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自古养生者都用的五项原则,学会了不用仙人指路,也能成养生之星

2022-07-0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健康是生命的基石,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健康长寿的渴望、追求的热情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两千年来,历代先贤、医家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积累极为丰富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并有许多养生者将其应运而生,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诸多经验总结出来都主要遵循这五项原则:顺应自然、运动形体、调节正气、固护阴精、静神内守。接下来详细了解每一项原则。

顺应自然,保持体内外的协调

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水土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如有的人为求时髦,冬天衣着少而露,以致感冒、关节酸痛;有的人只图舒适,夏天长时间孵空调,最后生出“空调病”。所以,我们只有认识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使生活起居、思想行为等随时适应自然界各种变化,保持体内外的协调,才能防病保健,有利长寿。

运动形体,每天充满精气神

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宇。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抗邪抵外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息。《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关于长寿老人的纵向研究表明,坚持适量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者,90岁后多数能独立生活。我们应该每天让自己动起来,让身体得到适度锻炼,这样我们每天都将会充满精气神。

调节正气,掌握身体的盛衰

祖国医学强调,人体是由气来运行的,保持人体正气的充盈及其正常活动。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护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天。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性生活不节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天地万物,气行于其中,我们要保持身体的正气,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固护阴精,保护身体之精

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它脏腑之精。中医认为,人体之精属阴,藏于肾,有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之分。先天之精秉受于父母,后天之精生成于水谷精微。二者互为补充,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若人体阴精潜藏充裕,则人体精力充沛抵抗力强盛,健康长寿;若因各种原因耗损阴精,诸如过度心烦操劳、房事过频、营养失调、生活规律打乱、过度饮酒、熬夜达旦等,就会导致肾精匮乏,抵抗力下降,加速衰老。故《内经》日:“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现代社会虽然工作繁忙,物欲横流,即使这样,我们依然要保持生活节奏不能乱,尽量不熬夜,不抽烟不酗酒,给自己的生活加油打气。

静神内守,保持精神安定

这里的神,指精神思维活动。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我们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所以,静神内守不是消极的静止不动和逃避尘世,而是提倡合理用神,这样对机体具有积极的休养调节作用。

纵使养生之道种类繁多,自我认为归结起来还是千篇一律,都离不开上述这五项原则,所以养生不是仙人指引,而是在行为约束上的自我反省,去除不良嗜好,保持好的生活习惯,这就是通俗易懂的养生。

想了解更多的健康科普知识,敬请关注“”健康科普之坛”。

如果觉得《自古养生者都用的五项原则,学会了不用仙人指路,也能成养生之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