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迈向“十四五”:振兴中医药何以成为健康中国的“千金方”?

2022-08-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9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作者:华略智库新兴产业研究院 慕予

来源:华略创智(ID:HUALUETT)

来势汹汹的新冠疫情破坏力巨大。接受这场考验的,不仅是众志成城的中国人民,更有源远流长的、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药产业。

“人命至重,贵于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孙思邈《千金方》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究和产业发展。”并在会上对中医药服务体系、应急能力、人才建设、中西医药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重要指示。

翌日,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会议上指出要:慎终如始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打造中医药传承创新高地。

同时四川、湖南等也迅速响应中央政策,相继组织专家座谈,完善中医药法律建设。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卫健委发布的《北京市中医药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五十四条规定,诋毁、污蔑中医药者将予以问责,让中医也具备了说“你骂我试试”的底气。

此消息一出便引起热议。首都北京为何要第一个站出来坚守中医药名誉不容侵犯?而刚过去不久的全国“两会”又为何明确提出要“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官方频提发展中医药,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也许在平日里,有人宣传中医药的力量,还没法证明其可信性,毕竟现在不乏害人的“庸医”砸了老祖宗的招牌,一些中药的“金字招牌”曾传出过一些“丑闻”,例如“跨省抓人”的鸿茅药酒、同仁堂的过期蜂蜜、云南白药的牙膏门事件等。

但从疫情中中医发挥的作用来看,仍是瑕不掩瑜。

首先,中医药对新冠肺炎是否能有效治疗?答案是肯定的。在疫情最严重的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紧急立项开出的药方“清肺排毒汤”,对发热、咳嗽、发力等症状改善十分明显,上千名患者使用后有效率高达90%,服药6天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患者达到90%。

其次,在此次中国助力全球抗击疫情过程中,中医药也因抗疫明显而引发国际广泛关注。中国抗疫医疗专家组向意方介绍中医方案,连花清瘟和金花清感成为援助意大利重要医疗物资;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当地人开始加入喝中药的队伍;德国有医院制定了适合于当地防疫的中药汤剂“防疫汤”,并将八段锦作为康复手段……独特的“中国经验”让中医药成为援助他国防控疫情的最好礼物。

当然,在此次疫情当中,更是展现出中医人大医精诚的伟大品格。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教授,瞒着家人第一时间便来到武汉,而年过七旬的他也是积劳成疾,在战疫一线接受了胆囊炎手术,真正与武汉“肝胆相照”。

“疫情蔓延猖獗,我们没有特效药,没有疫苗,却有中国特色的治疗方案,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564名患者服用中医汤剂结合按摩、针灸、太极拳、八段锦,实现零转重,零死亡,零感染。”正是像张伯礼院士一样的无数中医人在国家危急时刻,让中国智慧再一次成为了解困纾难的中流砥柱。

今年政府报告提出“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振兴”二字不难看出中央的急迫与恳切。中医药的特殊性在于贯穿一二三产业形成“全产业链”,从1996年到2016年,中药产业的增长达到36倍之多,中药饮片的规模20年间增长416倍。资料显示,2017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就达到9000亿元,而中药大健康产业规模甚至高达2.5万亿元。

看上去快速增长的背后,将产值放在全球视野下,我国中医药产业仍没有释放出其应有潜力。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超过40亿人使用中草药治病。数据显示,2018年全球中草药市场容量800亿美元,而我国中药贸易出口总额仅为39.09亿美元,而且绝大多数是中药材和低附加值的植物提取物,其中中成药出口额仅有2.64亿美元。

另外一个事实是,自古以来乐于向我国学习的邻国日本,以传统中国医书中的记载为根本,大量生产汉方药,目前全世界90%的中药市场销售来自日本,原料80%来自中国,中国大陆只占世界中草药销量的2%。因此,在中医药领域,中国是典型的“有资源、无实力”。

问题来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医药为何被他人视为“掌上明珠”,自己却弃之如敝履?

研究发现,不是从业者用心不足,而是“对症不准”,以至于中医发展步履缓慢,跟不上市场对中医更高端、更优质、更亲民的需求。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药研发创新不足,产权保护意识薄弱。中药因其自身的特殊性,药理、药性复杂,无法像化学药一样清楚明确地进行标准化研制,新药研发困难大、成本高。与此同时,对于中医药方专利的忽视反而给了日韩弯道超车的机会,让中国用了几千年的方子成为了别国的“摇钱树”。在海外中药市场上,日韩在全球中药专利数占比70%以上,而中国专利数仅为0.3%。

近几年国家药监局批准的新药生产上市申请数量

单位:个 数据来源《年度药品评审报告》

第二,中医药人才匮乏,“师徒”模式难以满足诊疗需求。传统中医使用的是“师带徒”模式,用充分的实践经验来确保“大夫”们在未来的生涯中能够应对各种疑难杂症。

虽然现在各省市中医药大学都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加快输出专业可靠的中医医师、药师,但医学生的培养时间就比其他专业更长(医学生学制通常是5-8年),在学校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后仍需在医院中进行长时间的规培学习,但这种模式难以满足每年中医类医院6.3亿人次的诊疗量需求。

