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的周培公 最后结局怎么样了(真的不得善终)

2023-07-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0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不得善终?这就言过其实吧,周培公是在盛京提督任上病故的,康熙将清朝龙兴之地盛京交给周培公管理,是明贬暗升,康熙其实还是很看重周培公的。

小说与影视剧中的周培公

(剧照: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在京师集市巧遇殿试失意的周培公)

在小说和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周培公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被很多人看作是康熙身边第一大谋臣。年轻的周培公满腹经纶,志在为国效力,康熙皇帝少年时代的良师益友伍次友(小说虚构人物)向武英殿大学生纳兰明珠推荐周培公进京求取功名,却因为在殿试中因没有避康熙“玄”字讳而被赶出考场。

心灰意冷的周培公流落京城接头,却偶遇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帝,一番交谈后康熙认定周培公是难得的辅国之才,遂对他委以重任,成为康熙身边最重要的谋臣。立下了诸多功勋。但康熙对周培公的重用却引来了不少满臣的不满,为了保护周培公,康熙不得已将他调往盛京担任提督,周培公最后病死在那里,临终前,向康熙献自己花十年之功而绘成的大清地图《康熙皇舆全览图》。

可以说小说与电视剧是严重夸大了周培公,把他比作如曹操心腹谋臣郭嘉,刘备军师诸葛亮,给很多人带来了不少误解。岂不知康熙朝人才济济,满汉名臣众多,周培公在这些人当中并不算很突出,他一生最大的功绩也只是三藩之乱中劝降陕甘提督王辅臣。至于康熙拜谒祖陵,在盛京提督府看望病中的周培公,周培公向康熙献上自己花费十年心血绘制而成的《康熙皇舆全览图》这感人的一幕,其实也是小说杜撰的。历史上确有《康熙皇舆全览图》,但不是周培公绘制的,而是康熙皇帝授意西洋传教士所制,完成于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

历史上真实的周培公

(周培公剧照)

如果周培公是康熙朝重要的谋臣,那么记载他生平事迹的史料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但事实是,仅在《清史稿·图海传》中附有他的小传,《清圣祖实录》也仅有短短百余字对他生平的记录,其他资料则散见于《湖北先贤诗佩》、《钟祥县志》、《平定三逆方略》、《湖北诗征传略》、《国朝名世宏文》及其家乡发现的一些碑文等。如果真如小说影视剧那样周培公有经天纬地之才,史料又怎么会如此匮乏,可见,小说家言明显是夸大了周培公。

周培公本名周昌,字培公,湖北荆门人,他幼年丧父,十岁时,李自成大军攻打荆门,其母殉难而死,无依无靠的周培公做了州卒小吏,不久依附显赫者进入京城,担任内阁供奉。这一点,完全和小说与影视剧描述他参加殿试触犯康熙帝名讳而被逐出考场,流落京城巧遇康熙帝不同。也就是说,周培公刚刚入京时和康熙帝毫无交集,如果没有后来三藩之乱劝降陕甘提督王辅臣之事,无所依靠的周培公可能只能当着芝麻京官,领着卑微薪水过完一生。

康熙十三年(1674年)初,经过多年准备的平西吴三桂联络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发动三藩之乱,并成功的策动清陕甘提督王辅臣响应叛乱,这样,吴三桂等人有了王辅臣这一得力帮手,一时军势大振,一路势如破竹,很快便兵进湖南,锋抵武昌。

王辅臣的加入,无疑对清军是极为不利的,倘若让吴军北上与王辅臣汇合,叛军势必实力大涨。叛军一旦西出潼关,则中原大门洞开,将危及京师。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图海为大将军,总领10万清军征讨王辅臣。

(剧照:陕甘提督王辅臣)

