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漳州:推动中药传承创新(让老手艺重获新生)

2023-05-27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458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0 分钟。

2020年12月中旬,漳州市首次评选出9名“漳州市名老药工”,并启动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旨在发挥名老药工的示范引领作用,保护与传承濒危的漳州特色中药炮制与制剂技术,培养一批高层次中药人才,通过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让老手艺重获新生。

长久以来,相较于备受重视的中医,中药的传承创新关注度相对较低。近年来,国家层面多次提及“推动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此次漳州市卫健委、市场监管局、人社局联合评选漳州市名老药工,启动建设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这一推动中药传承创新的机制在福建省乃至全国都是一个创举。

“千年独技” 亟待传承

眼观、鼻闻、手指一搓,即可分辨药材是否道地,辅料的精准选择,时间和翻动频率的精妙控制,火候的恰到好处……这是老药工们多年练就的“中药炮制技术”,具体包含药材筛选、切制加工、辅料配搭、炮制工艺、后期保存等环节,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也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核心。通过蒸、煮、炒、焙、炮、煅、浸、飞等方法炮制后的药物,药效得到提高,毒副作用降低,且方便存储。

“饮片入药,生熟异治”。同样一味薏苡仁,经加入辅料炒制,止泻效果得以增强。而用不同的辅料进行炮制,功效也有所不同——麦麸炒薏苡仁,可增强健脾止泻,而用灶心土炒过的薏苡仁,可治脾肾阳虚导致的五更泄泻。而用什么辅料、多少比例的辅料,都是老药工们经年累月的实践心得。

中药炮制工具(采访者提供/图)

“我闻着药味长大,一辈子都在做中药,都是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83岁的漳州市名老药工严笔耕,打小放学后就在自家药店“祝安堂”帮忙碾药、切药、做药丸,跟着父亲学手艺,从事中药炮制与制剂61年的经验积累,让这位老药工掌握了制作500味中药材的“手艺”。

(漳州市名老药工严笔耕。苏依婕 摄)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漳州中药炮制技术由来已久,传承发展至今已近千年,是我省药材炮制三大派系“闽南派”的代表。据载,唐总章二年(669年),中原医术传入漳州,此后,名医辈出。明清时期,漳州也出现了片仔癀、吕氏铜青等名药,与制售中成药的同善堂、天益寿等名药店。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漳州较少遭受历史战乱,中医药文化保存良好,一方面秉承宋元明清的炮制特色,另一方面,来漳躲避战乱的外来人口也带来了福州、潮汕以及江西樟帮的特色炮制技术,使漳州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并以名药、名店、名方为载体,口口相传,世世代代师徒传承至今。然而,目前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的传承仍面临一些问题。

(前店后场(药材加工炮制厂)保存最为完善的百年老药店,福建省现存最为完整的一家百年药店——天益寿药店 。采访者供图)

漳州市中医院副主任中药师、市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主任委员林汉钦介绍,随着社会变迁,许多地方特色炮制(临方炮制)法及品种渐渐消失或灭绝,临床使用炮制品的比例与品种越来越少。同时,随着现代中医药与国际接轨,国家出台了统一的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标准,许多达不到 GMP标准的医院制剂室和中药饮片厂或被取缔,或因经营不善倒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中药炮制技术因此退出历史舞台。

2019年底,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漳州市中医药学会成立中药炮制分会,先后承办了2年省级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培训班,并对漳州传统中药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技术进行收集整理,即将编印出版《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一书,让更多传统技术得以保存。

同时,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也入选市级非遗项目,漳州市中医院作为项目保护单位还专门设置了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展览厅以宣传漳州特色的中医药文化。

林汉钦表示,这一系列举措为挽救濒临灭绝的闽南(漳州)传统中药传统炮制特色技术留下火种,也可为后人查阅研究漳州以及闽南特色炮制技术与漳州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医药文化提供一些宝贵资料参考,具有承上启下、传承创新的社会价值。

(漳州中药炮制特色技术展览厅。采访者供图)

从巧匠到专业人才

在漳州,市中医院属于目前中药炮制技术传承脉络较为清晰、保存较为完善的一脉,其中药炮制工艺独特,院内的中药制剂疗效显著,是漳州几代名老中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2000年初,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已发展成福建省规模最大、品种最多、剂型最全的现代化中药制剂中心,拥有福建省药监部门批文的中药制剂34种,如通风散、止痛散,风伤膏,接骨丹,杜仲片,消肿活血合剂、人参调脾散等,享誉省内外乃至东南亚国家。

1989年,林向前从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药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漳州市中医院制剂中心,接手中药制剂炮制工作,成为漳州市中医院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的第24代传承人。目前,54岁的林向前是漳州市中医院主任中药师,也是日前“漳州名老药工”评选中较为年轻的一位。

“现在懂得这门技艺的人很少了,我也算抓住了上世纪末的最后一个机会。”林向前介绍,解放初期到20世纪90年代末,漳州的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当时各个医疗机构基本都有中药炮制和制剂室。随着社会变迁,药品生产标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高,不少中药炮制室、制剂室关闭,行业进入相对衰落期,产生了人才断层的问题。

目前,漳州市中医院熟练掌握传统制剂炮制技术的已退休老师傅只剩下两位,且年事已高,在职仅剩几人,后继乏人,传统制剂炮制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而从整个中医药行业来看,高中层次的人才较为紧缺,新一代中坚骨干成长慢、流失严重。因此,传承人的培养是当务之急。

(漳州市中医院中药炮制特色技术第24、25代传承人林向前(右)、林汉钦(左))

