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小康人物」崔玉涛:我不是“崔神”

2023-07-0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47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 | 《小康》·中国小康网记者 简宏妮

每天更新两条微博,内容文字要一个字一个字亲手写,微博粉丝超过八百万的儿科医生崔玉涛,被很多家长形容为“成为妈妈最初几年里最能带给我安全感的人”。

儿科医生崔玉涛微博上有超过八百万粉丝,绝大多数都是孩子家长。

他从互联网诞生之初开始写科普文,2009年起每天雷打不动更新两条微博,解答网友们的各种育儿困惑。他还出版了图文并茂、浅显易懂的科普书,如今这些书也会出现在年轻儿科医生的抽屉里。

崔玉涛从医至今的36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大家的育儿知识却遭遇了断层——以往上一辈口口相传的养育经验似乎不奏效了。微量元素、免疫力、湿疹、辅食……大量的新名词为新手父母们带来了新的知识,也裹挟着源源不断的焦虑。

而崔玉涛,就是那个能治新手父母焦虑的人。

摄影/宁颖

从治患儿到育家长

在北京太阳宫一栋写字楼大堂的底商,有一块小小的蓝色牌子,上面写着一行字“崔玉涛诊所”。诊所分为两层,地下一层是口腔科、X光室、检验科、药房和眼科,地上一层是疫苗接种、B超室、耳鼻喉科和诊室。不同于传统医院大面积的白墙,诊所墙壁上有彩绘画,走廊里是彩色的沙发,沙发上硕大的玩偶憨态可掬。

2016年至今,崔玉涛带领他的医生团队,为来自全国的家长提供儿童健康服务。崔玉涛每周出诊两天,他的号需要提前一个多月才能挂上,在30分钟的接诊时间里,有10分钟给孩子做诊疗,20分钟用来跟家长聊天。“我们聊的不是单一的健康知识,而是在不同场景下,家长以什么样的心态和方法去应对孩子的健康问题。”他对“崔玉涛诊所”儿科医生的定位,是“家长的健康管理助手和指导者”。

崔玉涛透露:“近期我们团队服务对象上有一个变化,从怎么养孩子,转移到如何育家长上来了。”

作为最早一批从公立医院辞职到私立医院,又创立了自己诊所的儿科医生,崔玉涛的育儿经总是具有前瞻性。提出“育家长”的概念,暗合了当下年轻父母养育时“问题总是比疾病更多也更棘手”的社会现状,他好像总是能够抓住父母们在育儿过程中的软肋。

然而上世纪80年代,在崔玉涛成为儿科医生的头几年里,他在北京儿童医院急诊科,经历的则是日复一日地“从生命线上抢孩子”。

崔玉涛还清楚记得他遇到的第一个病人是一个昏迷的孩子,昏迷的原因居然谁也不知道。当他和同事们闻到孩子衣服有一股有机磷味道,询问后才知道:家长在夏天怕棉衣棉袄发霉,给衣服撒上敌敌畏存放起来,等冬天穿的时候,随着身体出汗,毒性物质溶解后通过皮肤吸收慢慢渗透,导致慢性中毒。等孩子昏迷送到医院时,毒性物质已经渗入到了神经。这件事让崔玉涛又震惊又难过。

1985年进入北京儿童医院ICU,头三年里崔玉涛几乎没回过家,哪怕他家就在医院的隔壁。每一天,他都和同事们应对一桩又一桩突发事件,面对一个又一个危重患儿。

随着卫生条件逐步改善,科普工作做得越来越多,过了一个时期,崔玉涛发现儿童医院ICU里的危重患儿变少了——脑膜炎、有机磷中毒、金葡感染一下子都灭绝了,“就好像以前非常拿手的题突然不考了”。

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问题:白血病、肾衰竭、红斑狼疮等以免疫系统为中心的疾病越来越多。早产儿越来越多,且体重越来越轻:“以前救活1500克的早产儿就非常不易了,后来慢慢地救活了500克的早产儿。”儿童医院ICU被拆分成了新生儿ICU和儿童ICU,感染性的疾病减少甚至灭绝,儿科医生们又要面对新的难题。

