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清明养生需“清”“明”

2021-12-22 分类:养生资讯

清明时节,折菊寄相思,抚琴吟唱。

旧日离愁别绪,丝丝缕缕,柳条摇曳中,送故人与记忆。

四月天,绿叶兴岚处,拳拳相思意。

清明的思念,总是难以抹灭或减持。

不过,今天已经是清明小长假最后一天。

明天就要开工,明天就要上学…

我们终将一往无前。

所以,今天小道士我先讲个关于清明的小故事。

昨天,有七旬网友带儿子去扫墓,由于走的匆忙,到后发现忘记拿纸钱,于是叫儿子回家取。网友简单打扫卫生后就蹲在墓碑旁边抽烟,这时走过一个保洁阿姨,她好奇地问:老人家你怎么蹲在这里抽烟?网友想都没想就回了句:我在这等我儿子送钱!

说时迟那时快,听完这句话,保洁阿姨健步如飞,一溜小跑不见踪影。

段子讲完,咱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话题,清明之际巧养生。

俗话说,今天不养生,明天养医生,事关身体,不可不察也。

养生需“清“”明”

据《黄帝内经》载:“天气清净,光明者也”,清明,即“清静光明”的意思。

在古人看来,清静光明也正是一种良好的生命状态。“清”,指“清静”,所谓“气通血和,百病不生”,多指有形的身体方面。

身体清静,没有“浊邪”阻滞,即没有痰、湿、瘀血、水饮这些有形之邪阻塞气机。则可以经络舒畅,表里通达,人体之气运行无碍,自然身体健康。

而“明”可指情志方面,即人的精神层面。

道医认为人体为精气神三位一体,健康包括心理、情绪诸方面内容。

《清静经》云“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无论喜怒忧思悲恐惊,任何一种情绪如果太过持久或者刺激过大,都会扰乱心神、波动气血导致疾病发生。

这个“明”字,实则也就是很多百岁老人常说的长寿秘诀:有说有笑,没心没肺。

故欲得健康,除了身体上要“清”,心理上也要“明”,二者兼备,才能怡然自乐。

养生在清明

明了“清”“明”之意后,时值清明,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随着天气变暖,此时虽宜多户外运动,但晴雨多变,还需及时增减衣物,疫情当下也要尽量少出入人多聚集的公共场所。

其次,清明时节还是多种慢性疾病(如关节炎、哮喘、精神病等)易复发之时,有慢性病的人要忌食“发物”。

所谓“发物”,从中医角度上讲就是指易动风生痰、发毒助火助邪之品,如海鲜、牛羊肉、竹笋、鹅肉等。

同时,随着体内肝气渐深而愈盛,应多吃柔肝养肺的食品,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等等,还可饮“明前茶”,以起到养肝清头目、化痰除烦渴、提神醒脑的作用。

最后,半个圣人曾国藩曾经有过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如果活用在养生方面,可以理解为不管身处何种境地,无论遭遇怎样磨难,都应如同窗外的春天一样,充满生机,努力向上。

养生,就少不了这股精气神。

如果觉得《清明养生需“清”“明”》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