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针刺手法对针灸治疗影响很大(手法要点有哪些)

2023-05-19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186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手法就是针刺的操作技术。穴位定得再准,手法不过硬,也无法取得满意的疗效,所以对基本手法应精益求精。毫针的针刺过程,大体分五个步骤,就是持针、进针、得气、行针和起针。正确施用针刺补泻手法,使虚者得实,实者得虚,闭者得通,散者得收,遂臻“阴平阳秘”,实为用针之妙道。历代医家,补泻手法繁多,学说不胜枚举。现将本人常用的补泻手法介绍如下:

1)捻转补泻法:捻转轻而角度小,则反应弱,为其补法;捻转重而角度大,则反应强,为其泻法;适中为其平补平泻法。

2)提插补泻法:轻插快插,轻提慢提,则反应弱,为其补法;重插慢插,重提快提,则反应强,为其泻法;适中为其平补平泻法。

补泻手法形成因素,取决于针刺的强度、幅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特别是刺激强度。欲知补泻手法成功与否,一是可以从施术前后患者脉搏的变化来观察,脉由虚转实则为补法;脉由实转虚则为泻法。二是可以从针下肌肉的状态估计之。如施术后针难拔出,肌肉呈紧张状态,则为补法,表明机体已由抑制而达兴奋。施术后针易拔出,肌肉呈松弛状态,则为泻法,表明机体已由兴奋而达抑制。

关于手法要点,在这里特别提出五点供同道参考:

(1)重视左手的作用:《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右主推之,左持而御之”。《难经七十八难》亦说:“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当刺之时,先以左手压按所针荣俞之处,弹而努之,爪而下之”。《标幽赋》中还说:“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气散;右手轻而徐入,不痛之因”。这都说明针刺时左右手互相配合的重要性。古代针灸家特别强调左手押手的作用,这是很有道理的。它可以防止弯针,避开血管、瘢痕,减轻进针时的疼痛。更重要的是固定穴位下面的经络,便于得气,准确而自如地行针。

(2)针刺以得气为先:针刺治病在于调气,《灵枢经》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凡刺之道,气调为止”,“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刺之气不至,无问其数,刺之而气至,仍去之,无复针”。都强调得气和调气的重要性。

但是要调气,首先就要先得气,不得气其气何以调也?《灵枢经》又说:“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标幽赋》引申其义说:“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都指出了得气快慢可以用来估计治疗效果和疾病预后。所谓“得气”,即气至或针感,是机体对针刺的一种正常反应。

一般说来,早得气针感好,表示机体反应好,病易治易愈;迟得气,针感差,表示机体反应差,病难治难愈。气迟至或不至,一方面可能是病人的机体反应不好;另一方面也可能是术者的操作技术有问题,所以术者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消除由于技术不高以致不得气的因素,并且能够自如地通过针穴的巧妙运作,以激发经气。

得气的感应可以由两方面来察觉:一方面是病人有一种特殊感觉出现,如酸、胀、麻、重、冷、热、痛等,还可以有触电感,或肌肉跳动或抽动感;另一方面是术者觉得针下有肌肉跳动感,还能目睹针穴及其附近有肌肉跳动或抽动,并沿着一定方向传导。当针刺入皮肤时,就要用一定的手法去寻找各种针感。而且还要把握得气后慎守勿失,最好使刺激穴位整个过程一直保持得气的状态,因为它与针刺疗效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要获得确切的针感,刺中络脉一般比较容易;刺中经脉就必须采取特殊手法才能刺中。这种直接刺中经脉所产生的针感,不同于牵动周围组织而间接产生的针感。它是以向一定方向迅速传导感觉或运动形式出现(一般是指针触碰到神经干及其分支上的反应)。

用什么手法技巧才能触碰到它呢?

根据本人临床经验,可以用“按、找、中”三个字来概括之。按,就是用左手押手固定穴位下面的经脉,以防止其滑动。找,就是右手刺手用提插手法,沿假设与经脉相垂直的平面,按次序做扇形寻找。一般都能较快地找到针感。中,就是找到针感后,必须将针固定在一定的深度,保持针感,切勿失去!以便进一步行针补泻,这就可以做到“针下有气,随心所欲”。

(3)要讲究补泻手法:古代针灸家非常讲究补泻手法。这在临床上有其重要的意义,就以疼痛和麻痹为例,疼痛宜泻,不泻而补,往往效力不佳。麻痹应补,不补而泻,往往反加其害。《灵枢经脉》明确指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针刺原则。《标幽赋》说:“原夫补泻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也都是特别强调了针刺治病,必须掌握补泻手法。古人对针刺补泻手法的确下了不少工夫,积累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如呼吸补泻,开阖补泻,迎随补泻,提插补泻,还有烧山火,透天凉,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近代则以轻刺激为补,重刺激为泻。不论何种手法,都是为了提高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如果觉得《针刺手法对针灸治疗影响很大(手法要点有哪些)》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