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健康 | “春捂秋冻”不是人人都适合

2022-03-25 分类:养生资讯

我国的春秋季节,是世界同纬度上气温升降变化最剧烈的季节,而自然界气温的急升急降,会使室内外温差迅速增大(因为房屋有热惰性),这便产生了国人几乎人人皆知的“春捂秋冻”问题。然而,“春捂”与“秋冻”两者却不宜并提——

我们先说为什么要“春捂秋冻”。

以北京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为例,室外最高气温常常猛升到30℃左右,而室内往往稳定在20 ~ 25℃,室内外温差常常可达5 ~ l0℃左右。例如,清代《聊斋》作者蒲松龄《斗室》诗中就有“丛柏复荫昼冥冥,六月森寒类窟室”,就是说他住在柏树荫下的房屋内,夏日阴寒如同在地窟中一般。

因此,特别是从阳光下热流满身的室外走进没有阳光的室内,如不添衣,老弱病人常常会受寒致病。还有,春季中因为室内气温上升很慢,因此久居室内的老人,也不宜过早脱掉厚衣。“春捂”可以避免受寒致病。

秋季情况相反。自然界气温下降很快,但不宜过早大量迅速加衣,以使身体能得到耐寒锻炼,增强体质。这就是“秋冻”的益处。

可见,“春捂”“秋冻”正是针对我国这个特殊气候问题的一种有效解决办法,并没有什么不对。

所以,我并不反对单提“春捂”和“秋冻”,相反还十分赞同,只是反对把两者合起来并提。

因为“春捂”主要是为老年人养生(年轻人一般不需“春捂”),而“秋冻”则主要是年轻人锻炼,是两类事。混在一起容易误导,好像“春捂秋冻”人人皆宜,人人都需要“春捂秋冻”。

在任何情况下,老弱病人都是绝对不能冻的。

例如中日友好医院中医老年科黄柳华主任医师在《中老年保健》上撰文中明确说,“老年人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减退,血液循环减慢,加之体表感觉功能障碍,对寒冷刺激的敏感性降低,所以不能像年轻人那样‘春捂秋冻’。因为强冷刺激往往是老年人加重原有疾病的重要诱发因素,极易发生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肺部感染等致命事件”。

我国心脑血管专家天坛医院王拥军副院长,在2019年10月29日北京卫视《养生堂》“世界卒中日”专题节目中,也明确说不能“春捂秋冻”。他说,卒中主要因高血压,我国每年进入晚秋季节时,气温下降,人的血压容易升高,急诊室无例外地出现心脑血管病卒中高峰。《科技日报》也曾有报道说,我国80岁以上老年人的第一死因是老年性肺炎,而肺炎最初大多是因受凉引发感冒引起的。

在古代,古人称这种受寒致病因子为“寒邪、贼风”。又是“邪”,又是“贼”。躲之都唯恐不及,怎敢去以身试邪?因为《黄帝内经·素问》中说,“圣人日避虚邪(包括“寒邪贼风”)之道,如避矢石然”(箭和石是古代的子弹)。

而且,“春捂秋冻”因为不是严格的科学概念,因此很难具体操作。

媒体上刊登的“春捂秋冻”文章中常常不得不加许多限制条件。以“春捂”为例:北京某报《春捂四原则》中,其第一、四条原则竟是“应随时增减衣服”“捂得过多也不好”等,令人啼笑皆非。

对秋冻的议论就更多了,例如,老人、小孩,许多种类的病人不能冻,人体的头、胸、腹、背、脚等许多部位不能冻;“秋凉来,该暖还得暖”“秋冻不是挨冻”,甚至“‘秋冻’赶紧打住”等等。就是冻,也有许多说辞,例如“秋冻应因人而异”“外冻内不冻”等。因此,社会上对“春捂秋冻”一直颇多争论。例如,许多文章指出,“春捂秋冻并非人人皆宜”,甚至说“春捂秋冻,没病找病”等。也有改为“春捂免秋冻”的新提法。

实际上,“无寒即已”就是不能冻。这是很明白的。如从“无寒即已”引申出“秋冻”,那是误解。

其实,古医书中早已指明老年人、体弱者正确的四季养生方法。《黄帝内经》中说,“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季)而适寒暑……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后来,许多古人还作了精辟的具体化。例如,“衣加损(减),视气候,一日数变”(清·曹庭栋);“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晋·李之彦);甚至“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晋·葛洪)。而且还特别指出,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

好一个“不可以‘只是微寒微热而强耐’”。可见古人实际上是坚决反对笼统“春捂秋冻”的。所以,我认为,“急脱急着”就是“顺四时而适寒暑”的最好最具体办法。这多么易懂易做!其实,真理就应该是最简单的。

还有,“春捂秋冻”只说了春秋两季,而我国四季都会有较强冷暖空气南下北上,那时究竟应该是“捂”还是“冻”?即使春秋季,复杂的冷暖变化中,也决非“春捂秋冻”所能简单应对。因此,确实也只有“急脱急着”才是老年人、体弱者养生的万全之策。

“春捂秋冻”是怎么来的?

2003年春北京“非典”期间,媒体公布的预防措施中,不论是政府公告还是高级专家,也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防寒保暖,及时增减衣服”。我的《防“非”防被“春捂”误》一文(发在当时《北京晚报》副刊版上),正是从气象学角度评说这个问题。现在,在气象台天气预报节目中,也都不提“春捂秋冻”而是“及时增减衣服”。

由是,我一直在查找“春捂秋冻”的出处。结果发现我国最大的《汉语大辞典》《辞海》和《辞源》等均未收录这个辞条。在国家图书馆藏89本我国各类成语辞典,和查阅到的约30本俗语、惯用语、熟语和名言名句等辞典中,只是非主流的4本书收录了这个辞条。且其所引出处也均非古代医书,乃老舍先生的《正红旗下》和李建彤先生的《刘志丹》中的语言形容用词,与医无关。此外,从中我还找到一些类似民谚,如“春暖秋冻,到老不生病”“春不忙减衣,秋不忙加帽”(《俗谚大全》,1997)。它们可能是“春捂秋冻”的来源。

我分析,春捂秋冻(以及这些民谚)的最早来源,很可能是近一两百年内从元代养生家丘处机《摄生消息论》中“衣服不可急加急减”引申出来的。因为书中讲到:春天“天气寒暄(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冬季则有“寒极方可加棉衣,以渐加厚,不得一顿便多,唯无寒即已”。

至于把正确的“春捂”和“秋冻”,组成了不正确的“春捂秋冻”的语言方面原因,我的分析是,古人喜欢不冷不热的春秋季,因此常把春秋两字组成许多对称的成语,例如,春华秋实、秋月春风、春兰秋菊、春花秋月,等等。因此从这点上说,本也无可非议。只是因为成语字数少,又不能加说明,因而容易误解,引发社会问题,这就不好了。

来源:科普时报

原标题:《健康 | “春捂秋冻”不是人人都适合》

如果觉得《健康 | “春捂秋冻”不是人人都适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