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农村俗语“处暑就把白菜移 十年准有九不离”啥意思(有道理吗)

2023-05-15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2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处暑是立秋后的第二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意味着暑气消退,炎热高温天气回避,从而达到“出暑”的目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根据古人的划分,处暑节气共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解释,处暑以后老鹰开始大量捕捉鸟类进食,天地万物由盛转衰,一片萧瑟,而稻谷玉米等各种粮食正是成熟,等到农民收割。

事实上,在民间,还有更多关于处暑的农谚俗语,事关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农事安排。农民依据这些古老的智慧经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因此,这些俗语都非常有意义,尤其是下面3句。接下来,我们一起聊聊。

第一句:处暑早下雨,粒粒皆是米

民间农事安排,往往跟节气挂钩,农民大多照着节气分布,来安排农作物的生产活动。在很多地区,一年一熟的稻谷,其实在立秋后处暑前已经扬花灌浆,如果到了处暑时节仍然下雨的话,就会出现“处暑下雨万人愁”的局面。因为,等到稻谷灌浆后,需要一段时间的晴朗天气,依靠秋日阳光普照,促使稻谷成熟收割。这样的地方,自然是不希望处暑时节下雨的,因为下雨会造成粮食减产,农民受益受损。

但是,还有很多地区,种植晚熟作物,到处暑时节,仍在继续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此时如果不能降雨,田里出现干旱,会极大影响稻谷孕蕾和灌浆。三伏天刚刚结束,夏季高温炎热并没有消散,秋老虎天气还要持续一个多月。田地中只有有足够的水分,才能维持作物生长。在这些地方的农村谚语中,自然是希望处暑前后,能够下几场秋雨,从而达到“处暑早下雨,粒粒皆是米”的目的。

第二句: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

处暑时节,除了要准备收割稻谷和玉米外,还要为自己菜园子做准备。在常温环境下,农村秋天很难见到绿叶菜,除了一些小白菜以外。白菜移栽有自己的规律,俗语说“头伏萝卜,二伏芥,立秋种白菜”。白菜一年四季皆可种植,即可培育秧苗移栽,也可以采取种子直播。但农村小规模种植,大多是选择秧苗移栽。在立秋前后,找一块地播种,利用相对高温潮湿的天气催生,一般过15天左右即可移栽。因为播种时间过早,幼苗无法抵挡高温,如果播种时间过晚,会耽误农时。

到了处暑前后,白菜苗正好长到五六片叶子,此时大小合适,正好移栽,成活率较高。而且,处暑节气后,暑气消退,早晚凉爽,太阳也不像三伏天那么炎热,白菜不会被高温灼烧。合适的温度和湿度,会让白菜迅速生长,为秋冬日的农家,提供必要的绿叶菜支持。因此,民间老话说,“处暑就把白菜移,十年准有九不离”,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

第三句:处暑好晴天,家家摘新棉

棉花是重要的生活物资,今年前段时间国外企业抵制“新疆棉花”事件,相信大家都非常清楚。其实,除了新疆以外,我国很多地区都在种植棉花,包括但限于江淮平原、江汉平原、华北平原、鲁西北、豫北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等等。棉花有自己的生长周期,各地因气候环境不同,种植时间略有差异,比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棉花的花期大多在7月下旬至9月上旬,黄河中下游地区的棉花花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而新疆棉花花期从7月一直持续到9月。

处暑时节,正值大部分产区棉花采摘时节,如果此时阴雨绵绵,将极大影响农民采摘,造成棉花质量下降,导致种植效益受损。在棉花产区,此时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天天晴天,干旱少雨,也不能有大风,因为大风一吹,造成倒伏,同样不利于采收。农民种植棉花,一年辛苦下来,在收获的季节里,如果出现连续降雨,对他们的打击是很大的。如果能够艳阳高照,那么是稍微热一点,农民也心甘情愿。靠天吃饭,老天爷赏脸,比什么都重要。

总而言之,处暑节气是秋季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气,此时正值秋收播种的关键期,农民要精打细算,做好时间安排,一边抢收一边抢种,最大化利用此时的天时地利。一场秋雨一场寒,等到秋分以后,天气逐渐转凉,再安排农事活动,时间已经有些来不及了。大家对此怎么看,你觉得上面三句俗语有没有道理?欢迎在下面留言,说说你的观点。

#棉花#

如果觉得《农村俗语“处暑就把白菜移 十年准有九不离”啥意思(有道理吗)》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