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中医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中得到哪些养生保健的启发?

2022-01-0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4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一、出处与译文

此句出于宋代大文豪东坡居士《於潜僧绿筠轩》。

原文如下: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引用译文:

宁可没有肉吃,也不能让居处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人或许会因此瘦掉;但没有竹子欣赏,就会让人变庸俗。

人瘦下来了,还可变肥;人变得庸俗了,就难以医治了。

旁人笑着问我说这样的话语,是为了标榜自己的清高吗?还是只是一时的痴言妄语?

你们如果面对此君(竹),仍然大口嚼肉,就真的太庸俗了。世间上哪能得到“扬州鹤”这样十全十美的事情呢?

二、诗词原意猜想

苏轼,除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等诸多头衔以外,还有一个美食家的称誉,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可以为证,传闻中“佛跳墙”也与之有关。

古代的美食家称誉,通俗一点的说法就是“吃货”。而且有史可考,东坡居士并非寻常小吃货,而是“无肉不欢”的大吃货一枚!

而这位鼎鼎大名的大吃货居然会写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实在让人诧异。

其实,苏轼幼时曾在道观读书,对道教情有独钟,受道家的思维影响也是不小,而且也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医学,略懂一点显浅的医理。

文人雅士,仙风道骨。一时感怀之下,苏轼就用诗句宣发了他对竹的喜爱之情。

所以,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把这个诗句理解为大文豪一时激情之下的痴言妄语,也为了标榜突显自己不食人间烟火的“清高”。

三、中医理解

今天,我从中医的角度来讲讲这诗句的不一样的理解。

1、阴阳清浊

天地分阴阳,辨清浊。

谷物草木之植物,腔净通透,吸纳天地精气,纳浊而吐新,结成花果种子,以供动物食用果腹,当属“清”。

反观之,飞禽走兽之动物,血肉互结,肠腔弯弯绕绕,只知索取,不事生产,饱食之后排泄出污秽粪尿,当属“浊”。

竹为清,肉为浊,由此可辨。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从这个角度来看,就是倡议人们应该保持纯清通透,少些浊物秽污。

人的杂念少,清心寡欲,自然神清气爽,精神境界随之而高雅;

人饱受各种诱惑,低俗音色萦绕耳目,欲望无穷尽,自然不堪其扰,心神不定。

人食得简单、易消化,肠道不容易藏污纳垢,时时保持清爽干净,自然病痛少,人健康;

人若持续大鱼大肉,肥甘厚腻,脾胃运转不利,痰浊内生,经络受污,胃肠受困,久则乌烟瘴气,病邪四散。

竹,乃清、空、雅、透之物。

简单通透,直上直下。水分养分从根部须臾可达顶部枝末。

人若要养生保健,需向竹学习:清心空透,恬淡少欲;吃得纯净,无存积垢。

古代传说里面所塑造的神仙,大抵都是清心寡欲、不食人间烟火、远离凡尘俗世的形象,所以神仙都是“清雅通透”之风骨,而世人多为“浊俗未化”之凡胎。

可见,人若追求长寿安康,还是尽量“清雅通透”一点比较好。

2、人类饮食选择

人类为万灵之长,杂食性动物。

有人说,草食性动物磨牙为多,肉食性动物尖牙为强。

人类杂食,磨牙较尖牙多。因此,人类食五谷为主,肉食辅之,荤素搭配适宜有度。

人沾烟火气,为世间之浊物,若再过度往身体内堆积肉食污浊,脾胃难以运化,痰浊阻闭经络、孔窍不通,则病邪至焉。

我非素食主义者,也不提倡人类完全抛弃肉食,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站在当下生态链的高处,荤腥不沾的举措是不可取的。

在五行里面,脾胃属土,主肉,应甘味。

若想脾胃好,若想肌肉扎实坚壮,还是得进食甘味,摄入肉类。

纯素食而无肉食,容易面黄肌瘦,营养不良。

但物极必反,过多的肉食或过多的甘味入腹,超出了脾胃的运载负荷,由此必然产生许多痰饮湿浊之秽污,有碍健康。

某些青壮年运动员,居然被人戏称吃喝玩乐好、工资高、锻炼少、长着一副“白斩鸡”的体态,实在值得我们现代人反思。

以前物质贫乏,人类多营养不良,面黄肌瘦。

现在物质富裕,人类多营养过剩,大腹便便。

“三高”是什么?是体内污浊之物太多,毒素排不出去,痰浊扰动气血。

之前接触过几例十几岁的年轻人患痛风性关节炎、尿酸超标,这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以前农家小孩,满山跑,吃粗粮糙肉,肌肉扎实。

反观现在的小孩,大鱼大肉,各种补品,各种零食,以致肥胖烂牙,赘肉松软,活动迟缓,贪懒好吃,动则气喘。

竹,节制有度,步步高升。

竹子生长,每到达一定高度就分出一节,然后逐节攀升。

如果我们人类起居、饮食的模式有如竹子那样规律有度,懂得节制,使吸收的途径通畅,使排浊的渠道舒顺,自然也会形成稳定而良好的循环,步步攀升。

3、粥与竹

粥与竹,在粤语里面属于谐音,所以老广们更加容易理解“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粥”的妙义。

谷米水煮为食,或饭或粥。水分少,米粒饱满成形,为饭;水分多,米粒烂软入水,为粥。

老广喜欢煲汤,也喜欢煲粥。潮汕砂锅粥、艇仔粥、粥底火锅,都是广东饮食文化的标签之一。近现代更是各种“养生粥”的名目把粥的饮食文化搞出多元素、新花样。

粥的妙处很多,尤其养胃。

把谷米用水煮烂成糜状,有如米饭在胃肠消化液作用下腐熟一般,减少了胃肠研磨的过程。因此,胃气薄弱的人,更适合食软饭、烂饭,或者粥糜一类。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多以粥固存脾胃气、调和营卫、解表发汗。例如桂枝汤的服用方法,必然是“桂枝汤,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

久病体虚,正气未复,脾胃气薄,尤其适合以粥慢慢调养之。

宋代苏东坡有书帖曰: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妙不可言。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极力推荐食粥养生,认为能延年益寿,曾作《粥食》诗一首:“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过度食粥也有弊端:易反酸,多小便。

所以,每样事物的背后总是有正反两面,每件事总有利有弊。只要大方向是正确的,酌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可以了,不可盲目偏信、执念一语。

如果看了本文,就只知道三餐食粥,并以此标榜养生保健,这就确实误解了我的本意了。

结语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我们可以引申理解为追求精神的清爽、少欲、恬静,饮食的单纯、规律、节制,这样才是调养自己身心健康的正确方向。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粥。这也是当下物欲横流、压力遍布的大环境下,老广们值得参考的健康饮食选择。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吃腻了,清粥一碗更胜各种人间美味。

如果觉得《中医从“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当中得到哪些养生保健的启发?》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