,还可能导致肠道等出现问题,影响日常饮食。

很大一部分慢性肾炎患者会出现肾性高血压,引起头晕等症状。此外,腰酸、腰疼、腿软、全身酸疼、乏力等,这些也是慢性肾炎患者的常见症状。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对慢性肾炎患者,通常是分型而治。慢性肾炎分为阴虚、阳虚、气血两虚等多种类型。对阴虚型的慢性肾炎患者,滋阴补肾是最主要的;对阳虚型的患者则以补肾助阳为主,在汤药中可添加附子、肉桂、干姜等热性药材。除了中成药以外,中医以汤剂为主,可以通过调整中药的配伍来达到分型而治的效果。

5中医分型治疗慢性肾炎

本文介绍了关于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一些方法,对于患者来讲,应该尽量的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这样对慢性肾炎的治疗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

中医在治疗慢性肾炎有着非常的的优势,中医一般在治疗慢性肾炎时,首先了解下患者的具体症状,根据症状来判断患者体内五脏的状况,并采用一些要来进行调理。

对于慢性肾炎患者经常会出现肝肾阴虚,湿热内蕴、肺肾气虚,水湿内聚、脾肾气(阳)虚,水湿逗留的现象。

中医会分别对其进行下药治疗。

一、当患者出现肝肾阴虚,湿热内蕴,一般表现为头晕耳鸣,两目干涩或视物模糊,腰膝酸软,梦遗或月经失调,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这时,中医一般都会采用一些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活血的药物,例如方选杞菊地黄汤加减,药如生地、知母、女贞子、枸杞、菊花、牛膝、地龙、钩藤、丹参、益母草、当归。

二、当患者出现肺肾气虚,水湿内聚时,一般表现为:面黄浮肿,气短乏力,腰膝酸软,易感冒,舌淡、苔白,脉细弱。

这时,中医一般会采用治宜益气固表,利水活血的原则,进行挑选药物,例如一些方选玉屏风散和防己黄芪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茯苓、泽泻、益母草、泽兰、蝉衣、僵蚕。

三当患者出现脾肾气虚,水湿逗留时,一般会表现为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纳呆便溏,浮肿,遗精、阳痿或月经失调,甚则畏寒肢冷,舌淡胖,有齿印,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这时,中医一般都会采用以健脾补肾,利水活血为治疗原则,进行选药,例如四君子汤合五子衍宗丸加减,药如党参、黄芪、白术、枸杞、菟丝子、淫羊藿、山药、茯苓、泽泻、车前子、当归、川芎。

如果觉得《中医治疗慢性肾炎的方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