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老庄说三国:“高处”的嵇康是永恒的孤独

2023-06-23 分类:养生资讯

品读三国,回味历史,欢迎大家右上角关注老庄,每天分享原创文章!

公元263年,曹魏景元三年,东都洛阳。

愁云惨淡,风悲日曛。刽子手严阵以待。刑场外,三千太学学子白衣胜雪;监斩台上,钟会捻着他得意的八字胡须,胡须下掩藏不住那得志的笑意。在刑场中央,即将被处决的犯人披发跣足,却依然衣袂飘飘,牢狱生涯也不能磨去他半点的丰神玉质。

这个即将被处死的人就是嵇康,“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也是天下士人的榜样与偶像。其时他年方四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也正是发光发热、引领社会风潮的时候,却因为一场荒唐的官司,被荒唐地判了死刑。司马氏集团地龌龊心思太过明显,明显到天下学子看了,无不心寒齿冷。因此他们先是上书,请求挽回嵇康的性命;后是在临刑时,集体地来为他送行,为这场文化之殇作临终的祭奠。

嵇康显然知道这一场死刑意味着什么。落叶昏黄,秋风飒飒。他在面对死亡的一刻,没有选择软弱恐慌,也没有选择声嘶力竭。他只是要来了一张琴,在天下士子的瞩目之下,铿然奏响。

《广陵散》

《广陵散》是一首不知其源的古曲,讲的是战国时代聂政刺韩傀的故事。全曲充满了铮铮然的杀伐之音、充满了以下克上的臣凌君之意,传递着战国侠士们不屈不挠、孤高桀骜、独立平等的精神。在这临死的关头,精通琴乐音律的嵇康选择了以这首音乐向世界告别,明显就是在表达他的立场:我永远不会放弃自由的灵魂。让我死可以,让我和司马家合作,妄想。

一曲终了,嵇康仰天长啸。再看三千座下白衣客,一个个全都呆若木鸡。那些国家的栋梁,国家的未来,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们,竟无一人听懂他的心语。嵇康无奈感叹:“《广陵散》于今绝矣!”

嵇康最大的悲剧,并不在于得罪了司马氏集团而被杀。他真正的悲剧,是他自己的死掉,并没有换来他最宝贵的精神的传承。没有人能够真正靠近他的境界,没有人能够真正读得懂嵇康的内心世界。

“竹林七贤”的其他人没有。阮籍刘伶从嵇康被杀的那一刻起不敢直言发声,山涛王戎则是直接成为了司马氏集团的狗腿子。他们无法像嵇康那样,率真、耿直,永远满腔热血。

他的儿子嵇绍没有。嵇绍后来事晋,担任皇帝身边的侍中。在八王之乱中,为了保护晋惠帝司马衷,保护这个杀父仇人的孙子,嵇绍奋力作战,不屈而死。甚至连一生弱智的晋惠帝都为他忠诚至死的行为感动,会大哭着呵斥叛军头目:“还我嵇侍中!”嵇绍算是一个传统儒家礼法框架下最顶尖的仁人志士,然而他无法像嵇康那样,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叛逆、自由,永远遗世独立。

太学里所有的年轻士子更没有。都说是“慷慨赴死易,从容就义难”,那是因为,临死前的慷慨激昂,不过是用最后的一丝力气,力图掩饰对死亡的恐惧罢了。而从容就义者,则是以勘破生死的睿智与坦然作为底气,去乐观地迎接生命的终结。从后面的一系列行为来看,嵇康应当是能够乐观而坦然地接受死亡的——可是一群自以为正义的太学生,硬是将这一场宁静的洗礼给闹成了一出沸沸扬扬的大戏。他们先是为嵇康乞命,不成时又来集体白衣送行,似乎在他们的眼中心中,嵇康之死有多么的不情愿一般。太学生们,参不透嵇康的生死。

嵇康还在临死前尝试着做最后一个努力。他一生的精神追求,都倾注在一曲《广陵散》当中。嵇康把习得这首琴曲,当作这一生最荣幸的际遇,甚至于他一生的哲思与诗文,也都像是在为这一首琴曲作注解一般。他爱写阳光的诗,他爱念叨游侠故事,他还爱赤裸着上身露出虬劲的臂膀来打铁。他一生要强,却唯独在一件事上小气。

