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燥”和“湿”同时出现在你身上(你会先祛湿还是先润燥)

2023-05-06 分类:养生资讯

“燥”和“湿”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尤其是在秋冬季,感知尤为明显,两者看似相互矛盾,但也有共存的时候,如果“燥”和“湿”同时出现在自己的身上,那我们究竟是该先祛湿还是先润燥呢?

中医有“燥主秋令”的说法。秋季主燥,燥热会伤阴耗气,入秋后,很多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皮肤干燥、咽干唇燥、鼻子出血、便秘、心烦、少气懒言,神疲乏力等,一般都是燥邪惹得祸。

因此一到秋冬,很多人就把滋阴润燥、清热化痰提上日程了,自己在家里做点秋梨银耳莲子羹啦,蜂蜜柚子水啦、龟苓膏啦,毕竟谁不想美美哒,水润润,一美美四季的~

秋冬滋阴润燥,顺时养生没有错,但对于身体有湿气或湿气比较重的人来说,滋阴润燥好比火上浇油,好心办坏事。

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多数人有两个疑问;

第一个,秋冬季还需要祛湿吗?

这是大家其中一个认知误区,认为秋冬天干物燥,没有湿气。毕竟秋冬季给人的感觉以燥和寒为主,燥就不必多说了,天气燥,皮肤燥、上火、便秘等等,但寒可不只是冷,秋冬季寒,而寒必伴有水,寒气重一分,湿气亦重一分,寒湿互结,很容易形成“寒湿”,反馈到身体上常见的就是关节疼痛,手脚冰冷,肢体沉重、虚胖水肿等等。

第二个,“湿”和“润”有区别吗?

这是大家另外一个认知误区,认为有湿气的人不需要补水。“湿”就是水,“润”代表补水,如果我身体湿气较重,说明身体上的水多的都快溢出来了,我干嘛还要“润”,这不多此一举吗!

那你就错了!“湿”和“润”是有本质区别的,你可以这样理解,“湿”是坏水,“润”是好水,祛湿是把坏水排出去,润燥是把好水补进来。

湿气是身体利用不了的浊水,要是不及时排出的话,它就会在体内作妖,湿气上行,长斑长痘,油光满面;湿气下注,则会引发一系列妇科疾病,湿气在皮,引发湿疹等皮肤病等等,因此有湿气的人,如痰湿、寒湿、湿热等人群是不能滋阴,不能润的。

那秋冬季祛湿和润燥是否能同时进行呢?

为此,前一段时间,小编在知乎上向广大网友提了一个问题:秋冬季祛湿和润燥是否冲突呢,脾虚湿气重的人该怎么调理?

其中有两个回答我也非常赞同,祛湿不是简单的往外排水,润燥也不是简单的往里加水,湿和燥都是脏腑不和的表现,调理的根本是脏腑的平衡,脏腑和谐了,湿就没了,燥也会随之消失。

润燥而不助湿,祛湿而不过度,一切保持平衡才是养生之道。

为什儿这么说呢?润燥我们润的是哪?润的是肺,是肺中燥气;祛湿我们祛的是哪?祛的是脾,是脾上湿气,归根到底,可不就是脏腑失衡了!

事实上很多人身体“湿”与“燥”并存,湿气重又缺“水”,那么接着上面的问题的来讲,秋冬季祛湿和润燥到底是否能同时进行呢?

答案是:可以!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老祖宗的中医智慧,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五脏藏精,精化津液而濡养全身。

也就是说,脾会不断地运化水湿。人体摄入水谷之精微后,会不断地循环、输布、代谢,将“好水”传递到五脏六腑,再把多余的、没用的“坏水”通过下焦的泌尿生殖系统排泄出去。

在这个运化的过程中,如果脾胃出现了问题,水湿运化不过来,或者是下焦的肾脏、膀胱出现了问题,“坏水”排泄不出去,就很容易堆积湿气,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脾虚湿气重,两者是相互影响的,只针对一点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而像肺、胃、大肠这些脏腑,在水湿的运化过程中,并不主要负责“好水”的生成,以及“坏水”的排泄,而在日常运作中,需要不断地消耗阴液,以保持滋润的状态。

这样一边耗散,又不需要过多处理生成、排泄的状态,是很少会堆积湿气的。所以,湿气重但又感觉干燥,想要润燥,只润肺、胃、大肠这三个脏腑就可以,同时保持正常的祛湿过程。

当然,一切要有度,讲究平衡,否则润过头了,运化不动,就容易“滞”住,形成“痰”,反而越“润”越“湿”!

调理有方,平衡有道。对于体内“燥”和“湿”的并存的人来说,简单且较为实用的莫过于两种方法,一运动,二食疗。

运动不必多说,运动不仅生阳,而且加速新陈代谢、血液循环。天气变冷之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现在很多人还存在三餐不规律的情况,秋冬季又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都会造成热量和水分的在体内的集聚,这样一来,人在冬季普遍感觉到湿气重,多多运动,跑步、瑜伽等等,多多出汗,通过汗液把湿气排出体外,增益血气!

另一种方法就是食疗,食疗又称食治,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食物的特性来调节机体功能,使其获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种方法。近代医家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疗病,并可充饥。

之所以还推荐食疗呢,因为它是一种可以长期坚持下去,对身体又没压力和副作用的有效方法,每天吃一些“药食同源”的茯苓、赤小豆等,健脾、养心、补气,还提高身体祛除湿气的能力。

对于茯苓,我是非常推崇的,茯苓性平,味甘、淡,入脾、肾、心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之 一,凡水湿、痰饮,无论风寒热或兼脾肾气虚皆宜,也被古人称其为“四时神药”。

而且茯苓是一味四季皆宜的辅药,其特点就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将它与各种食材配伍,不管寒、风、湿诸疾,都能发挥其独特功效。

300年中华老字号,和同仁堂并称四大药堂的雷允上,就记载着一个食疗处方,其处方中就搭配了茯苓,可见其重要性了。据雷允上《经病方论》一书中记载的五化六利方:采用赤小豆、大枣、橘皮、薏苡仁、白扁豆、黄苦荞、栀子、茯苓、甘草、山药、山楂十一位草本原料,科学配比出祛湿、消积、健脾的雷允上赤小豆薏米茯苓茶的食疗之方;赤小豆、薏苡仁、茯苓清热利尿,祛湿消肿;橘皮、甘草、栀子补脾益气,清热解毒;山楂、白扁豆、黄苦荞消食健胃,健脾化湿;大枣和山药补血益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不管是运动还是食疗,归根到底,都是在利“身体”这把锋利的器,毕竟身体健康才是好,强身体,增免疫,才是真正的治本治法,对于体内“燥”和“湿”的并存的人来说,润燥和祛湿是可以同时进行的,但要谨记润燥而不助湿,祛湿而不过度,讲究平衡,否则润过头了,运化不动,就容易“滞”住,形成“痰”,反而越“润”越“湿”了!

如果觉得《“燥”和“湿”同时出现在你身上(你会先祛湿还是先润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