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节气|寒露:补养脾胃的最佳时机(做好这几件事最关键)

2023-05-18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67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一场秋雨一场凉,想必大家已经领略到了秋意渐寒的感觉了吧。

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寒露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天气寒冷,露水将要凝结成霜,因此得名“寒露”。

在自然界中,寒露开始,阴阳之气开始转变,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我们人体的生理活动也要适应自然界的变化,以确保体内的阴阳平衡。

寒气渐生,凉爽到寒冷的过渡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思是说寒露气温比较低,地面的晨露冷,快要凝结了。

寒露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如果说“白露”是炎热向凉爽的过渡,“寒露”则是凉爽向寒冷的转折。

“寒露寒露,遍地寒露。”此时地面的露水寒光凛然,气温骤冷,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已经进入秋季,东北进入深秋,西北地区则离冬季不远了。

由于寒露的到来,气候由热转寒,万物随寒气增长,逐渐萧落,这是热与寒交替的季节。寒露时节,往往是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过后秋风紧。

“寒露”时节起,雨水渐少,天气干燥,昼热夜凉。从中医角度上说,这节气在南方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燥”邪当令,而燥邪最容易伤肺伤胃。

寒露后,养护脾胃最为重要

脾胃是气血之海,五脏六腑都要依靠它们的滋养。从深秋开始,最重要的事,就是呵护脾胃。可难就难在,我们在放假享受的时候,脾胃却同时经历着“外伤+内伤”的双重考验,十分辛苦。

外伤:寒气的侵袭。寒露之后,温差变得更大,也是寒邪最容易损伤脾胃的时候。

《十四难》提到:脾胃为市,无物不入,风、寒、暑、湿、燥,亦能伤脾损胃。

我们的皮肤能及时感知到气温的变化,然后增减衣物,脾胃却不能那么快的反应过来。天气突然降温的时候,脾胃却还在温暖、开放的状态,一下子就被寒气入侵了。

内伤:吃出来的负担。深秋期间脾胃功能正处于旺盛时期,所以天冷的时候,胃口比夏天更好。

国庆放假里,难免会多吃些好吃的,再熬上几天夜追剧,吃点宵夜……脾胃休息不了,一直在“加班”。

脾胃一旦“过劳”,反而越吃越虚。

寒露脚不露,防寒气好过冬

寒露是天气开始转凉的时候,也是开始补养脾胃的最佳时机。在这时给脾胃助力,能让我们的身体轻盈、精力满满的迎接秋冬到来。

慎起居。起居要作相应调整,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可使肺气得以舒展,因此秋季养生就要做到“早睡早起”。为避免血栓的形成,应早睡以顺应阴精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舒达。起居应顺应节气,分时调养,确保健康。

适寒温。寒露节气,凉而转寒,保暖为第一要务。

近来感冒咳嗽的患者不少,多数就是不能根据气温及湿度变化加减衣物或者夜间受寒所致。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随着寒露节气的到来,整体气温开始逐步降低。此时已经不再适合袒露身体,以防外界凉气侵袭体内。

所谓“寒露脚不露”,便是讲“寒从足生”。因此每晚睡前可选择热水泡泡脚,改善脚足部血流,缓解疲劳,增强免疫功能。

避寒尤其要注意颈部、腹部、腰腿部三个部位。颈后风池风府风门等穴位最容易受寒,所以高领衣物或者围巾围脖是最好的防范措施。

腹部为一身营养物质生化之所,受寒后容易消化不良继而腹泻;寒露时节,正是养脾胃的好时节。首先要注意不要让“脾胃受寒”,注意胃部保暖,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

腰腿足部避寒保暖,防止伤人阳气、老来受罪。

畅情志。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自然界中的“阳气”开始收敛、沉降。寒露之后,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心中难免凄凉感,情绪不易稳定,易伤感和忧郁。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因势利导,宣泄积郁之情,培养乐观豁达之心。

调饮食。金秋时节,天气转凉,自然界进入阳消阴长的过度阶段。相应地,人体脏腑也随自然变化,不应让身体有太多消耗。秋天尤其应注重早睡早起,以顺应“收养”之道。

入秋以后,随着金气的到来,全国南北都以“燥”为主,很多人皮肤开始变得越来越干燥,容易出现口干,很想通过喝水补充。可以适当的加一些食盐进去,更容易促进吸收,可以更快的补充水分。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则可以喝点蜜水,既可以补充水分,同时还可以润肠通便,轻松应对因秋燥而出现的便秘。

这时候食疗不妨喝玉竹粥、百合粥、沙参粥、生地粥、黄精粥等健脾生津的药膳粥。中老年人和慢性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

如果觉得《节气|寒露:补养脾胃的最佳时机(做好这几件事最关键)》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