所以,虽然中医院与西医同样都面临挂号难的问题,但是相较于抗生素、激素等可以让患者貌似快速恢复“正常”的治疗手段,在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今天,中医的效率优势并不明显。

第三,治疗理念的不同,让患者对治疗方案容易产生认知上的“屏障”。中医治疗在西方看来仍是古老而神秘的东方“玄学”。其基于阴阳学说的平衡原则和整体性治疗的医学理念,与西方“哪疼治哪”的方法相比似乎在理解上更具难度。

就像电影《刮痧》中所讲到的故事:孩子在家肚子疼发烧,爷爷用中医传统的刮痧方式来帮助孩子缓解痛苦,结果却被当成了虐待儿童的罪证,使孩子的父亲被剥夺了孩子的抚养权。或许电影里的情节不会再发生,但这种认知上的差异在如今仍不容小觑。

更令人遗憾的是,西方医学已开始在用自己的理论体系,试图解读中医的经络、穴位等超脱了其基于解剖学实验的医学理论,但国人现在不认可中医的声音却有日渐聒噪之势,“不知其然,更不知其所以然”也成为中医药发展的又一瓶颈。

然而,现在的落后轻视,放弃的不仅是国内和全球更加广阔的中医药市场,更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话语权。

当前,我国正在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老龄人口占比达23.4%。而老龄人口的保健养生需求最迫切,中医在养生方面具有天然优势。

而世界人民的健康观念也在不断从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转变,“大健康”成主流,“治未病”引风尚。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肆虐,让人们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从对抗性治疗向整体式治疗转变,从重视强调医生的作用向重视病人的自我保健作用转变,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转变。

面对日韩等中医药产业强国的外部冲击,以及内部人才紧缺,“大师”匮乏,现代化不够充分的中医药产业,只有辨证施治,找准“病根”,才能让这张泛黄的“老药方”,为当代世界带来新生机。

日本的汉方药店看上去与中国的药店几乎无异,但覆盖率更高更便捷

一是以药企为“药引”,为中医药科研促活力。龙头企业主导的产业化、市场化运营,有助于形成产业生态圈,在产业链条上形成依附而生的一大批企业,进而推动更多资本参与前沿研发、成果转化。

在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上,天津药企天士力集团,以“中国医药·智能制造”为主题,展出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速微滴丸机,是中医药智能制造的重要代表。具体做法是:天士力运用商业化的运营模式,结合智能检测、智能控制生产技术,构建高效率的中医药智能化全流程工业化生产体系,成为新中药、新制造的重要标杆。

二是以“互联网+中医药”为“君药”,为中医药的现代化除病根。新兴科技以信息化手段为基础,通过规范化、标准化来为中医药产业赋能,这是中医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因为,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的采用,道地药材的种植、加工,中药有效成分的分析与控制,方剂的研发与创新,将会变得更为容易,有助于中医药形成严格的标准化、精细化的质量管理体系。例如,通过运用区块链技术,将中药种植过程中的全信息进行记录和监察,让草药天天“写日记”,把控好从种植到运输、加工的全环节,让品质有保障,人民有信心。

此外,可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传播以及线上教育的便捷性,开展更广泛的中医药线上教育,让“网红中医”挤掉“网红庸医”,让《黄帝内经》替代《关于健康你不得不XXXX》。加强健康观念宣传,使太极拳、八段锦不再成为“公园大爷”“广场大妈”的养生秘笈,而变成改变年轻人亚健康的中医利器。

三是以大健康理念为“佐药”,让中医药理念焕新生。现在大健康理念的全球化流行,包括疫情之后健康管理更加成为中医药发展的新契机。如今,中医除“食砭针灸药”等传统手段进行治疗,在旅游康养、慢性病管理等方面都发挥了新的作用,而用这些更切近民生、贴近未来的方式来解决人们身体的疾病,更是引导人们深入走进中医“窄门”的最佳广告。

当然,中医的“再发展”任重道远,目前我们仍需要更多依靠西医保证生命安全提高健康质量,并将中西医有机结合以达到标本兼治目的。外来的和尚只要能把经念好,那他就是好和尚。

而在中医药亟待振兴的今天,让古老的东方智慧拨开千年的尘雾再次绽放光芒,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并在人类健康领域做出“中国贡献”,我们仍需矢志不移“产学研”并重,精诚立德育中医药人才,不忘初心擎振兴中医药之纛旗。

惟其如此,对于相信“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我们来说才能妙手回春,让中医药成为一剂助推健康中国建设的“千金方”。

如果觉得《迈向“十四五”:振兴中医药何以成为健康中国的“千金方”?》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