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南书房夜话|肖荣:如何理解嵇康的“不可起(不偶世”)

2023-05-24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99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2 分钟。

读创/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魏沛娜

谈起“竹林七贤”,很多人都对嵇康极感兴趣。那么,嵇康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近日,深圳大学文学院历史系讲师肖荣做客“深圳学人南书房夜话”第九季第二期活动。讲座上,他以“不可起、不偶世的嵇康”为题,经由人格倾向来解读嵇康各种常可以贴上“不”字标签之思想行为的尝试。

“嵇康,卧龙也,不可起”,隐忍多年、对嵇康怀有私仇的钟会作如是语;“中散不偶世”,则出自一个半世纪之后的崇拜者、大诗人颜延之。对此,肖荣指出,深仇者与崇拜者在完全不同的话语指向之下,都用了一个“不”指明文意。“其实,何独他人如此,嵇康自己《与山巨源绝交书》千八百字,蘸墨下笔,竟有69个‘不’字之多。读之稍不留神,必不免产生满篇说‘不’的感觉。”

肖荣表示,“不”,也许就是嵇康的自我宣言,也许就是同时代与后来人、对立者与亲昵者之关于他的一般观感。事实上,现代学术界对此现象已有较多讨论:其或言嵇康孤傲独立、为魏晋政局中身处司马家对立阵营的士大夫领袖;或言他纵酒任性,乃出自他内心包藏难以排遣的压抑情绪;或言天纵英才的他具有超乎寻常的艺术能力,诗文艺术蕴含着不受外界影响的纯刚纯阳之气。

音乐,是解读嵇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途径。无论是《广陵散》,还是《声无哀乐论》,都可见嵇康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肖荣认为,嵇康非常在乎“心”。“心”在此指的是个体、个人,或者说人的本性、自我,抑或是一个精神的“我”,而不是一个作为物质存在的“我”。“这个人对于这种精神之中的那个‘我’非常在乎。假如他对这个东西没有过人的感触,没有真正体验到人心——那个精神的‘我’的存在,那么他在1700多年前一定解释不出来这样一个美学高度。”

肖荣特别运用荣格的人格理论对嵇康展开解析。他指出,嵇康是一个内向的直觉的人。《晋书嵇康传》用了“远迈不群”“土木形骸,不自藻饰”“恬静寡欲”“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其神心所感,每遇幽逸如此”等对他予以形容。养生、服御、自然、服食、长生,是他日常在做的事情,也是他在做真正的自己。由此,也可见他的内在世界有一种向上生发的力量。“嵇康表里如一,所表达出来的真诚、纯真是少有的。”肖荣说。

但是,人生就是一场表演。嵇康在社会参与之中一直说“我”,一直说“不”,怎么办?在肖荣眼中,嵇康“内圣有余,外王不足”,他认为人格的倾向给嵇康的人生埋下伏笔,“不偶世”导致最悲惨的结局。

审读:谭录岗

如果觉得《南书房夜话|肖荣:如何理解嵇康的“不可起(不偶世”)》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