医院里在发生这样的变化,万千家庭也在变。生养孩子这件事,从一个普遍的自然现象,变成了一项需要用科学来武装的技术活儿。

2001年,崔玉涛离开工作了16年的北京儿童医院去了北京和睦家医院。这期间他有了更多的时间去跟家长沟通,了解他们的困惑和焦虑,反过来再为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近十年,崔玉涛发现门诊的风向又变了,“疾病越来越少,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心理问题”。他发现,在家长和医生之间,出现了一个特别大的交流障碍,家长拿问题去找医生,医生拿疾病跟家长交流,当问题被贴上疾病的标签,家长们变得越来越焦虑。

崔玉涛心中理想的儿童健康管理,也是他和他的团队正在实践的,是为孩子提供纵向的随访式的健康咨询,动态全方位追踪一个孩子的成长问题。

从写第一条微博给自己的定位是“育儿”,到现在崔玉涛始终初心未改。早期救治患儿的经历,似乎带给他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养育难免棘手,恰是因为棘手,需要父母有更系统的知识储备和更高级别的健康商数。“我们不是要把家长培养成家庭医生,而是让他们理解孩子的健康。”

一个儿科医生的触网和破圈

网络上有一档母婴类纪实游记视频节目,叫《崔游记》,这档节目的主角便是崔玉涛。

节目里的崔玉涛脱下了白大褂,不再解答健康医疗问题,而是出现在母婴店、商超的母婴区、母婴产品的工厂或实验室,分享世界各地优质的母婴产品,了解母婴产品背后所蕴含的新科技。

这大概是崔玉涛和商业走得最近的节目了,除此之外,他在直播中拒绝为除自己参与研发的产品之外的任何产品带货。每周他都会有一场直播,但在这一个小时的直播里,他只是安安静静地宣讲健康知识和解答养育困惑。

有人说,崔玉涛是儿科医生里“商业化”最成功的例子。他说:“我如果想赚钱,就不必走一条这样艰辛而漫长的路。”他说的,是36年一线儿科临床经验和20余年孜孜不倦各种形式的育儿科普。

崔玉涛出生在北京一个医生世家,他的外曾祖父曾是御医,奶奶是教会学校的护士,耳濡目染之下,崔玉涛和两个姐姐都做了医生,仿佛从医是一种家族使命。上世纪80年代初期,崔玉涛考大学填报志愿,十个志愿全部是医学,最后被首都医科大学儿科系录取。

参加工作的前5年里,不少同事因为受不了高强度高压力,选择了辞职,崔玉涛一直坚持了下来。学儿科原本不是崔玉涛的第一志愿,但做了儿科医生后,那种“救治一个孩子就是救了一个家庭”的成就感,让他找不到理由退缩。

在儿童医院ICU,年轻的崔玉涛深刻感受到科普的重要性,有机磷中毒、电解质脱水、食物意外,很多伤害事件在他看来都是可以避免的。

1998年,摇篮网找到崔玉涛的导师,希望能由儿科医生出面写科普文章,导师推荐了他,这是崔玉涛第一次“触网”。他还记得第一篇网络科普文的内容是如何处理发烧。后来,他又陆续给杂志、报纸写,再后来就是博客、微博。

微博刚兴起来时,崔玉涛并没有立即入场,等到了2009年11月23日,崔玉涛决心写微博时,给自己定的任务就是“一天更新两条”。他每一个字都自己写,以至于有人提醒他“你这样写红不了的”。也许是因为“压根就没想红”,他的默默耕耘慢慢有了效果,粉丝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马伊琍、白百何等明星妈妈,也通过关注他的微博来育儿。

在互联网时代,做科普的儿科医生很多,崔玉涛的科普让人轻松,容易接受。崔玉涛特别知道如何从家长身上汲取知识,一方面把他们提出的问题当回事,去钻研解决,另一方面也会跟各个专业领域的家长们请教。玩具设计、儿童服装、儿童食品领域的专业人士,都成了他沟通的对象。在他们身上,他了解了跟儿童相关的产业如何运转、产品如何被设计、对儿童来说什么样的产品安全系数最高。

崔玉涛这一代被教科书培养起来的儿科医生,面临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新月异的变化,是源源不断涌进来的海量信息和被海量信息冲击的焦虑的家长们。崔玉涛敢于打破教科书,也敢于“破圈”,看起来他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儿科医生,但他又始终未偏离儿科医生的核心,甚至做科普这件事,也是崔玉涛作为一个儿科医生的本能。“医生如果想要做好健康管理,必须踏出医学的范畴。”

