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百科

何时得名 缘何命名(终点在哪 关于南渡江“身世” 听商报君娓娓道来)

2023-06-02 分类:养生资讯

TIPS:本文共有 27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本文来源:国际旅游岛商报」

■商报全媒体/椰网/海拔手机端记者 魏铭纬

同是一条南渡江,在不同的流段,有不同的名称。如在澄迈段,被称为“金江”;在定安县内的一段江流,曾被称作“建江”;进入海口后,又分不同支流入海,有“白石河”“横沟河”等。

“南渡江”得名于何时?

清代乾隆《琼州府志》载:“南渡大江,在城东南十里。发源自五指山,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地界,流至城南六十里曰白石河,至城东南十里曰南渡大江,又五里曰博冲河,又一分流绕城东曰河口河,俱入海。”

更早之前,这条海南的母亲河并不叫南渡江,而是叫“黎母水”。明末清初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黎母水“源出黎母山,北流入海”。黎母水是南渡江的别称,此外,南渡江还有“黎母江”、“新安江”、“北冲溪”等别称。

为什么同一条河流会有这么多迥然不同的名字?她又是在什么时候被命名为“南渡江”?这一命名的历史依据又是什么?

据了解,海南现存最早的志书《琼台志》中,有两则关于南渡江的资料。其一:“黎母水,《一统志》云:‘在府城东三里’”;其二:“南渡大江在县南十里顿林都,源自五指山流出,历临高、澄迈、定安三县境,沿流继会诸水至此入海。”

《琼台志》成书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它对南渡江的记录与明代广东省琼州府地图的标注基本相同。《琼台志》是引用《一统志》记载关于“黎母水”的资料。关于《一统志》,据郑吉雄的《中国方志学的跨世纪展望》考证:“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我国首次编纂《一统志》,凡5年而书成,共755卷,名为《大一统志》。尔后《云南图志》《甘肃图志》和《辽阳图志》陆续重修,并易名为《大元大一统志》。”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编修《大明一统志》,丘濬《拟进大明一统志》有“《大一统志》之述于元,泛而失实”的评论。

所以,《琼台志》所引用的《一统志》是明代编修的志书,它记载与元代湖广行省乾宁安抚司等地图对南渡江的标名基本相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南渡江得名始于明初。

清《雍正初修大清一统志》基本按照明代分段命名,即发源地白沙、儋州段叫黎母江;流经临高段叫大江,流经澄迈段叫新安江,流经定安段叫建江;流经琼山段“县南六十里为白石溪河,又东南十里为南渡江,又五里为博(北)冲河口”。尽管不同年代叫法不一,但最终还是统一名称为“南渡江”。

缘何命名为“南渡江”?

说法1

命名“南渡江”铭记南下历史

新的问题由此而生:既然南渡江是由南向北流,为什么不取名为“北渡”,而取名为“南渡”呢?如果查阅整个中国历史的资料,涉及“南渡”一词的,几乎都承载着一段厚重的历史阴影。

在古代中国,“南渡”的意思是历代王朝因内外因素被迫迁向南方,等待时机,以图恢复。如晋朝的“永嘉南渡”,宋朝的“建炎南渡”。元朝有“南渡”,明代也有“南渡”,近代日本侵华时,大批知识分子冒着炮火从中原迁往西南,再迁回中原,也有“南渡北归”一说。

南宋灭亡的前一年,琼州安抚使赵与珞率军据守白沙门,与元朝名将阿里海牙率领的入侵元兵进行一场殊死的战斗。这场保卫战从宋祥兴元年(元朝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七月一直打到年底,后来“元将因购内应”,赵与珞被俘并遭裂杀。三个月后,也就是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三月十九日,陆秀夫抱着赵昺跳海自杀,南宋宣告灭亡。南宋残余部队和大量难民流着眼泪涌上了海岛。

