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防寒 除湿……寒露习俗(养生全攻略)

2023-05-18 分类:养生资讯

北京时间10月8日3时55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七个节气“寒露”悄然而来。正值中秋时节,霜染红叶,夜凉如水。人们应注意增添衣物,“不沾雨露”,避免寒湿入体,着凉生病。

寒露分三个物候:

“一侯鸿雁来宾”,在乡间,人们这时候会时常看见天空中的鸿雁成群结队的往南飞,时而排成个一字,时而排成个人字,将秋天的天空装点出美丽的风景。

“二侯雀入大水为蛤”,古时候,进入深秋后,天气开始寒冷了,雀鸟们都因为冷而躲藏起来,这时候海边会出现很多的蛤蜊,由于贝类蛤蜊的条纹和鸟雀很像,古人认为蛤蜊是鸟雀变的。

“三侯菊有黄华”,寒露尽了,漫山遍野的菊花一夜之间凌寒怒放。

寒露习俗:

寒露节气的习俗不太多。但这时候,倒是吃螃蟹的好时候,“九月团脐,十月尖”,寒露是吃母蟹的最佳季节。

有的北方地区,则有喝“寒露茶”的习惯。据说,寒露茶入口甘醇清香,很受茶客的喜爱。 另外,九九登高之后,有吃花糕的习俗。因“高”与“糕”谐音,寓意“步步高升”。花糕主要有“糙花糕”、“细花糕”和“金钱花糕”。

出游:寒露时节,也被人们称为“辞青”,皆因这时候花草树木开始凋零。每年的寒露时节和重阳节往往较为临近。于是,登高远望,赏花垂钓,也成为很多人在这一时节的消遣。

寒露养生四大攻略:

1、足部保暖

医学上有“寒从脚下生”一说,足部保暖格外重要,所以“寒露脚不露。”寒露过后,天气渐寒,夏天经常穿的拖鞋凉鞋这时候可以适当收起来,以防“寒从足生”。足部保暖除了要穿暖和的鞋子之外,还建议每天晚上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足部血液循环,缓解疲劳等。

2、适时添衣

俗话悦“春捂秋冻”,说的是初秋时节,适当的冻一冻,有利于提高皮肤和鼻粘膜耐寒力。但是,寒露过后,建议就不要冻了。尤其是老人、儿童和身体体质较弱的朋友这时候要注意防寒保暖,逐渐增添衣服,防止“冻”出病来。

同时,老年人这时候还应随时备好急救药品,防止因气温骤降而引发哮喘、中风、心肌梗死等突发疾病。

3、及时除湿

所谓“寒露”,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与空气中的水汽容易凝结成露水,因气温太冷,露水几乎凝结成霜。这样看来,寒露时节其实是一个不失为潮湿的气候特点。家里、楼道、仓库、窗台等这时候更容易凝结露水,让原本应该干燥的秋季,蒙上一层潮湿。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潮湿,不仅可致人生病,还会导致家中、仓库里的物品受潮,影响物品的使用等等。

所以,这时候及时的环境除湿格外重要,尤其对于老年人更是如此。这世界的露水又“湿”又“寒”,一旦沾上,老年人及抵抗力差的人会因此染上寒病。

所以在寒露时节的早晨,可以借助除湿机、取暖器等设备,给居住环境除除湿,是最好不过的一种养生。

4、适当养胃

胃肠道对于寒冷刺激非常敏感,如果不加以防护易引发或加重胃肠道疾病。因此,寒露以后的养生特别要注意养护好自己的胃部。首先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除了适时增添衣服,夜间睡觉要注意盖好棉被,还要注意持精神愉快和情绪稳定。研究表明,另外消化道溃疡的发生、发展与情绪有一定的关系。

如果觉得《防寒 除湿……寒露习俗(养生全攻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