近几年崔玉涛回儿童医院,发现一些年轻医生的抽屉里有他的书。他们说:“现在光看教科书不行,得教科书和育儿书一起看才能解决家长那些问题。”这让崔玉涛感到很欣慰。

“很多人说崔大夫说的话让人感觉舒服,不是因为我水平多么强,而是我琢磨、探索这个事已经这么长时间了,有了积累了。”至于网红、大V、崔神,崔玉涛对这些称呼都不走心。有时候去参加活动,主办方问“如何介绍您”时,崔玉涛会说:“怎么都行,但必须有的一个头衔是儿科医生。”

在崔玉涛诊所,没有人叫他崔总、董事长、老板,大家都叫他“崔大夫”,他觉得这是他一生最珍爱也最重要的标签。

当了爷爷之后

最近这一年多,崔玉涛的周末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随着宝贝孙子的到来,每周五晚上,他和夫人的身份从儿科医生变成了爷爷奶奶。他需要亲自将小不点哄睡后,才有时间看文献、刷微博。

看起来,这项工作并不具有挑战性,毕竟他是网络上教众多妈妈育儿的“崔神”。可是崔玉涛说,在关于孙子的养育问题上,他和夫人都只是辅助者,主导者是儿子儿媳,就连是否给孩子看电子产品这样的小事,也要商量着来,“如果儿媳妇说一眼电视都不能瞥,那我们家就不开电视”。

20多年前,崔玉涛初为人父,由于工作忙,儿子是跟着他在医院长大的。现在想起来,崔玉涛会感叹那个时代的父母“心大”,尤其他所在的ICU是感染高发的科室。但也许正是因为“不那么干净”的环境,让儿子的抵抗力特别好,几乎很少生病。

有了孙子之后,崔玉涛也会把诸如“不能养得太干净”这种建议讲给儿媳妇听,但他始终坚持全家养育观念一致、以妈妈为中心的隔代养育原则,“在孙子出生之后,我就很认真地把角色给改变了。我们只做辅助,只给建议,不做决定”。

崔玉涛的孙子2019年底出生,紧接着是疫情,由于减少了出差,他有了更多的时间陪伴孙子。时隔20多年再亲手养育一个孩子,崔玉涛除了感受到第三代带来的天伦之乐,也发现跟网友有了更多的共鸣,有亲身经历,甚至有照片为证,在给网友传授一些知识时,群众基础强大的崔大夫,好像又能多给网友派发一颗“定心丸”了。

做了爷爷的崔玉涛,并不服老。他依然坚持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花至少40分钟的时间锻炼。除了每周两天的出诊和诊所的日常管理,他一个字一个字亲手写科普,在网上做直播,带领崔玉涛儿科医生团队制定儿童健康管理的规范和流程,并将它们传授给基层的医院。未来十年,他想培养更多的年轻人,如果把团队比作一条项链,他希望自己不是宝石,而是能把大家串起来的链条。

曹颖是崔玉涛诊所的员工,她做了妈妈后成为崔玉涛的粉丝,后来辞去工作从粉丝变成员工。今年年初育学园业务方向调整后,曹颖的岗位调整到了诊所。曹颖的孩子上小学后,崔玉涛给了她灵活的工作时间:“我希望员工带着轻松的心态工作,如果家里尤其是孩子安排不好,员工是没法好好工作的,只要他们能把本职工作做好就可以,而不是在这里耗时间。”曹颖说:“崔大夫是个好领导,他始终觉得家庭比工作重要。”在崔玉涛的团队里,像曹颖这样跟着他多年的有很多。

姜黎2014年开始关注崔玉涛,那时候她刚生完孩子,虽然爸爸是老中医,婆婆是退休护士,但在养育孩子的时候,她仍然手足无措,即使最亲近的人也无法减轻她的焦虑。身边的朋友纷纷推荐崔玉涛,于是便“入坑”了。今年姜黎的孩子已经7岁,她已经不需要再去崔玉涛微博上翻看那些事无巨细的养育常识了,但她仍然形容崔玉涛为“成为妈妈最初几年里最能带给我安全感的人”。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7月下旬刊

本文来源:中国小康网

如果觉得《「小康人物」崔玉涛:我不是“崔神”》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