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立冬养生丨抓住「冬藏」好时机,养肾补阳,打通气血通道

2022-04-16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46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即将到来的立冬,宣告着冬天即将开始,面对万物收藏的景象,我们又该如何补养身体,潜藏阳气呢?

立冬节气,正好是秋天和冬天的交接,代表着冬季的开始。历书记载:「斗指西北,维为立冬。冬者终也,立冬之时,万物终成,故名立冬也。」

立冬,其实是经过生长壮大之后达到万物收藏的一个状态。

我国幅员辽阔,存在南北温差,但立冬之后南北温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许多地方已是风干物燥、万物凋零、寒气逼人;而南方则仍是青山绿水、风和日丽、温暖舒适。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也显著减少,湿度降低,空气偏干燥。

虽然有温差,但进入立冬后,天地万物的活动都趋向于休止,准备蛰伏。

滋阴潜阳,补肾防寒

立冬之后,就是冬天的正式开始,冬的原义,是终了,结束一年所有的悲欢离合,等待春天再来时。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立冬养生要注重一个「藏」字,意思要是贮藏阳气,阳气收藏越深,世间万物(植物、动物、人)的根基也越稳固。

饮食方面,要遵循「秋冬养阴」的原则,做到滋阴潜阳,补肾防寒,可适当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的食物,如桑葚、桂圆、甲鱼、黑木耳等。

饮食宜清淡,要多吃热量较高的食物,适当多吃蛋白质如牛肉、羊肉、乌鸡、豆浆、牛奶;适当多吃新鲜蔬菜来避免维生素缺乏,如萝卜、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萝卜、土豆、大白菜、菠菜等,都是立冬后比较适宜的饮食。

正安深圳医馆的马钟涛大夫认为,我国地域辽阔,地理气候环境各异,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冬季进补的食物也不同

马钟涛大夫建议:「西北地区天气寒冷,进补宜大温大热之品,如牛、羊肉等;而长江以南地区虽已入冬,但气温较西北地区要温和的多,进补应以清补甘温之味,如鸡、鸭、鱼的等;地处高原山区,雨量较少且气候偏燥的地带,则应以甘润生津之品的果蔬、冰糖为宜。」

马钟涛马大夫为大家推荐这道立冬养生食疗方:加味当归生姜羊肉汤。

材料:

羊肉、当归、生姜、枸杞、黄芪、生甘蔗、白萝卜(具体用量,详见《廿四节气的健康密码》课程)。

做法:

1、洗净的羊肉用冷水浸泡一小时,去血水,可去膻。小砂锅加上白萝卜与羊肉共煮,水莫过羊肉,水煮沸后,去掉表面的血水,多瓢掉几次,直至没有血水。

2、当归、生姜、黄芪、生甘蔗装在大的无纺布袋里,加到羊肉萝卜汤里一起小火炖煮一个小时后,再加入枸杞,小火炖煮半个小时。

3、捞出药材,加入少许盐调味后即可喝汤吃肉。

功效:

大补气血,加强阳气。

不适人群:

体质偏燥热或阳气旺盛或血脉经络瘀堵、吃了补品容易上火的人。

老医书上的「冬藏」宜忌

冬天,自然环境气温低,天寒地冻,天地的气是以收藏为主的,人生于天地间,为了顺应天地的收藏之气,此时人体的气也是跟随天地以收藏为主的,尽量不要去扰动人体的阳气。

《黄帝内经素问》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己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

01防寒保暖

在衣着方面,应根据气温的高低而增减衣服。

南方早晚冷、白天偏暖,早上起床和天黑后气温下降就要穿多一件衣服,白天偏暖则要减少衣服,因为热的出汗,吹风更容易着凉;北方气温要较南方低很多,但衣服也不能一下子穿太多,应该以感到冷了再逐渐添衣服。

穿衣原则以不冷为主,但也不能太暖,太暖容易汗湿衣服,特别是刚做完剧烈运动后,出了大汗,外面的寒气直接进入皮毛,进而侵袭经络脏腑,则会侵害人体的阳气,所以一定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02及时疏导情绪

人的情绪,本身就非常消耗能量。每一个脏腑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情志,比如说「肾之志为恐,肝之志为怒,脾之志为思,肺之志为悲」。

当你体内有不良情绪的时候,就会对相应的脏腑以及其所想克制的脏腑产生不良的影响,伤害人体阳气的潜藏,进而影响人的身体健康。

03适当运动

运动方面,应以舒缓、不怎么出汗为主的运动为主,比如打八段锦、站桩之类的。不怎么出汗则皮表腠理闭合,阳气不会随着汗液的外出而耗散太多。

04早睡晚起

在睡眠方面,应早睡晚起,早睡是指在晚上十点半前就应该要睡觉了,此时是亥时,古代称之为「人定」,代表的意思就是此时夜已深,要停止活动,准备歇息睡觉了。

晚起是指要等到太阳出来后才起床,太阳出来后气温升高,可以减少受寒。

晚上睡觉是人体阳气收藏进体内进行休养的一个过程,睡的好,阳气养得好,第二天人就精神抖擞、不会容易生病。

05房事适度

在房事方面,冬天阳气内藏为主,要节欲、保护精气。若房事太过频繁,精气耗散,阳气也跟着耗散,阳气耗散过多,没有足够的阳热来抵御外界的寒气。

另外,房事过后会容易全身发热出汗,寒气会长驱直入,进入筋骨比较深的位置,容易出现疲乏、筋骨酸软的症状。

这也是「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瘘厥,奉生者少」的其中一个表现,不需要等到来年春天才出现病症。

打通气血通道

随着立冬后气温的逐渐降低和降水量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发生的概率会比较高,尤其是老年人和小孩子以及平时体质偏虚寒的人更要注意。

这是为什么?首先,我们要了解中医里两种很重要的物质:气和血。

气由津液所化,偏于无形,肉眼不可见,因为组成的成分不同,有宗气、卫气、营气等不同的分类,血则是肉眼可见,流淌在血管里。

这两种物质都很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当气温太低时,容易出现血瘀气滞,《黄帝内经》管这叫「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血凝泣」「寒则气收」,所以一些平时血管有堵塞或者硬化的人,则容易因为气温的降低而影响血液和气的运行而进一步出现血液堵塞或者血管弹性降低而破裂,诱发心血管疾病。

这类型患者主要是平素体质偏虚寒,血管内外血气运行不畅,再加上受外在寒邪影响,进而加重血气运行的不畅而出现不舒服的症状。

虚寒体质的朋友们,可以选择艾灸命门穴及关元穴,温补一身之元阳及元阴,增加生命的动力。

命门穴

关元穴

立冬,除了代表冬天的到来,还有一个更深层的含义是代表天地之气开始收藏,生于天地间的万物也应之而收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藏」,前面所讲的各种养生注意事项和方法,都是为了让阳气能更好地「藏」。

如果觉得《立冬养生丨抓住「冬藏」好时机,养肾补阳,打通气血通道》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