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夏季火旺(为不喜火易烦躁您讲一套古代养心法)

2022-11-2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5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夏季五行属火,夏天代表阳气

五行对应的是火。夏季为阳气最盛之时,阳气发泄于外,象离卦。离者,丽也,因阳气在外而美丽。由于此时阳气亢盛,故气温最高。应于人身,廋季阳气外散,耗气伤津,此季节应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同时,也因为阳气散于外,体内阳气就会相对不足,还应顾护中阳为主。古人讲的“春夏养阳”和“夏要吃姜”,说的就是如此。因此夏季不要过多饮用冰水及冷饮,以免伤及脾胃阳气,导致胃寒从而上吐下泻。在夏季更不要长时间地处于空调环境之中,这容易闭遏阳气发散的正常通道,导致“空调病”的发生。夏季脉象应“洪”,呈现出“泛泛乎万物有余”之状。

古代没有空调设备,因此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时,心情就特别烦躁;现代人到了夏天,虽有条件使用空调,但在骄阳似火的日子里,也容易心神不安。更何况,空调并非万能用品,只有学会自我调节才是上策。

居室宜清凉。早晚室内气温低,应将门窗打开,通风换气。中午室外气温高于室内,宜将门窗紧闭,拉好窗帘。阴凉的环境,会使人心静神安。

思想宜清静。盛夏酷暑蒸灼,人容易闷热不安和困倦烦躁。所以首先要使自己的思想平静下来、神清气和,切忌火暴脾气,遇事一蹦三跳,因躁生热,要防止心火内生。保持清淡的心态,则平和宁静,避免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正常生活,诱发各种疾病的发生。

那么应怎样进行自我调节呢?《内经》说得好,应“夜卧早起(稍晚一点睡觉,是为了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些起床,是为了顺应阳气的充盛。睡眠不足可适当午睡),无厌于日,使志无怒(切勿因厌恶长日而心情烦躁,滥发脾气),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要精神饱满,成就夏季应有的秀美,并充分宣泄),若所爱在外(就像你面对所爱的对象,情志应充分外露而不需内藏)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这才是适应夏天的气候,保护长养之气的方法)”。妙就妙在:通篇讲的是“气”。夏季养生的关键是使人“无怒”,“气旺”可充分地、正常地“宣泄”,但不能“乱”。心情烦躁就是“乱”,就是“逆”,就会使“神志”受伤,如秋天生疟疾即由此而来。

现代人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了。到了夏天,一方面可在客观上利用饮食起居的调摄而保健(这在杂志上已有许多宣传),另一方面则不可忽视主观上的调息静心。到了夏天,不妨有意作一些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的活动:适当地晨练,适当地娱乐,适当地避暑休养,适当地男欢女爱……总之,入夏之时,养“心”为上,养“心”为先。谨记马克思所说:“一份愉快的心情胜过十剂良药”。

夏天就是利用天地的长势来养“长”,去促进人体的生长功能,重点在养心,通过调动心的气血运行功能来加强人体的生长功能。养“长”,包括夏天小孩要长个子、长肉、长骨骼。因夏天心气当旺,心主长,所以夏天是养心的最佳时期。夏天可以发挥心气当旺的优势,夏天调养心、治疗心病就比其他时候效果要好得多。要常吃莲子、百合、麦冬、小枣、小米粥等养心之品,或常饮竹叶、麦冬泡水或苦丁茶等。

孙思邈认为,夏季是万物繁荣秀丽的季节,天气与地气上下交合,万物则成熟结果。此时人们应晚睡眠,早起身,使精神愉快,不要发怒,使精神之英华适应夏气以成其秀美,使气机宣畅通泄,精神外向,要喜爱外界事物,不要压抑自己的情志,使腠理保持阳气的宣通等。在夏季养生不光要在情绪上注意,还应在避暑与湿邪上下工夫。

