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礼贤下士(分析战国四公子养士的异同)

2023-06-0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313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春秋战国时期无疑是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无论政治、经济还是思想文化、社会结构都在这一时期发生巨变。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能言善辩的“士”阶层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各诸侯国为扩充自己的势力,四处网罗人才,一时间“养士”的现象蔚然成风。

在养士者的群体中,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春申君黄歇、信陵君魏无忌的名声最盛,门下食客最多,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战国四公子”。同时养士用人,战国四公子运用的方法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点呢?

一、战国四公子养士的背景

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历史不断发生变化。首先,政治上权力发生下移,世族世官的旧制度也遭到破坏。周王室走向衰微,权力不断下移,真正掌权的人从天子变为诸侯。春秋后期,田齐、三晋陆续破坏世族世官制,建立郡县制度。

等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更是纷纷改革,使宗法贵族的权力进一步削弱。如楚国吴起、秦国商鞅以及魏国、韩国等,针对世族世卿制陆续进行变革,到战国后期时各国的世族世卿制基本已经废除。

其次,经济上土地私有制逐渐取代土地国有制。在这样的变革下,各国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土地公有制与宗法制度之间关系紧密,是氏族组织存在的基础。春秋末期的生产力发展十分迅速,冶铁业的出现使农耕用具更能适应人们的需求,使个体生产成为现实,再加上宗法制的弱化,私有制取代公有制已是大势所趋。

最后,在思想文化方面,“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大变革的进程不断推进,不同学派的代表人物从各阶层和集团的利益出发,著书立说,奔走游说,形成思想上的斗争,“百家争鸣”由此形成。周朝的天子地位下降后,各诸侯国为一方霸业纷纷兴起,招揽贤士、网罗人才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

这样的文化背景无疑给有识之士提供了一个上升的台阶,许多诸侯国的君主王侯不惜重金招纳贤才,社会发展的需要促使“士”阶层越来越活跃,地位渐渐提升。许多士人开始勤勉苦读,或为政治理想,或为一己私利,流连于各国之间寻求一席之地。春秋时期士人迅速崛起,到战国时代更加活跃,养士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风气。

养士风气形成的原因是士人的去留很大程度上能决定一个国家的兴衰。王充的《论衡》中提到过当时士人的重要性,“入楚楚重,出齐齐轻”,可以看出当时的盛况。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分为两种,一是国君养士,二是贵族卿相私人养士,为了使自己的权力更加稳固,势力更大,他们也大规模招贤纳士。

从历史记载来看,战国时期的魏文侯首创养士风气。《韩非子》中记载过赵简子对谋士的看重,在他看来,谋士的计谋比千军万马重要得多,不过这一时期养士的数量较少,规模不大还没有形成“风气”。因此历史上多认为首创养士风气的魏文侯,魏文侯门下的士人多出自孔门,他不但养士,对士人也非常尊重。魏文侯之后,国君养士的风气弥漫开来,如齐威王、齐宣王、齐桓公、秦昭王等等。

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公开养士必须具备政治条件和经济条件。首先,经济条件是养士的基础,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养士者须有一定的财力才能负担士人的生活所需。其次,养士者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才能保证对士人的号召力,如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皆是皇室之后,春申君则与太子完君臣关系非常亲密,四公子无疑都具备养士的政治条件。

养士需要具备多方面的条件,除了经济条件、政治地位,养士者本身的性格魅力也非常重要,许多有才能的士人更倾向于前往与自己想和之人的门下为其效命。能大规模养士的人也多具备这几个条件,这些士人对当时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进一步推进春秋时期养士风气的形成。

二、战国四公子养士概况

战国四公子是当时显赫一时的封君。其中孟尝君田文是齐国人,受封于薛地,家族背景实力雄厚;信陵君魏无忌是魏国人,受封于信陵之地,所以成为信陵君;赵国平原君赵胜也是赵国贵族;楚国春申君黄歇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有学者认为他是楚国王室后裔。

他们门下的士人主要是武士、策士、辩士。信陵君因好客声名远播,当时不少诸侯非常忌惮他,这与他门下武士众多密切相关。春申君的门客当中也有不少争强好胜之人,如朱英。孟尝君门下武士所占比重最大,他大量招揽豪侠、武士,目的无非扩大个人实力,同时武士也能保护个人封地。

