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漫说中医|中医养生精要:顺应自然 健行健远

2022-03-2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4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由关注疾病向重视养生转变。“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下》,但讲的是奉养父母。《孟子·尽心下》中“养心莫善于寡欲”,已经谈到养生的原则和方法。《庄子》的《养生主》一文,专谈养生的要领,强调要顺应自然,忘却情志,不为外物所滞。

中医养生,强调“治未病”。《黄帝内经》对“治未病”作了较为深入的解释,明确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顺应天时、精神内守、节欲保精、五味中和、躲避虚邪。

根据中医学说和医家经验,养生的重点是“三养”,即:养心、养肝、养肾。

一是养心。

中医认为,心是主血脉、管大脑神志的。这与西医的心是管供血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所以中医讲阴阳平衡。

如果一个人的心不安静,他的神就不安宁,心神不宁自然就会失眠。

长寿的人,人们评价他,这人心态很好,做事不斤斤计较,遇事不慌不忙,不温不火。跟他相处和共事,比较放松和开心。如果用成语来归纳,其心路历程就是:心胸开阔、心平气顺、心情舒畅、心宽体胖、心想事成。

活得不长久的,人们总是说,这个人脾气不太好,看上去总是心事重重的,做事比较急,有点心浮气躁的感觉,还比较看重得失,不怎么好相处。因此,他们的心路历程大致为:心胸狭窄、心事重重、心神不宁、心慌意乱、心不由主、心惊肉跳、心如刀绞、心力憔悴。

中医学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致病”理论认为,范进之所以疯,就是他年年苦读参加科举考试,从青年考到老年,终于考取了举人,几十年梦想突然成真,一时心花怒放,导致高兴过度,乐极生悲,疯了。

林黛玉之所以红颜薄命,是因为她为情所困,整天郁郁寡欢,忧伤过度,死了。

所以,养心的本质是注重情志,既不能过喜,也不能过悲,尽可能让内心平静。根据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想明白自己能做什么,怎么做,做不成怎么办?既不虚度时光,碌碌无为,也不好高骛远,一事无成。始终保持一个平常的心态,努力做到人们常说的:拿得起,放得下,想得开。

二是养肝。

中医认为,肝与胆相连,互为表里。肝有两大主要作用:一是肝主藏血,具有生血、养血和调节血量的功能;二是肝主疏泄,具有调畅气机,通利血脉,疏泄胆汁,促进脾胃消化吸收和调节精神情志的功能。

在中医临床上,一个成年人视力下降,与肝血不足关联。小孩视力不好,外因是用眼习惯不好;内因是肝血不足,导致眼睛营养失充,发育不良,强调要滋养肝血,去除肝火,清肝明目。

为什么春季是肝病的高发期?中医认为,春季来临,春风吹拂,万物生发。因肝属木,木生火。肝风动,肝火起,肝病发。

在日常生活中,养肝,不是简单地保护肝脏,而是要从肝的主要功能去调养,注意饮食调节。

比如,不能吃得太过辛辣或大量饮酒。因为这些东西会酿热化火,不仅伤肝,导致肝胆火气上扬,还会耗伤肝肾之阴,导致肝肾亏虚。轻者,口舌干燥,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口角生疮;重者,面红耳赤,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头目胀痛,甚或突发耳聋、吐血、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

又如,不宜吃得太咸、太油。吃太多油、盐,不能及时吸收排泄,堆积在体内,时间久了会导致高血压。这是农村人群患高血压病多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压得不到及时治疗,会引发众多疾病。中医强调饮食不宜肥甘厚腻,说的就是这个理。

再如,不宜暴饮暴食。因为突然一次吃得太多,大量热量不能吸收,影响肝的疏泄,轻则引起肝胃不和,出现胃胀、胃痛、打呃、呑酸等;重则阻碍脾胃消化吸收,导致肝脾不调,出现胸胁胀痛、腹胀、腹泻、肠鸣等。如不能及时控制和调理,甚至会引起肝火犯肺,出现口干、大便干燥、剧烈咳嗽等现象。

同时,要控制情绪。情绪太激动,易上火伤肝;情绪太压抑,气郁化火,火又伤肝。

三是养肾。

中医认为,肾藏精,一主生长、发育与生殖;二主水(肾与膀胱相通);三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生理功能)。肾是人的先天之本。肝与肾同源。

现实生活中,人随着年龄增长,会出骨质疏松、头发发白、牙齿松动脱落、性功能减退、听力视力减弱等现象。这在中医是肾精不足、肾气不充的表现。中医认为,肾在人体的第一反应是人的耳朵和生殖(开窍于耳及二阴),在体内反映为强健骨骼、补充大脑(在体为骨,充髓健脑),在体外反映在营养头发(其华在发)。

在临床上,有的小孩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囟门(前脑门)迟闭,智力低下,骨骼痿软,是因为小儿先天肾精不充足,不能主骨生髓充脑,不能化血充养肌肉所致。

故此,养生之养肾,主要在养“肾精”和“肾气”。

中医学的生命观认为 ,精、气、神是生命活动的本质,精、气、神的强弱决定生命的状态。精、气、神是相互化生的。精—气—神是人后天生命的化生过程,而气—精—神是宇宙先天的化生过程。

正如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省言箴》中说:“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此言养生之道,以养气为本也。”在中医学看来,人是形与神的结合体。形是外在的肉体,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神是人感知认识周围的环境与外部世界、调控精气运转与维系生命活动的能力,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通俗讲,养“肾精”与“肾气”,就是要固本强基,尽量减少从父母身体所遗传的先天之肾精与肾气的损耗。具体讲,要克服以下三种不良生活习惯:

第一,久病不治(愈)。久病不治,就是有的人,身体出现不舒服(生病),不及时诊治调理,能拖则拖,把小病拖成大病。而久病不愈,引起肾阳不足,出现腰膝酸软、肢冷畏寒、性欲低下及男性阳痿精冷不育、女子宫寒不孕、夜尿频多等。

第二,房事不节。房事没有节制,轻者耗伤体力,四肢无力,精神不振;重者耗伤“肾精”,引起成人早衰,腰膝酸软,耳鸣耳聋,头发脱落,牙齿松动,记忆减退,精神恍惚,神情呆钝,动作迟缓,性欲低下,男子精子少、质量差而不育,女子经闭而不孕等。

第三,过度劳累。这通常指生活没有规律,经常熬夜,长时间从事体力与脑力劳动,机体得不到休息,导致“肾气”亏虚,出现腰膝酸软、小便次多清长、滑精早泄、经带量多、滑胎小产等症状。

如果觉得《漫说中医|中医养生精要:顺应自然 健行健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