1、防暑湿病邪

暑是夏季的主气,为火热之气所化,暑为阳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气伤津。暑邪易致津伤,即唇干口燥、大便干结、尿黄、心烦、闷乱等症。可出现身倦乏力、短气懶言等一系列阳气外泄的症状,甚至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从而导致死亡。湿从外受,易伤及皮肉筋骨;因湿性趋下,易袭下部阴位;湿通于脾,易困中焦脾土;外湿稽留,易犯肺、肾两脏。病理方面,湿邪有形,易阻三焦气机;湿性属阴,易伤脏腑阳气。《内经》较为系统地探讨了痹证、痿证、水肿、濡泻、痉症、头痛、食欲缺乏、四肢不举以及头身疼痛等与外湿有关的病症。

湿为阴中之阳邪。暑湿致病既有暑邪的火热特点,又有湿邪的特点。耨湿发生在酷暑多湿的季节和炎热湿盛的环境。暑湿发病多危重且速发并易变。古人治湿主要有化湿、燥湿和利湿三法,其原理在于增强机体的代谢机能,解除水液潴留的病理现象。因此,在长夏,居室一定要做到通风、防潮、隔热,以防止湿邪伤人而发病。

2、饮食起居注意事项

在长夏,湿邪最易侵犯脾导致消化吸收功能低下。长夏的饮食原则宜清淡,少油腻,以温食为主。元代著名养生家邱处机则主张夏季饮食应“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也就是说,长夏的饮食要稍热一点,不要太寒凉,亦不要吃得太多,但在饮食次数上可稍多一些,不要吃太肥腻的食物。

此外,要注意避暑降温,保护人体阳气。《黄帝内经》指出,“春复养阳”。人们不能只顾眼前舒服,在夏季过于避热趋凉,如在露天乘冷过夜,或饮冷无度,从而导致暑热与风寒之邪乘虚而人。夏季在乘凉时,要特別注意盖好腹部,不少农村地方咨穿“兜肚”,是很符合养生之道的。《养老寿亲书》指出,“夏日天暑地热,若檐下过道,穿隙破窗,皆不可乘凉,以防贼风伤人”。

在夏季,如在室外乘凉不可太晚,《摄生消息论》则指出,得于星月下露卧,兼使睡着,使人扇风取凉等”。因夏季暑热外蒸,汗液大泄,当毛孔开放时,最易受风寒湿邪侵袭,容易引起手足麻木不遂、面瘫等症。

夏季应晚睡早起,正所谓“晏忌日出后,早忌鸡鸣前”,即最晚不要在太阳出来之后,最早不要在鸡叫以前起床。晚睡可以顺应自然阴气的不足,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充盛。

夏日宜适当午睡,以消除疲劳,保持充沛的精力。夏季切不可在室外露宿,卧居潮湿之处及坐冷石冷地。

夏季冲身、洗脚最好用温水。不可为了凉爽用冷水冲身、洗脚,这样虽一时痛快,但对身体却十分不利。此举一可损伤卫阳之气,二可使汗液淤积体内,代谢物不得排泄,淤积日久便会产生疾病。

夏季衣衫要勤洗勤换,久穿湿衣、汗衣,会刺激皮肤,引起多种皮肤疾病。夏季刚晒过的衣服不可即穿,否则也会引起皮肤疾病。

3、戒烦躁

根据“五行说”的原理,“夏”对应的是“心”。夏日炎炎,往往令人心烦,人越烦则更觉热,为此宁静心神尤为重要。邱处机说,“夏三月,欲安其神者”,应“澄和心神,外绝声色,内薄滋味,可以居高,朗远眺望,晚卧早起,无厌于日,顺于正阳,以消暑气”。他还强调在夏季要“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这正所谓心静自然凉。

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有古歌云:“避暑有要法,不在泉石间,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看古人多逍遥。

因夏季暑气当令,烈日酷辑,腠理开泄,经常汗液外泄,故此需懂得养心。因汗为心之液,此季节心气最易耗伤,故在夏季一要养心,二要调理心态。中医讲“壮火食气”,“铒易人心”,在夏季还会产生许多精神方面的症状,如心烦、谵语、神昏等。因“心主神明”,故在复季应以保护心脏为主。

如果觉得《夏季火旺(为不喜火易烦躁您讲一套古代养心法)》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