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小儿肛裂与饮食的关系

2023-06-10 分类:百科

TIPS:本文共有 313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排便习惯与肛裂的关系,为什么会得肛裂,排便习惯与肛裂有什么联系,其中又有哪些细节要注意的?请阅读以下文章的详细解析。

1小儿肛裂与饮食的关系

小儿肛裂的发生是因为什么?其实小儿肛裂的发生,主要是因为,大便过于干硬,或者是大便中隐藏有硬物,容易拉伤肛管直肠,从而形成感染,这主要还是和小儿的饮食习惯有关,改善小儿的饮食习惯,就能够良好的预防小儿肛裂的发生,具体详情请看北京东大肛肠医院专家给大家介绍。

中医学认为婴儿胎热瘀血滞结或胎前孕母积热致胞热,生产后受风邪缠绵于大肠,或者肛门湿寒气凝,怒叫气结聚于下而成痈肿,破溃而成瘘,进而患上这种让人饱受折磨的疾病。

肛裂的临床表现为排便时和排便后肛门剧痛,婴儿因此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处于生长发育最快时期的婴儿患了肛裂,父母只要及时采取措施,可很快治愈。

1、母乳喂养。母乳中主要是乳白蛋白,容易消化吸收,所以吃母乳的婴儿大便较软。

2、培养孩子的定时排便习惯。家长要培养孩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同时每天让孩子摄取一定量的水分和含纤维素的新鲜蔬菜,有助于保持孩子的大便通畅。

3、保持局部清洁卫生。小儿发生了肛裂,父母应在小儿每次大便后用柔软的卫生纸轻轻擦干净,之后用1:5000的高锰酸钾(PP粉)温水溶液坐浴10-20分钟,能起到局部消毒和加速裂口愈合 的效果。

4、局部烧灼治疗。对肛裂反复发作、时间较长的小儿,父母可在医生指导下用20%的硝酸银局部烧灼,然后用沾有生理盐水的棉棒擦去多余的硝酸银,每天一次,肛裂会很快愈合。

2教孩子排便必看的常识

教宝宝排大便的注意事项

·脱去孩子多余的衣物或尿布,可以简化很多问题。

·大便后,给孩子用卫生纸把屁股擦净,女孩子一定从前向后擦。

·把卫生纸放在便盆里,再用水把他们一起冲干净。

·擦净便盆上的粪迹,然后用水冲净,最后用消毒水冲洗。

·不要忘记洗手。

·不要强迫使孩子坐便盆,这只能起到相反的效果,下—次要求孩子坐便盆时,孩子公然反对或是大发脾气。

不要强迫,过几天等孩子忘记此事后,很自然地要求他坐便盆。

3老人保健养生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老人采取蹲位时大便容易出现意外,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这是因为:蹲位时下肢血管严重弯曲,股动脉的弯曲度小于40度,造成血流障碍;再加上排便时用力,腹压升高,使心脏排血的阻力增加,血压和心肌耗氧量也随之增加:血压急剧上升,易诱发脑溢血;心肌耗氧量增加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另外,老人久蹲突然站起,易产生一过性脑缺血。所以,老人蹲便易导致昏迷不醒、偏瘫,甚至猝死的可能。

而坐便虽下肢血管也弯曲,但股动脉的弯曲度在90度左右,血流可与平时一样保持畅通。这样就不会引起血压升高,可减少中风等意外的发生。

为了避免排便时发生意外,老年人还应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每天多吃些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的食物;多饮水;适当锻炼,促进肠蠕动以帮助排便:便秘者可使用开塞露等润滑剂。

4排便习惯改变,需警惕肠道癌症

排便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排便反射,由直肠感受器通过传入神经到达中枢神经(大脑),再经传出神经到达直肠感受器,引起排便冲动,并且经内脏传入神经至第一腰椎的排便中枢,还有直肠、盆底肌肉参与形成反射通路来完成排便过程。这其中某一环节受阻都会影响人的排便活动。

所谓大便习惯改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改变。

排便感觉:粪便是食物经消化吸收留下的残渣,形成粪团,经肠蠕动进入直肠,直肠的压力感受器引起便意,表现为下腹胀满、肛门坠胀,这种感觉在粪便排出体外后随即消失。人们的这一生理活动过程是一种轻松带喜悦感的过程,少数情况下有短时肛门坠,瞬间消失。