曾有人向他求教《广陵散》,嵇康却敝帚自珍,始终没有把这琴曲外传,足见他的珍视。现在,他的人生路将要走到尽头,他终于想起了这一生还有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没来得及传承下去。可是这时他才发现,也许这并不是他的错——因为事实上也没有谁真的能领悟个中精髓;或者,即便听懂了踊跃在七弦上的激昂,却也不能再现如聂政一般的风骨。太学生们,跟不上嵇康的境界。

既然谁都不能将他的精神与意志传承下来,那么,嵇康的死,就只是一场幻灭与陨落。

嵇康是一个活在绝顶之上的人。他的视野,他的情操,足以让他俯视他所在的那个世界的整个人间百态。他可以和阮籍刘伶一起吟啸风月,借酒浇愁;也可以和兄长一起凌厉中原,顾盼生姿。他可以在山涛接受了司马氏官职的时候,用一封《与山巨源绝交书》把友谊轰轰烈烈地埋葬;也可以在临死前,把唯一的儿子托付给山涛。

他可以自己和司马氏泾渭分明地对立,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这浑浊的世间追寻着独属于他自己的自由的精神世界;他也可以教会儿子儒家的纲常礼法,把儿子培养成为忠贞义士,将生命奉献给他自己一辈子瞧不上、却最终还是坐上了皇帝宝座的司马家族。这样的嵇康并不矛盾。他从来都是活在形而上的世界里,既不对事,也不对人,活得不过是一份态度。

他可以理解阮籍与刘伶的放浪与隐约,但他自己依旧要“兴高采烈”;他可以理解山涛的苟且,他知道天下人在强权之下都会有其不得已,但他自己依旧要“刚肠疾恶,轻肆直言”,对于看不惯的事情就是要说出口才能让心里痛快;他可以理解儿子在人世间的无奈、伦理纲常的束缚,但他自己就是要坚持着“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摆脱一切的羁绊,活出刚强而不屈、洒脱而悠然的灵魂。

嵇康并非是一个纯粹与世俗格格不入的人。他那看似具有革命性的叛逆精神,实则是为了践行他独有的理念而付出的全部努力。他就和我们每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一样,只不过,他的梦想太高,太遥远,遥远到我们普罗大众不仅无法触及,甚至无法想象。

我不敢妄加评判,说嵇康究竟活到了什么境界;我只好勉为其难,给他寻找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伙伴。如果要让我说,我认为嵇康的一生,像极了苏格拉底。

他们同样都是一个时代最具哲学智慧的思辨者,都是对当时的世俗成见持最激烈批判态度的革命家。他们将毕生的心血倾注在思考中,一个用最阳光健朗的诗歌,一个用最犀利透彻的辩论,带领着人们勇敢直面伦理与道德、智慧与感性,乃至生命与死亡的本质。他们最不为世俗所容:一个被当权者运用权术抹杀,一个被公民们通过集体表决处死。然而他们却又是最能坦然面对世俗之不公的人:当死亡来临时,嵇康是从容赴死,唯独叹息《广陵散》不传;而苏格拉底则是肯定了雅典的政治制度,平静地服从公民大会的判决。

比起我们普通人,在日常中畏畏缩缩地活在世俗框架里,在祸患逼近时却又慌神咒骂。我们总是想着要让世俗规则来保护我们、方便我们来牟取利益;而嵇康和苏格拉底所关注的,却早已超越了自身的立场,而投放在肉眼不可明见、隐藏在细微处的人生哲理。

这就是嵇康和苏格拉底的境界。可正是因为他们的境界太过高远,也就将他们与我们普罗大众拉开了距离。他们的目光,早已摆脱了日常的柴米油盐;可是这柴米油盐,却日日夜夜在我们的心中念念不忘。当我们自己尚不足以背负生命的沉重时,嵇康与苏格拉底,已经以他们卓绝的坚毅与智慧,替我们所有人背负起了我们的人生。我们不具备这么高尚的情操,更不具备这样的勇气。我们只能用被囿于生活琐屑之中的浅薄的见识,去妄加揣度这些哲人的思想,去远远地崇拜,远远而恐惧地看着他们慢慢切割、剖析我们的灵魂,乃至于嫉妒,乃至于我们要将他们以及他们的思想彻底毁灭。

这是多么伟大的孤独!

