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站桩养生中为什么要“脚像吸盘、五趾贴地”,怎样才能做到?

2022-07-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74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作者:红袖添香

在站桩养生的身法调节要求中,“五趾抓地”是对脚部的要求,也是最容易被错误理解的地方。从日常认知解释,“抓地”的理解就是五趾用力向下收起形成抓地,从字面上的意思理解来说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在站桩养生或者是太极拳、形意拳中,这样理解就和站桩养生或者是太极拳、形意拳的要求南辕北辙了。

那么如何理解五趾抓地呢?五趾抓地让人误解的地方就在“抓”字上。因为“抓”字的常态理解就是足弓主动收起,五趾用力收起形成抓地,这样“抓地”肯定会造成脚部、腿部乃至腰部及情绪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无法放松,而站桩养生要求的恰恰就是身心极其的放松。站桩养生的理解与操作都离不开放松,放松是始终贯穿站桩养生过程中的第一要旨。

“五趾抓地”,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下盘功夫,增加腿部控制力的要求,提升身体下盘和地面间的相互作用力,提高身法的稳定性。

但是,五趾根本没办法抓牢地面,别说是脚趾,就是更为灵活的手指,更为有力的钢钩也没办法抓牢地面。不信你可以试试。

另外,前文说了,这样“抓地”肯定会造成脚部、腿部乃至腰部及情绪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无法放松,而站桩养生要求的恰恰就是身心极其的放松。“五趾抓地”更容易让下盘僵滞,不利于放松。其结果就是地没有抓牢,反而让应该放松的下盘僵滞。

怎样才是正确的要求?

用脚趾是抓不牢地面的。无论光脚也好,穿鞋也好,都是一样。既然地是抓不牢的,那么我们就尝试脚趾贴住地面。这样一来有什么好处呢?会有利于腰胯以下的放松,尤其膝部以下,就更容易松了。

随着站桩的持续坚持,能够进一步松到脚底,那么脚底板和地面的作用面积就极大地提高了。而且这种贴地是自发形成的,并不是人为刻意做到的。五趾贴地不是指脚趾局部紧张用力所形成的,而是指脚趾放松或全身自重与气沉丹田之气沉于脚趾而形成的。

有了脚底的松沉,变化也就有了,这个时候人的底盘才真正的沉稳了,劲力才用得上,气沉脚底,入地三分也就真的有了。

说实话,笔者在站桩养生的过程中,主观上并没有去太关注这些感觉,只是有的时候身体某些地方发生的一些小小的变化,会带来非常好的感觉,从而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

比如昨天站桩的时候,后脚的感觉,觉得身体的七分劲儿(现在站的是三七)似乎开始向右脚前掌沉,右脚前掌和右脚的五个脚趾死死地贴着地面,连五个脚趾的中间趾骨关节也贴着了地面。

今天早上站桩的时候,后脚刚开始并没有出现昨天那样的感觉,觉着劲儿没有直接下到脚掌和脚趾部,而是一直在大腿。大约过了十几分钟,后脚重现了昨天的感觉,觉得身体的七分劲儿(现在站的是三七)开始向右脚前掌沉,右脚前掌和右脚的五个脚趾死死地贴着地面,连五个脚趾的中间趾骨关节也贴着了地面。

与昨天不同的是,今天,前脚也开始有了“五趾贴地,脚像吸盘”的感觉,只不过不如后脚感觉明显。而且从左式转换到右式的时候,左脚作为后脚,感觉不如右脚作为后脚劲儿沉下去的感觉好。

这个时候两个脚都是放松的,脚趾并没有人为用力,感觉就是从身体腰胯沉下来的劲儿。沉到大腿,小腿,沉到脚掌,但是还是没有沉到脚后跟。

当年老师教三体式桩的时候,说脚趾有抓地的意思就成,不要用力。当时还有点小疑惑,五趾抓地难道不需要用力吗?老师解释说用力就会造成紧张,与放松的要求背道而驰。知道这个要求就行了。

现在看来确实如此,站桩的过程中如果五趾人为的去用力抓地,不但脚部会紧张,大腿也会紧张,整个身体都会形成紧张。与站桩养生中放松的要求相悖。只有坚持站桩,认真对待每一次的站桩,才能在站桩的过程中慢慢体会站桩的要求。

“五趾贴地、脚像吸盘。”会随着站桩时间的延长与站桩的持续坚持而慢慢体会到。

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两脚“五趾贴地、脚像吸盘。”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比如下雨下雪天,地面湿滑,这个时候如果能把两脚“五趾贴地、脚像吸盘。”这个站桩的要求用上,就会踩住地面很稳,走路的时候不容易打滑摔倒。

还有,平常我们在走路的时候,有些人是脚掌外缘先落地。这种走路方式,很快就会感觉到累,还会把小脚趾头的趾肚挤扁。

而“五趾贴地、脚像吸盘。”会使走路的时候脚掌内侧先着地,会减少对小脚趾头的压力,走路感觉会更轻松。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闲聊养生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果觉得《站桩养生中为什么要“脚像吸盘、五趾贴地”,怎样才能做到?》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