策士在四公子门下担任出谋划策的重要角色,四公子都曾经担任过宰相,处理政务时与这些策士的谋略分不开。如孟尝君门下冯谖之“狡兔三窟”;李同说服平原君破家为国;朱英劝说春申君杀李园,春申君没有听取朱英的劝告,最终死于李园之手;信陵君门下的毛公、薛公、侯赢等人也多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献计救魏。

辩士负责的工作主要是游说他人、处理外交事务。如平原君门下毛遂、公孙龙等,孟尝君门下冯谖、公孙弘等。此外,《战国策》中的夏侯章也归在辩士一类,他们通过奔走游说,在摇唇鼓舌中扩大四公子的影响力,为他们树立威名。

战国四公子门下食客的待遇普遍较高,但也有等级差异。其衣食住行都根据士人才能的不同或其他原因给予差别待遇,奖励较优者,激励较次者。虽然四公子门下的宾客有上、中、下等级之分,但并不是固定的,如果能得到公子赏识或者立下功劳便能提升其地位。总而言之,四公子门下食客众多,较高的待遇也值得这些士人为他们奔波劳碌。

在春秋战国时代,养士者与士人的作用实际上是相互的。主人通过士人的才能巩固势力和影响力,使声名远播,士人就于主人门下一方面能获得较优厚的生活待遇,一方面也能成就自己的理想。养士的行为不仅有利于养士者个人的发展,也对国家作出了一定贡献。

首先,四公子养士使自己的势力得到扩张,还有一些人能够传播养士者的好名声。其次,这些士人也能为国家的稳定安全作出一定贡献,如信陵君门下的侯赢,不仅将朱亥推荐给信陵君,还帮助信陵君解救赵国。在魏王不出兵救赵的情况下,侯赢推荐朱亥与信陵君一同出兵,最终保住赵国,一定程度上为魏国避免了“唇亡齿寒”之危。

三、战国四公子养士的比较

第一,相似性。战国四公子大规模养士的行为有一定的相似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自身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身份上,信陵君、孟尝君、平原君皆为王室中人,春申君虽非出身皇家,但他与楚考烈王曾共患难,关系非常亲密。人格上,四公子都热情好客,虽身份尊贵,但对待门下宾客时都能礼贤下士,显示出豁达的胸襟。

从养士产生的作用和结果来看,四公子养士也存在相似之处,他们的养士行为都扩大了个人势力,同时也对国家产生过积极影响。在识人方面,四公子都有眼光欠缺的情况发生,有的还利用士人行不道德之事。如春申君之于李园、朱英,孟尝君之于魏子,平原君之于毛遂等等。

第二,差异性。四公子养士有其相似之处,但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四公子养士也有其差异所在。他们对待士人的感情态度有亲疏之别,相比其他三人,信陵君魏无忌待人较为亲厚,而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待人较为淡漠。信陵君门下宾客中有不少是他亲自从民间请来,如毛公、薛公,即使在招揽人才时经历波折,他依然态度平和。

孟尝君待人的感情态度相比信陵君较为一般。如魏子替孟尝君收租时,将租税增给别人,孟尝君得知后一气之下将他辞退,从中可以看出,孟尝君对待像魏子一样出身普通的人时感情态度比较淡漠。平原君和春申君对待人才的态度更为疏淡,如毛遂在赵胜门下三年都没有出头,即使后来自荐也没有受到重视。春申君与其门下士人关系更差,他的结局也十分悲惨。

结语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历史变化中,“士”阶层逐渐崛起,养士风气盛行,为这个时代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名声最盛的是战国四公子,门下聚集了策士、辩士、武士等各种士人,扩大了四公子的名望,也为国家作出了一定贡献。四公子养士有其相似之处,如门下士人待遇优厚等,也有不同之处,如感情态度的亲疏,这些相同与不同为我们勾勒出一幅春秋战国的养士风景图。

不足之处请多指正!

参考文献:《史记》

如果觉得《礼贤下士(分析战国四公子养士的异同)》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