在宋末元初、元末明初,在战乱中一批又一批官民南渡琼州海峡,踏上海南岛。贬官南渡,难民南迁,导致海南人口急剧变化。《海南百科全书》载:“宋元丰三年(1080年),全岛1.03万户,人口4.48万人;元天历二年(1342年),9.22万户,16.63万人;明洪武二十四年(1329年),6.85万户,29.1万人,比元朝人口增长42.9%。”资料表明,宋、元、明三代,大量惊慌失措的灾民逃难觅宅,涌入海南,导致户籍人口迅速增长。而这条向北入海的江流便命名“南渡江”,以铭记南下历史。

说法2

“南渡江”之名由临高话而来

近年来,对南渡江的命名一说,也有不同的观点。

有学者提出,历史上临高先民居住在南渡江流域以及海南岛的西北部,包括现在的文昌、海口琼山、澄迈、儋州和临高一带土地肥沃的沿海地区,以后逐步向全岛沿海地区扩展。他们进而提出,“南渡江”三字就是以临高话命名的,因为“南渡江”的发音与临高话中对河水的说法不谋而合。

他们从明代著作《读史方舆纪要》宣称找到了依据,这部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文献,记述了明代以前各代州郡的位置、形势,与用兵进退之策,被誉为“古今之龟鉴、治平之药石”。在《读史方舆纪要》中,南渡江是“土人呼水为湳,故名”。在临高话中,水就是湳,书里记载的土人如果不是临高人,海南岛还有“呼水为湳”的其他人吗?结合今人研究的成果“临高先民历史上居住在南渡江流域以及海南岛的西北部”和《读史方舆纪要》中“土人呼水为湳,故名”的记载,两相结合可以认定,“南渡江”这个名字就是以当时居住在南渡江流域的临高人先民(即古书中的“土人”)所说的方言(即临高话)来命名的。

“白沙津”在何处?

许多人对南渡江起于白沙,终于“白沙津”很感兴趣。白沙津位于南渡江出海口,亦称神应港、白沙港,是海口著名的古港口之一。白沙津上承烈楼港,下启海口浦,是海口港口功能从以“人流”为主向以“物流”为主转型的标志性港口。

白沙津在何处?《琼台志》载:“神应港,旧名白沙津,在县北十里宜洲都。”《读史方舆纪要》载:“海口港南岸有神应港,旧名白沙津。”这两则史料为海南志书所引,标注了白沙津的方位:在海口港南岸宜洲都。作为古渡口,白沙津就在海甸溪南岸美舍河至南渡江边一带的白沙坊;作为海港,白沙古港是指当年海甸岛之东、白沙门岛之南、外沙之西、白沙口之北这一范围的水域,即今白沙坊、白沙村、福安村和新埠岛之间。当年白沙门岛与海甸岛并不相连,白沙门岛独处海中如白沙津之门户,故称白沙门。

白沙津处在新埠岛、海甸岛和白沙门岛之间,受泥沙淤积影响,港口日益变小,功能越来越受局限,虽有“神应港”奇异之变,但长期变小的趋势难以改变,于是,南渡江支流入海口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也成了新港口首选地。

宋朝以后,“海口浦”开始映入人们的眼帘,并渐渐叫响了。以后漫长的岁月演变中,烈楼港已成“人流”往来的私渡,海口浦则成为功能较为齐全的官渡,白沙津作为古渡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保留了港口的功能。随着元朝以来白沙水军的设立,加之南渡江干流入海口日益变窄,白沙港口的军事功能日渐突显,而商贸功能日渐萎缩,白沙津之名开始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责任编辑:张美儿】

【内容审核:曾 琪】

版权声明:国际旅游岛商报全媒体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作品,欢迎转发,但非经本报书面授权同意,严禁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或改编、引用等,违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如果觉得《何时得名 缘何命名(终点在哪 关于南渡江“身世” 听商报君娓娓道来)》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并留下你的观点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