让他放下他的境界,甩掉他的孤独,不好吗?对我们普通人来说,磨平棱角、融入世界、随波逐流,这很好。我们将会因此寻找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归宿和位置,感受到自己不再孤单。但对嵇康来说,对苏格拉底来说,不好。智慧与勇气,这是上天赐予他们的最宝贵的礼物。你要让他们如何放下?

更何况,他们确信,他们自己是在与上天、与神明对话。人世间的苟且与庸常,早已经无法满足他们交流的渴望——如果放弃卓尔不群的境界,那将会是更久远、更绝望的孤独。绝望的孤独与充满希望、通向光明的孤独,是你,你选哪个?既然选择了站在高处,就永远不要惧怕永恒的孤独。

嵇康死了,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他的卓越与刚强。我觉得,临刑的嵇康,他应该是用的悲悯之心,来看这个他深爱的世界最后一眼。他不会恐惧死亡,因为既然人有生,就必然要死,他早就做好了准备;他不会担忧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坏,因为人们从前是,以后也会是活得好好的,只不过不能像他一样活得如此自由洒脱;

他不会惋惜《广陵散》之不传,因为胡乱传给无心之人,也未见得就是好事。他的感叹,与其说是感叹一首琴曲,倒不如说是在期盼着有一个人,哪怕一个也好,能接过他的衣钵——不是为了嵇康自己,而是为了让后来人,为民族、为人类,保留下自由的火种。

可是最终,他没有找到那个人。自此之后,整个中国,也再难找到那样的人。自由的呼喊,本就是少数人的珍宝;更不要说,它会被肉食者的歌颂掩盖。嵇康走了,带走了他的骄傲,带走了他的孤独,也带走了整个中华民族文人最后的风骨。

木心先生总说:在嵇康之后,中国再没有阳刚的诗和阳刚的诗人。因为阳刚的诗人会有怎样的下场,我们都能看得见。敢于顶着屠刀,依旧勇往直前的人,还是太少。即便有,在活下来的人面前,怕也只会得个愚直的名声。

嵇康是最后一个愿意以自己的生命,来引领庸众前进的人。

汉朝亡了,亡于威权的崩坏。魏朝亡了,亡于秩序的坍塌。晋朝亡了,亡于道德的破产。从汉末乱世至三分一统,将近百年的时间,无数仁人志士想要重建理想社会的努力,无不在历史的车轮面前被碾得粉碎,终无一人在历史的维度下,成为最终的赢家。但相比起来,更可怕的,是在这百年的混乱中,在这百年间对秩序的破坏与重建过程中,禁锢了思想的声音,毁灭了一切非暴力支持下的精神探索。正是这百年的压制,使得从春秋战国以来,中国人始终秉持的风骨,在极短的时间内开始萎缩,终至消弭。

军队没了,可以再组;国家没了,可以再立。可一旦思想与风骨没了,就只能剩下苟且与庸常,剩下歇斯底里的吼叫。莫说风骨无用,是否有风骨,从根本上决定了我们究竟是人生的巨人,还是意志的侏儒。

孔融诛,风骨衰;陈琳降,风骨败;阮籍醉,风骨伤;嵇康死,风骨亡。在如今这个娱乐至死的年代,找回风骨、重塑人格的自由,这一点极为重要。即便我们再也不能像秦汉志士一般,重新灌注一身刚强的风骨,但至少要让自己学会凭吊,学会敬仰。在这个过程中告诉自己,即便做不到,但我依然心向往之,向往成为一个自由的人,向往笑着走完这不虚度的一生。

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最后别忘了点击关注,与君一起煮酒品三国!

(本文观点由“老庄说三国”原创发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如果觉得《老庄说三国:“高处”的嵇康是永恒的孤独》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