日前,漳州市名老药工工作室启动建设,9位名老药工担任工作室导师,确定了20位继承人,由地方财政给予专项经费支持工作室建设。

林汉钦认为,“长久以来,‘重医轻药’是一种趋势,相较于中医,中药得到的保护相对缺乏,药工与中医的待遇也有明显差异。此次漳州评选名老药工、系统规范地建设名老药工工作室,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可以说是一个创举。”

漳州市名老药工工作室建设方案要求,工作室需形成工作计划与工作制度,通过定期面授、开展学术研讨和研究、传统中药生产操作理论实践,帮助继承人进行系统的跟师学习、整理总结导师的中药临床经验与技术专长。同时,工作室应制成2-4项代表导师学术经验的中药炮制品或中药制剂产品,有条件的工作室可进行院内制剂的研究开发。

“我们不仅仅要培养巧匠,而是要培养既有动手实践能力,又能从科学理论层面进行研究、归纳总结、验证的专业人才。这是老名药工工作室与民间“师传徒”“父传子”的传承机制不同之处。”林向前表示,从巧匠到专家,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与理论总结。此次选拔对继承人层次水平要求更高——大专及以上的学历,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要求,使得遴选出来的继承人具备较高的文化程度、中医药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可以在传承传统技艺独到之处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理论与手段对其科学性、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进行验证,传承精华,对不足之处加以规范改进,进一步推广,惠泽更多老百姓。

老技艺探索新方向

中药复方药味复杂,选材、制剂过程都与产品功效息息相关。目前很多中药存在机理、疗效、标准说不清、道不明的软肋,有效成分难以控制。而中药材品质良莠不齐,也会严重影响中药质量和疗效。因此,质量稳定、安全可靠是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问题。

据悉,漳州市在未来支持市中医院新院区建设的同时,将一并筹划重建4500平方米的制剂中心,重新开始生产院内制剂。制剂中心预计将引入5条国内较先进的自动生产线与先进药品检验设备,将老药工的经验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使院内制剂的质量更加稳定、可控。

但现代化生产的成本并不低。产量在一定范围内,成本相对固定。林向前算了一笔账,生产线运转与高层次人才的聘用,一年运营成本近400万,需要足够的销量才能支撑新制剂中心的持续运转。“自2009年制剂中心拆除至今,院内一些著名方剂的公众认知度下降,很多年轻中医也没有用过这些方剂,之后的销量仍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对于重新生产这些方剂,林向前主任既期待,但又有些担心。

(漳州市中医院原制剂中心。苏依婕 摄)

漳州市卫健委中医科负责人也指出,不少医疗机构中药炮制和制剂室的生存困境在于,中药制剂的生产成本高,但市场小,多数院内制剂仅限在本院内销售与使用,且价格不高,导致很多中药炮制、制剂室难以为继。未来,医疗机构的中药炮制、制剂的发展仍需要政策支持。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希望在药品监管部门备案批准的基础上,允许有特色的、实践证明疗效显著的院内制剂在医联体或区域内的医疗机构之间调剂,甚至到医药市场上流通使用,让名方名药惠及更多的老百姓,使传统中医药的传承发展更加可持续。

近年来,国家层面充分肯定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和作用,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随着中国制药工业的发展,走出医院,进行工业化生产,或许是院内制剂的未来发展路径之一。但林向前认为,当前,对于很多医疗机构的院内制剂而言,走向市场化并非一个最优选择。

不少医疗机构生产的院内制剂疗效显著,也因此成为市场上中成药的重要补充。但由于很多院内制剂都是以往老中医的秘方、验方,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尚未经过严格的实验室试验和临床试验,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从一个名药名方走向市场,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可控性要求更高,需要经历3-4期的临床试验、毒性实验、药理实验、不良反应检测等一系列过程,最快也需要5年时间,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成本,这对于一个普通的医疗机构来说并非易事。

此外,鉴于中医辨证施治的特性,大部分的中药制剂都是处方药,需要在中医指导下用药,非处方药(OTC)较少,因此,老百姓更多会选择到医疗机构看中医、买中药。因此,林向前主任认为,目前最迫切的仍然是保护和传承医疗机构的名药名方,重建制剂室,允许医疗机构间调剂使用,走向可持续发展,才有逐步壮大、推广的可能。

而对于已经实现产业化生产的名药名方而言,在传承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创新、发展?“片仔癀”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如今依然被很好地沿袭。“片仔癀”的产品生产仍遵循古法炮制,整个炮制生产周期近三个月。在此基础上,片仔癀(公司)引进大数据、自动化生产与控制、在线检测等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形成古今相融的现代制药企业质量管理模式。

(片仔癀胶囊生产线。采访者供图)

“药品最怕人为偏差。”漳州市名老药工、漳州片仔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黄进明介绍,在遵循古法炮制、符合GMP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片仔癀(公司)通过现代先进技术和设备,精准控制炮制过程的温湿度、物料细度等关键技术参数,并采用电子鼻仿生技术、近红外光谱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线快速检测空气中挥发的有效成分,精准控制关键炮制节点。将老药工的传统经验判断数据化,总结转化为标准化指标和技术参数,生产效率大大提升,质量稳定也更有保证。

(片仔癀生产线上的科研设备。采访者供图)

“传承固然重要,但创新也不可偏废。”黄进明认为,新时代老字号的新动力来源于传承传统技艺中的精华,包括选材精良、精益求精的匠心精神等。“‘师古而不泥古’,创新要做的是,探索传统技艺背后的中医思维、目的和机理,以此作为标准,利用现代工艺加以实现,将传统技艺转化为稳定的、可标准化量产的现代化生产方式,才能推动这些传统技艺发挥更大效力,让名药名方走向市场,走向国际”。

(福建日报记者 苏依婕 通讯员 吴超)

如果觉得《漳州:推动中药传承创新(让老手艺重获新生)》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