王辅臣与吴三桂南北遥相呼应,拥兵自重,并不把图海和清军放在眼里。彼时,周培公正作为图海的幕僚随军出征,当时吴三桂正与清军胶着在湘鄂,并未从云南取道四川与王辅臣会和,周培公可以利用王辅臣孤军固守陕甘之机对他进行招降,这样清军兵不血刃即可平定陕甘叛乱。当时,王辅臣手下参将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都是周培公同乡,二人曾屡劝王辅臣投降,但王辅臣始终犹豫不决,两人将内情偷偷写成信密送给周培公。由此,更加坚定了周培公招降王辅臣的决心。

周培公面见图海,希望自己能亲入虎穴,对王辅臣晓以大义劝其投降,正在为是战是固守不出而烦恼的图海见周培公有此勇气,大喜,星夜写奏本送至京师。康熙皇帝当即派人传谕周培公至京师,帝臣二人在乾清宫闭门相谈(这估计是周培公第一次单独和康熙皇帝谈话),康熙帝非常赞同周培公的设想,嘉封周培公为参议道台、衔一品,赐穿黄马褂,携带谕降诏书,前往平凉招抚。

带着康熙帝招降诏书前往平凉的周培公果然不辱使命,成功的令王辅臣举城投降,并悉数交出陕甘之兵,给了吴三桂等叛军以致命一击。

兵不血刃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不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胁,而且剪除了吴三桂在西北的羽翼,立下如此大功,周培公的身份地位一下子得到了突飞猛进。然而,对周培公成功劝降王辅臣也不可过分解读和渲染,因为三藩之乱的重点始终是叛乱首恶吴三桂,王辅臣降否都不能影响大局,吴三桂还是将叛乱坚持了很多年。

平定王辅臣陕甘叛乱,论功行赏,不少人都认为周培公有机会进入中枢,成为京官要员。但现实是,大将军图海奏请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为山东登莱道道台,仅此而已,他最终未能凭借这一殊功跻身京城官场,被外发到地方。而且,周培公在登莱道道台任上因与总兵官意见不合,难以继续共事,在任仅三年便辞官回到荆门老家。

再复起用,十年盛京提督

(周培公画像)

赋闲在家八年后,清朝又遇内乱。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领噶尔丹率众反清,西北震动,这一次的叛乱丝毫不亚于上一次的三藩之乱。心忧国家的周培公虽然是平民之身,但他仍不时关心朝廷政事,噶尔丹叛乱,满腔热血的周培公,星夜奋书,写下平叛“条呈”派人送到京师,康熙皇帝阅览后,大为高兴,又想起了八年前周培公成功劝降王辅臣之事,觉得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决定再复起用他。

但是,当时正值满汉大臣关系紧张的时候,而且京官里面也没有什么理想官职可以安排给周培公,康熙皇帝便再一次将他外放历练,这一次是在清朝龙兴之地,旧都盛京(今沈阳),周培公被委任为盛京提督(正二品)。

尽管最终还是没能进入内阁中枢,但盛京提督这一重要的官职,已经是康熙皇帝对周培公最大的肯定,在清朝所有的地方提督中,盛京提督因其地位特殊,始终是一个荣誉大于权力的极其重要的职务,在盛京提督之上的盛京将军,实有总揽辽宁地方军民事务之大权。在这之前,鲜有汉人出任盛京提督之职,虽然在条件上来看,冬季天寒地冻的盛京实在是身体上巨大的考验,但周培公在盛京提督任上,一干就是十一年。

康熙四十年(1701年),70岁的周培公卒于任上。死后,史料未见对其谥号记载,周培公与康熙之间的关系,也不大可能像小说和影视剧演绎的那样充满浓浓的君臣之情,《清史稿》对周培公也仅以“好奇计”盖棺论定,倒是他的前上司图海给予了他很高的评价“(周培公)为母舍身之孝,为国忘躯之忠”。由于史料上的匮乏,我们很难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的周培公,但他的结局并非谣言所云“不得善终”,而是“卒于任上”,至死都是清朝正二品官员。

如果觉得《帮助康熙平定三藩的周培公 最后结局怎么样了(真的不得善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