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古今医案研读:上海中医学院张伯臾教授治疗五年脐腹部胀痛案

2022-12-01 分类:养生资讯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

【医者简介】

张伯臾(1901~1987年),别名湘涛。上海市川沙县人。早年从师于浦东三桥镇王文阶先生,1921年录取于上海中医专科学校,毕业后回浦东家乡行医。1924年承业于江南名医丁甘仁,并在仁济善堂任中医内科医师。1925年重返故里开业。建国后参加上海市邑庙区第一联合诊所,1956年进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任内科医师,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内科教授。撰有《张伯臾医案》,《中医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经验》等。

【医案】

张伯臾治疗五年脐腹部胀痛案

周某。男,52岁。

1976年2月12日初诊。

病史:

1971年起脐腹部胀痛,有时剧痛难忍,食后4小时腹部响而痛,得吐方适,惟大便尚通。经反复X线摄片检查诊断为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近1年来,右少腹隆起,较左少腹明显增大,按之软,自觉食物不能通下,泛吐猪肝色涎沫,脉缓,苔薄白,舌边暗。气滞血瘀则胀痛,水饮内停则鸣响。

辨证:

气滞血瘀,水饮内停。

治法:

拟活血理气,化饮降浊,以观动静。

方药:

当归克,川芎,炒赤芍,丹参,杜红花,炒川椒,炒吴萸,炒川连,制香附,降香,制半夏,7剂。

二诊:

1976年2月19日

右下腹胀痛鸣响得以减轻,自觉软食已能通下,呕吐已止,纳食亦增,脉缓,苔薄。血瘀已有化机,水饮得从下泄,仍守前法继进。

全当归,桂枝,炒赤白芍,通草,炙甘草,丹参,川芎,红花,炒吴萸,炒川椒,防己,7剂。

三诊:

1976年2月26日。

服药以来,右少腹绞痛已止,迄今未发,隆起臌胀亦平,腹鸣响十减八九,纳食又增,每餐50克增至200克,食后通畅无阻,体重增加3千克,脉弦小,苔薄,舌质暗渐减。水饮血瘀渐化,气机得畅,症情日趋好转,当击鼓再进,以彻病根。

全当归,克桂枝,炒赤白芍,炙甘草,丹参,炒川芎,败草,防己,乌药,通草,7剂。

四诊:

1976年3月5日。

右少腹绞痛鸣响已瘥,进食干饭及荤素菜均得通畅无阻,寐安,二便正常,体重又有增加,精神日佳,脉小弦,舌暗转红。邪却病去,脾胃运化亦得恢复,再守前法以善后。

当归,桂枝,炒赤白芍,通草,炙甘草,丹参,川芎,乌药,10剂。

本案引自(《张伯臾医案》)。

【评析】

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病例,患者罹病已四载,病前躯体素健,体重70余千克;病后日见瘦,面色萎黄,体重减轻近20千克。张老医生分析患者症情,抓住二个特点,一是腹痛经久,右少腹隆起,舌边暗,脉缓;二是病前壮实,病后瘦,进食腹部鸣响和泛吐涎沫。前者乃血瘀气滞之征,欲化瘀积之血,当理其气;欲行郁滞之气,必活其血,所谓气行则血行,血行则气畅者也;而后者则系痰饮之症,《金匮》云:“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故方以当归四逆汤合防己、川椒、半夏、吴萸等温经散寒,活血通脉而化痰饮,佐以左金丸以镇肝逆,终获瘀散饮化、气血畅行之效,服药月余,体重增加十余斤,右少腹平坦,面色转见红润,其病若失。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体会,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有收获,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 @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名家医案,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如果觉得《古今医案研读:上海中医学院张伯臾教授治疗五年脐腹部胀痛案》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