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太极拳从它久传不衰的原因和文化意义上来看 却是修身(养性之术)

2022-12-0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32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 分钟。

随着全民健身的深入开展,老年人习练太极拳者日增,这无疑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好处。但是也有专家指出,当前是“学拳的人多,懂拳的人少”“表面上看起来,热闹得很,但从整体上看,水平提高不快”因此,习拳之人应注意研究太极之理。理明,则收效自丰;不明理,则难入圣境。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含有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现结合老年人特点,着重就太极拳的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几个理性问题,整理成文,供喜爱太极拳的老年朋友们参考。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健康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

拳家在论及如何观赏太极拳时说:“善观拳者,必不于耳目手足之鼓舞于迹象间者深嘉赏也。故学者必先研其理,理明则气自生动灵活,非气自能生动灵活,实理使之生动灵活也。”所以,老年朋友们要想把太极拳打得灵活如意,就不能只重拳架,还必须从拳理中求之。凝神纳气,以养为归。

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从它的原始意义和本质属性来说,自然为了防身。但从它久传不衰的原因和文化意义上来看,却是修身、养性之术,“打人犹其余事”。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太极拳是在总结前人练武、修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创编的一种集练武与修道于一体的卓绝拳法。它既汲取了某些武术“用力过当”“伤身损体”的教训;也克服了某些功法“久坐伤神”“形体憔悴”的弊端。它与其他拳法的根本区别,不在于动作,而在于凝神纳气,以养为归。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古代养生家有一种理论认为:“太朴散,则寿妖可卜”。这里的“太朴”二字是指人的元气,或曰精、气、神。意思是说,一个人的元气如果散失了,他寿命的长短也就可以预测了,并且列举生活中的具体事例说:“万物蕃,则造化之元精耗散。木多实者则根伤,草出茎者则根虚,费用广者则家贫,言行多者则神竭,皆妖也。”所以,先人教授太极拳,特别强调要凝神纳气,培根固元,强本节用,并以此作为习练太极拳的核心和归宿。养生原指道家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养,即调养、保养、补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现代意义的“养生”指的是根据人的生命过程规律主动进行物质与精神的身心养护活动。

太极拳,健身气功,运动养生,健康,只有坚持练拳,才能使手、眼、身法、步协调一致,打出神韵、打出风格、打出极致。要学好太极拳,就要使手、眼、身法、步各自先要合乎规矩。如手何时为掌?是舒掌还是瓦棱掌?何时为拳?是虚拳还是实拳、立拳、平拳?目光随什么走?这些都有严格的要求。身法的中正与前倾、后仰、侧斜、翻转等皆有法度。步伐的前进、后退及腿法的弓步、马步、仆步、歇步等皆有讲究。由各自合乎规矩再到相互协调。

如果觉得《太极拳从它久传不衰的原因和文化意义上来看 却是修身(养性之术)》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