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常欲小劳”,孙思邈活到一百多岁的养生秘诀

2021-12-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8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生命在于运动。

运动,是养生保健的法宝之一。

但运动必须要掌握好尺度,并非时间越长越好,强度越大越好。

这个尺度应如何把握?药王孙思邈有句名言:

“道家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且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以其运动故也。”

“小劳”就是强度较小的运动,

“常欲小劳”就是经常运动,

喜欢运动,

养成喜欢运动的习惯。

但要记住,不管做什么运动,“大疲”及“强所不能堪”均不可取。锻炼到大汗淋漓、精疲力尽,已经是“大劳”了。咬着牙挑战自己身体承受力的极限,只会伤身。

“常欲小劳”的养生原理,孙思邈没有明言,只用了一个比喻。说它的原理和“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一样,都是因为运动的缘故。

实际上,这种养生方法是源于古人对人体生理、病理的科学认识。

《吕氏春秋·达郁》说:

“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藏(脏)、六府(腑),肌肤欲其比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精气郁也。”

这段话说明,健康的人体,是肌肤细密,筋骨坚固,心志安和,血脉、精气畅流周身,运行不止。一旦气血不畅痛,就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因此保持气血畅通是养生防病的主要目标。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气血畅通?

《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说:

“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

上文言“精气郁”为万病之源,此处则明确指出唯有“形动”才能使气血流畅。

但“形动”并不是无节制的运动,因为过度的运动将使人的气血消耗太多,造成所谓“五劳”“六极”。

故《黄帝内经》提出“形劳而不倦”的运动尺度。

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进一步将这个尺度细化,他说:

“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首先强调运动不可过量。他又对弟子吴普说:

“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并利蹄足,以当导引。体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华佗认为,当运动到了“沾濡汗出”(衣服微湿)时,就应停止,接着涂上爽身粉,身体便觉得轻松便捷,腹中想吃东西了。在这里,华佗提出控制运动量的标准是“沾濡汗湿,身体轻便,腹中欲食”。

而孙思邈的“小劳养生法”,

正是建立在前人的认识和经验上,

此外,他也明确提出锻炼应以“汗出为度”。

孙思邈认为,运动过量会造成“五劳”之一的“疲劳”和“六极”。所谓“六极”就是“气极”“血极”“筋极”“骨极”“髓极”“精极”。

他在《千金要方》中说:

“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指出步行也要适度,以免“久行伤筋”。

孙思邈还在书中详细记载了许多“小劳养生法”。如按摩法中的摩面、摩腹、摩耳、叩齿、鸣鼓、松腰等。导引法中的老子导引法、华佗五禽戏等。吐纳行气法中的调气法、胎息法、禅观法等。形成了“小劳养生法”比较完整的体系,对后世运动养生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思邈不仅提倡“小劳”养生,还身体力行。每天不是给人看病,就是上山采药、行气导引,“小劳”使他充满了活力。据《唐书》记载,孙思邈年近百岁时仍“视听不衰,神彩甚丰。白首之年,未尝释卷”。

得益于“小劳养生法”,孙思邈成为古代最长寿的名医之一,有人说他活到101岁,还有人说他活了141岁。

长寿诗人陆游,是孙思邈“小劳养生法”的践行者,他在《书意》诗中写道:

“整书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

故故小劳君会否?户枢流水即吾师。”

陆游闲时整理一下书籍,打扫一下几案,有时还童心大发拿曾孙的竹马来骑。不要以为他是没事找事做,其实他是在锻炼身体。

孙思邈的“小劳养生法”,运动方式灵活,体能消耗少,技术要求低,经济负担小,随便做做也可收到一定的健身效果,只要持之以恒,对健康大有裨益。

而且这种方法与近年流行的

“轻体育”“愉快运动”

有异曲同工之妙。

现在很多人喜欢步行锻炼,

而步行也应遵循“小劳”的原则,

要“量力而行”,

微微出汗即可,切勿“大劳”。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钟葵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图片记者 钟葵(翻拍)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戴雨静

如果觉得《“常欲小劳”,孙思邈活到一百多岁的养生秘诀》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