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学理论: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之道

2021-12-19 分类:养生资讯

“药食同源”理论自古有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升,“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之道逐渐深入人心,被作为防病疗疾的一种养生理念,运用到养生食品行列中。

什么是“药食同源”?

药食同源,顾名思义,是指许多食物亦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甚至有着相同的起源。

我们摄取的食物来源于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与矿物质,而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质。因此,中药和食物来源是相同的,即所谓“药食同源”。

唐代《黄帝内经太素》中记载:“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应了“药食同源”的思想。

《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期药食不分,无毒可就,有毒者则避。

但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开始分化,可治病者称之为“药”,只作饮食之用者,称为“食物”,但大部分食物两者兼具,谓之“药食两用”,比如枸杞、桑葚、山楂、龙眼肉等等,它们既属于中药,有良好的治疗功效,又是大家经常吃的富有营养的食物。

由于,“药可为食,食亦可为药”,所以很多时候药物与食物之间并没有清楚的界限,反而两者之间关系很是密切。

中药与食物的密切关系

中药与食物之间来源相同。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很多食物既可药用,许多药物亦可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开来。

在中医药学上,中药与食物之间,既有同处,亦有异处。

在中医药学上,中药和食物都具有防病疗疾的作用,但治疗效果却不尽相同。中药(不能作为食物的药物)的治疗效果更突出,药效更强,但副作用也大,如果用药不当,更容易出现较明显的副作用;食物(具有药用的食物,即“药食两用”)的治疗效果,虽不及药物的疗效突出,但效果更温和,如果配食不当,也不会立刻出现不良反应,副作用小。

中药与食物在“治未病”方面也有着明显的效果差异。

中药与食物都可用来预防疾病,在“治未病”方面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它们也存在着明显的效果差异。

中药虽然作用强,但并不会经常吃,因此,对人们的健康益处不大。但食物则不同,它虽然作用弱,却可以经常食用,日积月累下,它对身体健康和生理机能方面的影响更大,其防治效果也更明显。

有相关研究表明,中药在防治疾病方面只起8%的作用,而“药食同源”类食物却能起到13%的防治效果,尤其是在高血压、高血脂这些慢性病方面,可起到47%的防治效果。

“药食同源”养生之道

近年来,随着药食同源文化被世人普遍接受和认可,“药食同源”产品得天独厚的养生优势,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青睐,而“药食同源”理念已经得到了我国政府现有政策的允许与支持,当前国家公布的“药食同源”中药食材名单就多达110种。

金沥竹天使茶疗中的“药食同源”配方:

小蓟、山楂、马齿笕、火麻仁、玉竹、甘草、白芷、决明子、肉桂、金银花、鱼腥草、枸杞子、茯苓、桑叶、玉米须、桑葚、荷叶、淡竹叶、菊花、黄精、葛根、槐花、白茅根、薏苡仁。

24种“药食同源”中药食材,以科学配比,精制而成的中药茶饮,可用来日常养生保健、防病疗疾。

“药食同源”理论契合了人们“三分医药七分养”、“药补不如食补”的养生观念,将“药食同源”中药食材炮制成中药茶饮,以食养的方式,达到防病治病的最终效果。

如果觉得《中医学理论:药食同源,中医养生之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