排便频度:每日排便次数,正常成人每日为1~2次,少数人隔日1次。排便每周少于2次,应视为便秘。

粪便性质:这里主要指粪块的干或稀,通常为成形软便,偶尔出现干或稀便亦属正常,往往与饮食活动和精神因素等有关。

大便习惯改变是没有原因的大便习惯改变,而且持续加重,这就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将大便习惯改变视为大肠癌的一个早期表现。当无原因便次增多,无论是干便或稀便,若同时伴有排便不尽,说明盆底和直肠神经肌肉受到刺激,此时又有大便带血,应及时送医院就诊,切不可自认为痔疮发作而延误治疗。医生在得到上述患者陈述后,必须做肛门指诊,必要时施行肠镜检查,以排除直肠炎症、肿瘤等疾病。

5排便习惯改变小心是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在大城市,它已成为恶性肿瘤的“老三”。以上海为例,30年来,病人人数增加了5倍多,而且,年轻人的发病率大幅度上升。更严峻的情况是,很多人发现结直肠癌时多为晚期,治疗效果欠佳。

大便习惯改变,要警惕

要提高结直肠癌的疗效,关键在于早期发现与治疗。结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是便血(占48%~68%)和腹痛(占21%~55%),这一般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另一种症状——大便习惯的改变,由于司空见惯,则未能引起人们的足够警惕。

事实上,大便习惯的改变(包括腹泻、便秘、便频、腹泻便秘交替)在结直肠癌病人中并非少见,如上海的数据:结直肠癌病人中,出现便频者达28%~50%;而广州的数据显示,腹泻及便频者达15%,以便秘为突出症状者亦时有所见,特别是直肠癌病人,可高达60%。

一般来说,健康人的排便次数为每日1~2次,或1~2日1次,多为成形便或软便;少数人的排便次数可达3日1次,粪便多为半成形或腊肠样硬便。

结直肠癌病人,如果肿瘤刺激肠黏膜导致体液渗出,渗液在肠腔内积存过多而刺激肠道蠕动增加,就会出现腹泻。若肿瘤伴发炎症、坏死并引起肠腔阻塞,则会延长粪便的通过时间,引发便秘。

腹泻或便秘,由肿瘤位置决定

产生腹泻还是便秘,主要与肿瘤在结肠的位置有关。腹部右半侧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部分横结肠)肠腔较宽大,移动性较大,故早期癌症多表现为腹泻(约20%),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而腹部左半侧结肠(包括部分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因其肠腔不如右半侧结肠宽大,且乙状结肠肠腔狭小,又与直肠成锐角相连接,故一旦长有肿瘤,多出现顽固性便秘,也可有便频,容易发生慢性进行性肠梗阻。

肿瘤出现在直肠(直肠癌)时,肿瘤表面的溃疡继发感染刺激直肠,会导致便频,每日总想排便,可达十余次,且所排出的粪便变细,带黏液,量也甚少。病人常有排便不尽感。

当然,排便习惯的改变亦常受到饮食质量及种类、多种常用药物、致病微生物感染乃至精神情绪的影响。但排除这些因素而发生持续性、顽固性腹泻(含便频)或便秘者,尤其是那些以前没有肠道症状的人,以及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定期肠镜检查很必要

结直肠癌虽然病因仍然不明确,但是,我们已经掌握了它的发生发展规律,结直肠癌并不是直接从正常的肠粘膜变化而来的,从正常的肠粘膜到肠癌还要经过一个癌前病变阶段,也就是肠息肉阶段,这一阶段大概需要2-7年时间。只要能在这一阶段查出并切除肠息肉,也就能阻断癌变进程,避免癌症的发生。大便潜血拭验、直肠指诊检查和电子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的可靠手段,电子肠镜还能同时进行肠息肉切除。因此,只要定期进行肠镜检查就能有效地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肠镜检查在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某些特定人群中已列为常规体检项目。对癌症家族成员,既往有肠息肉病的人,经常有胃肠不适症状的人,以及45岁以上的正常成年人要求每年作一次大便潜血拭验和直肠指诊检查,每隔2-3年作一次电子肠镜检查,这样就能够发现绝大部分的结肠癌的癌前病变,还能切除肠息肉,使我们免于结直肠癌的困扰。因此,我们说结直肠癌是可以预防的。

如果觉得《小儿肛裂与饮食的关系》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